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鐵道文化一生懸命,蘇昭旭寫書、做擬真模型開博物館,讓世界看見台灣鐵道

一張3、5歲拍攝的照片,應是蘇昭旭對火車最久遠的記憶。照片中他與嘉義公園內展示的蒸氣火車頭對望,旁邊是其他玩得滿身泥巴的孩童。他似帶著前世今生的記憶,對一般遊樂器材無感,反而撲撲翅膀來到火車頭前,叨絮著未竟的話語。

這個孩子後來一生懸命,推廣台灣鐵道文化,總共出版了48本作品,著作等身。他更促成阿里山森鐵與日、印、瑞、英、斯洛伐克5國共9條鐵路締結姐妹,成為台灣鐵道的外交特使。

德國於1976年製造的DL-37柴油火車,目前展示於嘉義火車鐵道園區。(攝影/楊語芸)

今生再續與火車的前世因緣

回憶起在嘉義公園和火車的初相見,「我記得後來我跟那些玩耍的孩子們解釋火車引擎的運作原理。」當時的蘇昭旭當然說不出齒輪、汽缸這些專業術語,但是比手畫腳地剖析引擎結構,好像他有透視的眼睛,可以看穿鋼鐵車身內的運行邏輯。「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我不解為什麼年幼時會有那樣的知識,等長大有了閱歷,才知道那就是『潛意識』在引導。」

前世今生的記憶也重複出現在夢境中。也是3、5歲起,蘇昭旭經常作同樣的夢,夢裡的他飛啊飛回日治時代,飛到正在興築的阿里山鐵道旁,舖設鐵道的工人對他畢恭畢敬。

這些神秘費解的情事不斷出現在生命中,不只深深影響蘇昭旭的自我認同,也讓他有種「捨我其誰」的使命感。他用盡生命能量再續與火車的前世際遇,要在今生為存續鐵道文化燃燒自己。

阿里山鐵道(圖片提供/蘇昭旭)

守護自己的興趣 窮孩子靠自己栽培自己

雖是家中獨子,但蘇昭旭個性內向,情緒唯一的出口就是騎單車去追火車。「我看著火車遠去,鐵軌消失在盡頭,希望自己有天能夠搭上火車去遠方。」蘇昭旭說,在沒有話語權的歲月,看火車是他自由意志的展現。單單站在鐵道旁嗅聞枕木油的味道,都能給他靈魂解放的感覺。他把看火車的秘密基地,那些農田阡陌、沃野平疇的觀景台取名為「自己的天空」,還依序排名為第一天空、第二天空⋯⋯一種「只取一瓢飲」的從容守候,早早為為這位嘉義子弟的人生,定出堅貞不懈的調性。

七○年代,台灣翻譯出版日人竹島紀元的《火車.鐵路圖鑑》與《蒸氣機關車圖鑑》,這是中文世界首見的火車專書,所有鐵道迷為之瘋狂。後來百貨公司開始販售火車模型,火車迷如獲至寶。但蘇昭旭是窮小孩,只能站在百貨櫥窗前流口水,或是看有錢人家的孩子拿圖鑑炫耀。

不甘這樣的缺席,在沒有影印機、買不起照相機的年代,蘇昭旭想要擁有那些書籍內容,只能從圖書館借閱,然後一字字抄,一幅幅描。至於模型,則用厚紙板與冰棒棍自己做。蘇昭旭感性地表示,如果當年家境富裕,他或許就不是今天的他了。「當年不得已的手抄、手繪、手作,反而蓄積了我巨大的創作能量。」後來出書、繪圖、開模型博物館,蘇昭旭的各種藝術技能全都起源於當年的權宜,窮人家的自我栽培。

蘇昭旭製作的模型,包括火車、站體、月台、鐵道皆栩栩如生。(攝影/楊語芸)

從「為台灣鐵道立傳」到「建立鐵道世界觀 」

靠著大量閱讀,一寸寸的鐵路,一寸寸織進蘇昭旭大腦的地圖裡。青春年少一直困在嘉義的火車迷,一旦離開家鄉,立刻邁開步伐,用雙腳見證腦中的地圖。從大一開始,蘇昭旭便靠工讀積累旅費。大學四年、碩士兩年、當兵服役兩年,他用八年時間,以腳步為針,身影為線,把自己一針一針織縫、疊合在台灣各地的鐵軌上,聽著火車隆隆轆轆,辨識每種車體的身世,巨大的收穫伴隨巨大的滿足。

1993年,蘇昭旭第一次出國。他申請「中國生產力中心」的短期出國考察,前往東京,那趟旅程讓他「大開眼界」。之後,他開始把鐵道的眼光輻射到全世界,幾乎年年出國追逐火車和鐵道,北至挪威、南至紐西蘭,甚至在勘察拉日鐵路(拉薩到日喀則)時登上珠穆朗瑪峰基地營。他步行、他筆記、他繪圖、他攝影,他登高望遠、形單影隻地親近那些穿山越嶺、流通供需、負載離合的龐然大物,以及那些從興建到運行不知催生多少故事的軌道,慶幸自己的人生因為這些閱歷而不至悵然荒蕪。

立論成書 興建博物館 造福更多學子

礙於阮囊羞澀,蘇昭旭踏查鐵道時難免餐風露宿,備嚐艱辛;回到家中,燈下獨影,他又孜孜不倦立論成書。像是餘生不足,或是「後有追兵」,自1998年出版第一本著作《台灣鐵道懷舊之旅》後,他以平均每年兩本書的驚人速度,不斷交出嘔心瀝血的作品。時至今日,他已出版48本鐵道專書,是全球繁體中文鐵道領域專業著作數目最多的專家學者,並獲多次「好書大家讀」推薦以及兩次金鼎獎的肯定。

蘇昭旭著作等身,其中不乏得獎作品。(蘇昭旭提供)

驚人大型鐵道模型,擬真展現各國鐵道風情

「書是文字的百科,模型是物件的百科。」蘇昭旭說,除了寫書出版外,他也致力經營交通博物館。

從紙板與冰棒棍的簡易模型,到當兵時終於買得起第一套德國模型,蘇昭旭一生製作數十組大型的火車鐵軌模型,包括台灣(扇形車庫、阿里山鐵道)、日本、歐洲、美洲。另外,他也收集五大洲的火車、高鐵、飛機、船艦等交通工具模型共四千多件。2007年,他在父親遺贈的老屋內設立「交通科學技術博物館」,免費供民眾參觀。除了讓不能出國的孩子也能親見世界各地的交通工具,也希望大家透過這些展示,瞭解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

蘇昭旭說:「父親是第一個帶我看火車的人,我一生若有任何功績,都是因為他的栽培。」即便生活勞碌,但只要有民眾預約,他總是親自介紹博物館的展出品。不收門票、免費導覽,都是為了把功德迴向給離世的父親,因為沒有他,蘇昭旭的一切理想都不可能實現。

蘇昭旭製作多組大型火車鐵軌模型。(攝影/楊語芸)

阿里山鐵道「亞洲第一」擁四項鐵路工法

蘇昭旭出版的48本作品中,有9本(含不同譯文)是阿里山鐵道專論,這多少說明他對這條鐵路魂縈夢繫的情感。嘉義是他的故鄉,鐵道有他前世今生的記憶,這條始於林業需求、後為滿足觀光的高山鐵道,有超乎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世界遺產鐵路的特質,但因為台灣的知識偏見,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以及每逢天災就有以安全為由的呼聲要求停駛,這條鐵道始終命運多舛。蘇昭旭信誓旦旦:「要延續阿里山森鐵的命運,彰顯她的價值,盼以良知青史之筆,為她留千秋萬世之地。」

對蘇昭旭而言,除了個人情感之外,阿里山鐵道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工法,讓她具有普世價值。蘇昭旭說,阿里山鐵道有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海島地區海拔最高的鐵路、世界最複雜的同心圓螺旋線、世界762mm軌距海拔落差最大的鐵路;以及一個「亞洲第一」:亞洲海拔最高的窄軌登山鐵路。

至於登錄UNESCO世界遺產鐵路的五大工法:馬蹄灣路線與180°大彎、迴圈形路線與螺旋形路線、之字形折返路線、特殊設計的登山引擎以及齒軌式登山鐵路,阿里山鐵路就具備前四項,這個紀錄僅有1999年登錄為世界遺產的印度「大吉嶺喜瑪拉雅鐵路」可以媲美。

蘇昭旭以手繪示意圖,展現阿里山森鐵的螺旋線登山鐵道。(攝影/楊語芸)
蘇昭旭自製模型展現阿里山森鐵的螺旋線登山鐵道(圖片提供/蘇昭旭)

鐵道外交,將阿里山鐵道推上世界舞台

因為台灣人媚外,蘇昭旭一直認為登錄UNESCO才能替阿里山鐵道保存一線生機。然而因為政治現實,短期內不可能登錄成功,於是他轉而尋找締結「姐妹火車」的機會,透過外人的肯定,彰顯阿里山鐵道的普世價值。

蘇昭旭普查全球登山鐵道,找出與阿里山鐵道有同質性的鐵道工法,並寫成學術報告,讓各國主事者認識阿里山鐵道。同時,他協助林務局找資源、找管道,把所有前置作業處理完畢,政府只要走上紅地毯風光簽約,一扇扇鐵道外交之門便應聲開啟。截至目前,阿里山森鐵已與日、印、瑞、英、斯洛伐克5國共9條鐵路締結姐妹,背後重要的推手,正是外交特使蘇昭旭。

世道艱辛仍舊初衷莫忘

乍看之下,一排排的著作和獎項、各種顧問頭銜、數不盡的邀約,蘇昭旭人前的風光不容置疑。然而年過半百還只是兼任助理教授、唸了兩次博士都沒能拿到學位、家人離世、纏訟、身體欠安、鐵道文化事業後繼無人,他的人間道,道阻且長。

還好在鐵道的大愛之前,每一條拓荒在他臉上的皺紋,每一筆墾殖在生命的肅穆落寞,都只是書寫人世時多餘的撇捺。儘管長路漫漫,只要跟著火車的軌道一起前行,他便心滿意足。

阿里山鐵道(圖片提供/蘇昭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