本土白帶魚縮水,產地價年年升高,中國大小通收是商機或危機?

(續前文)因應白帶魚熱銷中國引發討論,連帶勾起台灣人對這道「銅板美食」的過往記憶。過去白帶魚是餐桌常見的家常料理,然而近年來國產白帶魚似乎變得稀有又昂貴,不只民眾有感,以海維生的漁民普遍也察覺「大條的白帶魚好像少了,」澎湖洪船長描述,過去白帶魚很多、而且都很大條,約十幾年前開始變少,以前抓到的白帶魚有一半都是三指寬以上,現在三指寬只有兩成左右。

位於西南沿海的高雄市梓官區漁會游秘書表示,白帶魚全年都可抓,只是冬季為盛產期、漁獲量較豐沛。近年撈捕數量的確有減少趨勢,魚體的厚度和寬度也有縮水現象,「白帶魚捕撈量、尺寸都差很大了。」

在北部經營吉陽海釣船、有二十年釣魚經驗的船長張峰議,提及漁獲量感嘆「回不去了」。以前五、六指寬的大尾白帶魚很常見,現在普遍都是三、四指寬以下,數量更是逐年下降。釣客間通常以「冰箱數量」計算撈捕成績,以前一箱100公升容量的小冰箱約可裝滿130-150隻白帶魚(約60-70台斤),一人一個晚上能釣上兩箱,「現在都要算條的,一晚有40、50台斤就算厲害的。」

釣客反映,近年來白帶魚數量有減少趨勢,漁獲沒有過去豐沛。(提供/張峰議)
資料整理/徐承堉

中國市場「大小通吃」 白帶魚商機抑或危機?

「數量變少、魚體變小」透露的警訊背後,歸因於龐大商機的展現。中國對白帶魚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就算一年捕撈超過100萬噸仍供不應求,還得靠進口供給,連原本台灣不愛吃、經濟價值不高的小尾白帶魚也搶著要。

白帶魚創造海峽經濟奇蹟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劫難。白帶魚身價水漲船高,投入捕撈的人越來越多,過去以內銷為主,近年出口至中國的數量年年翻倍成長,「就是有需求、有利潤在,才會有人拼命捕白帶魚,很多漁船前幾年都改成抓白帶魚的了,因為白帶魚在沿近海,每日出海油錢不會很多,成本低加上價格又好,有些漁船甚至不回港,直接海上交易,那個價格更好。」北部漁會幹部阿文透露站在第一線的觀察心得。

然而,白帶魚的銷中歷史並非這三、四年才起步。漁民描述,澎湖和西南沿岸的漁船,早在二十前就開始運送白帶魚到中國,那時就看過冷凍船櫃待在港口等著漁船卸貨、裝貨,再隨即啟航;部分澎湖漁船更直接在海上交易、一次交易量都不容小覷。他指出資源從那時候就逐年萎縮,這幾年應該是東北角銷中比例提升,白帶魚政策和資源才會備受關注。

台南蔡船長深刻感受這幾年白帶魚價格變好很多,「十幾年前市場一斤200-300元,而且太小的魚只能賤價賣掉做飼料,現在(一斤)都喊到400以上。」

資料整理/徐承堉

贊成漁會:中國大小通吃,漁民受益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指出,台灣人只吃大魚,不喜歡吃太小條(兩指寬以下)的白帶魚,過去捕到小魚只能低價賣給養殖業做魚漿或飼料,但中國市場是「大小通吃」,大尾或小條的白帶魚都有人喜歡,「現在很不容易,中國那邊喜歡白帶魚、小條的也要,要開拓市場、產值才會增加啊。」他也強調,「至於大條一點的就留在內銷,國內已經都在吃了、不可能吃不到白帶魚啊。」

萬里區漁會總幹事許順發更直接指出,國人對白帶魚需求有限,不可能撐起整個市場,「如果沒有外銷這條路的話,內銷價格一定跌慘了、會很不好。」他強調產業發展應由市場機制決定,「不管怎麼銷,重點是要讓漁民受益增加才有意義。」

宜蘭縣頭城區漁會總幹事陳秀暖也對白帶魚開放直銷樂觀其成,不過對於捕撈管制,她認為應限制白帶魚只能用「釣」的,取代拖網、流刺網。「拖網一拖把大小魚都拖走,讓小的魚沒機會長大,這樣損失多大?流刺網也是,從旁邊游過去的魚都可能被掃到、都會受傷。」針對近年白帶魚有縮水趨勢,她強調海釣在作法上較符合資源保護原則,且海釣的白帶魚質量都比較好,售價較能提高。

對此,西南沿海漁會則表示,北部許多一支釣漁船長期未在管制內,時常一個晚上就是數十艘小漁船一同出海,捕撈量未必少於西南沿海,此外,北部也有定置網的設置,認為不該只針對西南沿海使用的魚法作討論。

憂濫捕重創白帶魚資源 漁民:以後有錢也買不到

面對白帶魚數量與價格的反差,也有漁民沈重提出建言。船長張峰議指出,「現在白帶魚的價格已經越來越高,之後身價還可能再翻倍成長,價格好相對漁民就可能濫捕。」他感嘆,白帶魚算是相當容易釣的魚,「如果連白帶魚都抓不到、絕種了,我看很多漁船都要賣了。」他呼籲社會重視海洋資源的保護,「最怕的是再不保育的話,以後就算花再多錢也吃不到了。」

苗栗王船長也表示,「物以稀為貴,現在什麼魚都貴。」只是相較過去資源量似乎較多的白帶魚,近幾年捕撈量明顯變少,因此他支持白帶魚設立撈捕管制,「否則永遠供不應求,有多少抓多少,就算借錢也要來抓魚,沒控管的產地直銷政策就是讓大家更肆無忌憚的抓魚。」

新北富基漁港阿偉船長點出問題,「(外銷)數量越多、價格也就越低,而且拖網捕到的白帶魚魚體很差,過度壅擠、都爛爛的,價格不好、所以只能以量制價。」此外,他也質疑「開放直航能增加漁民收益」的說法,認為節省運銷成本、從中賺取獲利的其實是盤商,開出的收購價格還是一樣,利潤不會回饋到漁民身上。

消費地市場:國產白帶魚量少價揚

漁民估計白帶魚至少七成都做外銷,國產白帶魚變得量少而價揚。台北漁市場總經理陳志芳表示,進到消費地批發市場、供應國內的白帶魚寬度至少要在三指以上,目前市場中有來自蘇澳、基隆、金山、萬里、宜蘭和新竹的國產白帶魚,不過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價格也往上提升不少,「但這是整體海產都是這樣,也不是白帶魚的單一現象而已。」至於進口白帶魚則來自智利、南美洲、印尼,且比例高於國產,但品質沒國內好、價格較低。

針對白帶魚熱銷中國,陳志芳認為「這是雙面議題」,中國購買力在增加、讓白帶魚有更大市場,這對漁民是有利的,「畢竟通路多,當然看哪邊價格高、往哪邊跑。」但如此一來本地供應量便會減少、且價格抬升,可能不利本地消費者荷包。

國產白帶魚量少而價揚,消費者有時只能買到進口白帶魚。(攝影/林珮君)

台中魚市場林姓發言人也觀察近年來批發市場「幾乎找不到國產白帶魚,就算有、量也很少、價格高。」反觀來自斯里蘭卡、越南和印尼的白帶魚佔了多數,「這裡的白帶魚像屏東、基隆、台中港的,漁船一進港就被盤商收走了,幾乎不會進來我們市場。」感嘆多年前還能買到豐沛國產白帶魚的情形已不再。

嘉義魚市場同樣表示,這十年明顯有感進口白帶魚數量暴增,若想購買國產白帶魚的盤商都會直接去布袋、東石等產地批發市場選貨。前來批貨的市場漁販就直言,近年白帶魚價格年年攀升,國產白帶魚數量少、許多攤眅都批貨不到,「或是根本價格就太高了,你也不會批,因為進了也沒有消費者買得下去。」

國產白帶魚。(提供/徐承堉)

漁會幹部:海洋資源萎縮,不論什麼魚種都越來越小

漁會幹部阿文則對年年萎縮的海洋資源十分有感,「不管要不要開放白帶魚直航,管是一定要管,不管是交易還是卸魚,沿近海卸魚真的做得不夠好,」他指出,「這幾年,從北到南,都是魚越捕越少、越來越小條,在台灣,不管什麼魚種,都是過度捕撈。」日本二十多年前喊出總量管制,而台灣這幾年才開始宣布要做,「以海洋生態來說,環團說的是對的,其實我們已經做太慢了。」

他強調自己從事漁業工作,明白漁船出海是為了生計,只是大海資源需要謹慎保護,無論是污染面還是捕撈面,「唯有讓(魚的)生存環境更好、更無污染,沒有過量捕撈,魚才會大、才會多。」尤其台灣遠洋漁業曾被歐盟點名、今年甫解除黃牌禁令,遠洋與沿近海作業的一舉一動仍可能被放大檢視。

「如果再不好好思考海洋永續性,以後我們就只能吃養殖的魚、或是進口的魚,這樣以後的人該怎麼辦?」這對四面環海、天生具有豐沛海洋資源的海島國家而言,無疑是一記諷刺。

延伸閱讀:

公民搶救白帶魚奏效!漁業署修正白帶魚銷中草案,環團參與調查小組,年底提管理辦法

白帶魚為我們上的一堂漁業公民課!如何拿回漁獲外銷發球權?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