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里山倡議實踐,輝要有機農場的一片天

里山(satoyama)概念是近年來火紅的議題之一,其源自於日本以傳統的農村地景建構多樣的農村環境,地景中包含了耕地、稻田、引水渠道及埤塘、農場及農村聚落等,這一地景的產生正是由里山和這些環境所建立的複合式農村生態系。

於里山地景中,擁有許多不同種的植物與地形同時聚集於一區,造就地景的多樣性,也因此成為許多野生動物的棲地,此外,里山文化也兼顧農業「三生」即生產、生活、生態等概念。坐落於新北市土城區的輝要有機農場,由土城捷運站走路不到7分鐘即可抵達,在繁雜的土城市區中,邱顯輝大哥以最單純的心與最簡單的耕種,建立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實踐環境永續發展的目標。

 

輝要有機農場路口,藏身在鄉間小路的秘境。(攝影_品嘉)

從慣行到有機路上的困境

當我們還在迷惘路口是否在這裡時,遠處傳來中氣十足的聲音:「這裡啦!」,農場主人邱顯輝大哥揮了揮手,一行人浩浩蕩蕩地沿著鄉間小路往農場裡走去。

那年,台北看守所準備遷址於土城,政府要向顯輝大哥徵收土地,「這也許是老天爺給這片土地再一次新生命。」顯輝大哥說。 當時,他集結了附近居民的力量,向政府表達拒絕徵收的意願,也因此讓他認識了有關農地與農業的菁英分子,例如:蔡培慧立委、徐世榮教授等,點燃了他心中對土地永續利用及環境保護的想法,從慣行到有機的過程亦隨此開始。

透過眾多朋友的介紹與教導,顯輝大哥學會了如何與土地共榮,對於耕作的想法更是如此。「你們知道嗎?其實農夫們根本不喜歡噴農藥。」顯輝大哥說,「農藥本身對蔬菜就有一定的傷害,農民將它噴灑出去透過空氣作為媒介,又會回到農民的體內,尤其是噴高架的水果,那個簡直是在玩命,有些農民真的因此而離開。」的確,在現今以慣行農法作為主流的耕作方法,為應付龐大的消費市場,植物工廠的層層疊架的栽種模式,成為農業生產者所追尋的目標,正因前述的生產方式,導致菜價能壓低到某一個價格,而當消費者在市場上尋找產品時,價格不外乎成為其購買意願最大的考量點,這也是有機農法與慣行農法間的對抗,不僅如此,銷售通路也是問題之一,而這些問題顯輝大哥都有解決的方法。

通路是農業的命脈,打通了農業自然就通了

在通路問題上,顯輝大哥運用CSA模式(社群支持型農業)建立他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以最直接的產地購買,讓消費者願意以較高的價錢購買有機農產品,消除消費者在價格上的障礙,另外,縱使外縣市的消費者非常喜歡他種的蔬菜,他仍跟他們說「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要他們去當地的農會詢問在當地種植有機友善的小農,達成減少食物里程,以及永續環境的目的。顯輝大哥說:「我有客戶買我的有機蔬菜回去給他的鸚鵡吃哩!因為這位客戶之前養的鸚鵡都是吃一般市面上的蔬菜,結果因為農藥殘留的問題而死掉了。」這段故事聽起來令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這也體現了消費者信任這些有機農產品,也警惕消費者在市面上的農產品的農藥問題,只是因為人體的機能還足以應付農藥,不代表農藥吃進身體裡不會有問題。

在參訪過程中,有好多消費者來到這裡和顯輝大哥買菜,在通路銷售上,對於顯輝大哥而言已經不是問題了,「如果有一天你們為人父母,就會覺得孩子的健康比甚麼都重要,應該說『健康』比甚麼都重要!」顯輝大哥說。

農業環境的改善,讓大自然回來

在顯輝大哥的農場裡,禽鳥無憂地在地上奔跑;昆蟲無慮地享有屬於它們的棲地,「環境的建立很不容易,在這樣的農場裡,每一個物種都扮演屬於他們該有的角色。」顯輝大哥說。為了改善土質,他利用了堆肥技術改善土壤,推肥的種類有很多,包含有廚餘、馬糞、貝殼等,透過自然發酵的方式,改良土壤的特性與強化土壤的地利,你可能會想,堆了一推廚餘在室外肯定會招來很多蒼蠅、蛆,造成環境的髒亂與惡臭,顯輝大哥指著那些雞說:「這就是我需要它們的原因。」利用雞隻從堆肥中挖掘蛆,利用自然食物鏈的方式處理問題,全權符合與環境友善的理念。

顯輝大哥介紹堆肥的製作過程。(攝影_品嘉)

接著,顯輝大哥帶我們到後面的菜園參觀。台灣因為屬於海島型氣候,尤其是北台灣多半時間都處於潮濕、無日照的情況,「這些棚子和基礎設備把我的退休金都花完啦。」顯輝大哥苦笑著說,但話鋒一轉顯輝大哥認真地說到:「不能沒有這些設備的保護,在沒有農藥噴灑的情況下,相對地防護措施就要更加完善,我們做有機的農夫也是會希望有一定的收益,而這些設備在不破會環境景觀的情況下,能與自然永續生存,體現出里山的意義。」

顯輝大哥的菜園一隅。(攝影_品嘉)

做中學,食農教育的實踐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迅速發展的都市化模式,造成生活型態與消費模式的改變,連最基礎的「吃」也產生了生產及觀念上的變化。從原本的「好吃、好看」,到現在的注重食物的來源,加上經歷一次又一次的食安危機之後,民眾對於吃這件事進行審慎的思考,思考的方向不外乎是「如何吃的健康、吃的安心」。因此,透過農業生產過程的透明化和具完整系統食農教育,讓民眾可以清楚地了解,由產地到餐桌的實際過程,促使消費者得以在購買農產品上,對於農民、農業與土地擁有更多的信任與信心。

 

親身彎腰種菜。(攝影_品嘉)
手工芋園製作體驗。(攝影_品嘉)

在顯輝大哥的農場裡,這樣的食農教育體驗自然是少不了的,不論是種菜苗活動,或是手作芋園,抑或是用芒草做的小掃把,都能對參訪過程增添許多樂趣。「農業本來就是很活、很有趣的,人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都可以讓我們自己本身得到心情上的轉換,在現代忙碌的生活步調裡,慢下來似乎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而這件事農業可以幫你做到。」顯輝大哥邊綁著小掃把邊說著。

手作小掃把。(攝影_品嘉)

退而不休的田園生活,人生從黑白變彩色

顯輝大哥原先是從事冷凍空調產業,「工作將近30年,到我退休後接手父親的農事,才發現原來生活可以是彩色的!」顯輝大哥用一種充滿感激的語氣訴說著。「以前在上班的時候,我的窗戶只有一般窗戶那麼大,後來我退休後開始務農,我才發現原來我的窗戶可以這麼廣!」顯輝大哥用雙手比著整片農場娓娓道來。打破一般人對於農業的印象,那些有關低收、沒落、衰敗等情形,在顯輝大哥和他的農場裡看不到,只有滿滿對土地的關懷與對環境的永續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