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台灣青蘋果的蜜棗季來臨,蜜棗其實是低調的台灣之光,放眼全球,台灣蜜棗口感及滋味都難有對手匹敵,國內蜜棗品種及種植技術更是世界第一。《上下游》訪問人稱「蜜棗公主」的前高改場研究員、現任香蕉研究所所長邱祝櫻以及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助理研究員郭展宏,讓專家告訴你台灣蜜棗的厲害之處。
Q1:蜜棗、金棗、紅棗名字都有棗,該不會是親戚吧?
蜜棗跟紅棗都是棗屬,但屬於不同種,沒辦法交配。金棗則是金柑的別稱,金柑是柑橘屬,關係就遠了。
蜜棗本名印度棗,最早從印度引進的,1925年就有記錄了,但當時的品種果皮厚、澀味重,一顆不到10公克重。而後國內農業研究單位不斷改良,1960年代每顆可達百公克以上,現在有的蜜棗一顆甚至可達300公克以上。
Q2:其他國家也有棗子嗎?跟台灣蜜棗的差別在哪?
中國、泰國、越南、緬甸等東南亞國家,甚至中亞國家都有種棗子,但國外棗子跟台灣蜜棗的目標取向不同。國外棗子小,約4至40公克,多用於加工、釀酒用,形狀差異大,有的小如珍珠、有的則是下弦月的形狀。
台灣蜜棗育種目標為果大、果實甜且多汁、口感要脆,形狀偏圓型。郭展宏補充,各國吃法都不同,例如:泰國人吃棗子會沾醬,但只有台灣蜜棗是鮮食吃。
Q3:台灣蜜棗厲害在哪裡?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成本相對高,因此蜜棗的種植集約度高,農業試驗單位育出19種不同特性的蜜棗,生長時間可錯開以利產銷調節,並輔以肥培管理及疏果等栽培技術做品質提升。兩位研究員不約而同表示,台灣蜜棗的栽培技術及品質絕對是世界第一。
國內蜜棗平均每顆重約120公克,送禮用的蜜棗則約150公克重,全台蜜棗種植面積約為1900公頃,年產量約3萬3千多公噸,出口量連年增加,2020年1月至11月已出口742公噸,其中607公噸銷往中國,扣除出口量,台灣一年約吃掉2億6千萬顆以上的蜜棗,平均每人一年會吃10顆。
兩位研究員表示,蜜棗產季在冬天,冬天水果較少,蜜棗有極大優勢,而國內目前蜜棗市場還未飽和,「完全是不夠吃的!」
Q4:水果店買到的蜜棗果皮都是綠的,該不會都一樣吧?
沒有,所有品種的蜜棗果皮都是綠的,但是摘下來會後熟,熟度越高,果皮顏色會轉黃。現在國內市售蜜棗品種有三木、中葉及高雄11號「珍蜜」,最近多了新的品種「雪麗」才剛上市。
珍蜜生長時間長,產期會在過年後,但因爲多汁、皮薄、果肉嫩,仍讓喜愛它的「蜜粉」們甘心等待。而這品種的育成也讓蜜棗的產期分散,解決了過去年節前蜜棗的產銷壓力。
Q5:「牛奶蜜棗」是什麼蜜棗?
牛奶蜜棗是商品名稱,不是一種品種,算是一種栽培方式,過去有農民將過期的牛奶發酵製成肥料,以此肥料來種蜜棗,長出來的就叫做牛奶蜜棗。
不只牛奶,也有聽過農民將過期的奶粉、魚骨頭拿來自製少量堆肥,幫蜜棗補充營養。
Q 6:蜜棗是越大越好吃?還是越綠越好吃?
大小好不好吃要看品種,逛水果店選蜜棗關鍵要看果皮的光澤度,建議選看起來越亮的。至於顏色,則看個人飲食需求,通常果皮綠一點的口感脆,果皮黃一點的吃起來甜,就看是想吃脆的還是甜的囉!
年前的蜜棗部分會出現「花果」,有的是一整片,有的是像芝麻一點一點的,那是因為白粉病,吃起來口感會粗一點。如果是一般看到因為運送而撞傷的蜜棗,外觀是不影響內在的喔!
Q7:蜜棗買回家,一定要冰嗎?不冰會發生什麼事?
不行,蜜棗買回家一定要放冰箱冷藏,放常溫幾天後會因發酵出現異味。放冰箱一定要拿袋子包著,不然蜜棗會因為慢慢失水而變小。
Q8:蜜棗號稱「臺灣青蘋果」,真的有比青蘋果厲害嗎?
蜜棗甜度和維他命C都不輸青蘋果,特別是維他命C,每百公克有40到60毫克,比蘋果多出10─20倍!有些品種的維他命C含量甚至和芭樂接近。
蜜棗是一年一次的水果,蜜棗季的來臨也顯得當季蜜棗格外新鮮又特別,口感細密讓人吃過就回不去。
Q9:金庸小說《神鵰俠侶》裡,裘千尺的吐的棗核釘是蜜棗核嗎?
應該不是,比起蜜棗核,紅棗核更尖銳,更適合當武器。蜜棗核內有種仁,過去有的農民吃完會曬乾儲藏當種子,但現在因為品種優化,吃完的蜜棗核發芽不高,要種還是要買苗。
Q10.:棗核不會發芽,那要怎麼傳宗接代?
「可以試試看把吃完的棗核拿去種,但可能種一輩子都長不出一棵棗子樹。」郭展宏解釋,台灣蜜棗是因為育種才發展到這麼特殊,蜜棗必須要公花和母花授粉才會結果,而通常結出來的果實是有核無仁,農夫想種蜜棗樹,通常是靠嫁接。
蜜棗樹上有刺,厲害之處在於「即使是不同品種,同年嫁接就可結果」,比起荔枝、木瓜嫁接要3年以上才結果,蜜棗若是今年4月嫁接,11月就可結果。
而蜜棗的育種,郭展宏表示,蜜棗結種子機率低,育種要靠「樹海戰術」,「兩三萬顆棗子裡面可能會有一顆可以發芽。」
ಠ_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