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能源局即將在11月公布「用電大戶條款」,然而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今日(10/27)召開記者會,批評本次修法竟然拿掉「公布大戶名冊」這條規定,拒絕讓社會檢驗,相當令人失望。
聯盟更指出法令大漏洞:全台排碳最大戶,也就是自有三座燃煤電廠的超級用電大戶:台塑公司,依照現行法令竟不屬於用電大戶定義之列,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再生能源推動聯盟調查前15大排碳大戶發現,儘管已是知名上市企業,對於再生能源相關規劃仍然不足,群創光電、友達光電欠缺回覆說明,南亞塑膠更連用電度數都沒有公開,還有些企業建置綠能只為賺賣電錢,而非自發自用。聯盟批評,這些用電大戶企業辜負全民能源轉型的期待,使台灣產業競爭力落後世界潮流。
超級大戶台塑年用26.7億度,卻不在用電大戶名單
為落實能源轉型及企業能源責任,《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在2019年修訂,規範超大電量的企業,須建置並使用再生能源,訂定「一定契約容量以上之電力用戶應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管理辦法」,簡稱「用電大戶條款」。
再生能源推動聯盟一一盤點用電大戶的表現,發現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等三家,在所有綠能指標上全部交白卷,甚至連廠房設置再生能源的場所都沒有。
聯盟特別點名台塑,每年耗費26.7億度電,是全台排碳量最高的企業,卻宣稱自己並非用電大戶,更顯示「用電大戶條款」誇張的政策漏洞。
原來能源局「用電大戶」標準只計算企業跟台電簽約的「契約容量」,並未計算自有發電量,因此台塑雖然是超級用電大戶,但是台塑自己燃煤發電,因此不計入「用電大戶」之列。
目前台塑集團有3座裝置容量各60萬瓩的燃煤機組,總裝置容量275萬瓩,為全國最大汽電共生廠,不僅提供自用,還可以賣電給台電,由納稅人向台塑付費購電。依據《麥寮汽電年報》2019年台塑汽電廠營收243億,稅後盈餘達22億元。
大企業賣電賺綠能錢,自己卻不願裝設綠能生產
聯盟調查並發現,中石化、長春石化、中鋼、台塑與中龍鋼鐵這五家企業並未規劃使用綠能,卻都設置了再生能源發電系統,發電賺綠能錢。聯盟認為,這些企業雖然有參與能源轉型,但是誠意明顯不足。
尤其是中鋼,沒有自發自用,卻設置 83.2MW 的太陽光電,一年發電一億度,發電量為製造業第一,且積極投資離岸風電。可以看出企業想賺綠能的錢,卻未盡自身使用綠電的責任。
台積電最優,群創、友達拒絕回覆,南亞塑膠交白卷
聯盟也指出,許多大企業根本不把企業社會責任當一回事,在調查過程中,知名企業群創、友達難以找到負責窗口,轉來轉去無人負責回答。南亞塑膠更大方交白卷,連用電度數都不願意公開。
然而仍有不少傳統產業提出企業能源責任的作為,例如台灣水泥對整體用電規劃,以及綠電使用與資訊揭露做得十分完整。
聯盟評鑑,只有台積電承諾2030年全公司廠房使用25%綠電,非生產廠房100%使用綠能,堪稱綠電先鋒者。
大企業不該吝嗇,採購綠能是國際浪潮請跟上
立委洪申翰指出,未來國際將興起綠色供應鏈浪潮,例如歐盟正在研擬「碳壁壘貿易措施」,將制定碳關稅。而訴求國際大廠使用百分百再生能源的國際倡議(RE100),除了要求企業自主承諾,也將要求中下游供應鏈同步配合。
至於國內部分,環保署已表示,年底《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將提出「碳費」條款,針對排碳者收規費,要使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內部化。
洪申翰認為,用電大戶不該表現如此「吝嗇」,應盡早跟進國際企業,履行購買綠電責任。為此,他呼籲國內企業應盡早出來面對,趕上國際標準,以免拖累企業競爭力。
廉價水電由稅金補貼大企業,對全民不公平
立委陳椒華則指出,從目前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仍看不到有效工具,如何推動能源轉型讓大戶降低用電量,轉型使用綠電。她表示,工業水電價格低廉,實際上是納稅人在補貼用電大戶,必須從法規面著手,讓企業跟民間一起推動再生能源。
陳椒華表示,長期以來工業發展依靠中電北送或南電北送,造成南部工業廢棄物污染問題嚴重,中南部工業區的排污不減反增,這種現象並不公平。她呼籲經濟部盡速將用電大戶名冊公開,讓社會公眾協助監督。
2025年目標減碳10%,推估製造業只做0.2%,全民負擔9.8%
綠色和平能源專案主任蔡篤慰指出,加強管制用電大戶是實現減碳政策的必要工具,但目前經濟部卻捨不得要求大企業,變成由其他部門如運輸、農業、住商部門來實現減碳目標。
目前政府規劃在2025年實現全民減碳10%的目標,按現況推估,大型製造業裝設的綠電比例僅提升0.6%,連1%都不到,換算為減碳目標,製造業只占0.2%。其他9.8%的減碳責任,全部由社會攤分。如此並不公平,也無助於台灣達成減碳與再生能源目標。
用電大戶超過5000家,修門檻剩500家,裝綠能比率少得離譜
經濟部原定用電大戶定義是用電量超過800KW的廠商,預計數量在5400家,使用電力佔全國35%。而後受工商團體遊說壓力,以疫情、營運困難等等理由,將門檻下放到5000KW,合乎用電大戶條款的廠商數銳減至506家。
然而在這506家裡面,實際使用綠能比率卻少得離譜。依照聯盟評比,除了模範生台積電外,台灣化學纖維使用0.07%,卻已經是全國第二名。其他大戶使用依序是台灣水泥0.04%、台灣中油0.02%、亞洲水泥0.01%、群創光電0.004%、友達光電則是0.003%,國內企業綠電使用量可以說微乎其微,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