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戰》擋鳳梨後推「農林22條」挖農業人才技術登陸,業者:被騙過不會輕易心動

中國3月1日起暫停輸入台灣鳳梨,今日(17)中國國台辦、農業農村部等聯合發布「關於支持台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農林22條),措施包含對台灣人、台資企業從農經營的資金支持、投資經營、研發創新及開拓內銷市場等具體措施。

對此,《上下游》記者訪問國內農企業,業者均表示,中國過去曾有對台灣農企提出眾多嘉惠誘因,台灣業者去中國投資的結果普遍都沒有好下場,「中國政策說變就變,前面給資金,後面學核心技術後,隨時會遇到土地回收、斷水斷電等狀況就被趕走,台灣人已經會警惕了。」(農委會回應請點選這裡閱讀)

業者:已有慘痛經驗,不會輕易心動

中國國台辦、農業農村部、林草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水利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供銷總社聯合發佈《農林22條》,是為讓台資企業在中國的農林領域發展,對台灣人、台資企業提供農地林地使用、融資便利和資金支持、投資經營、研發創新、開拓內銷市場等方面提出具體支持措施,提供同等待遇,發布即日起實施。

「這已經是老招數,要心動,十年前早就心動了。」經營水果內外銷三十多年的貿易商黃文弘表示,中國對台灣釋出的優惠及利多不是第一次,也不侷限於農業,過去二十年來,不少台灣人、台資企業前仆後繼前往中國投資,然而,真正存活下來、站穩的企業卻沒幾個,絕大多數都是失敗的。

黃文弘說明,中國表面上釋出優惠,但實務上會有落差,自家企業曾到漳州投資農場,「中國確實釋出大面積土地,但土地非常貧瘠。」先是投入大量成本改良土地,而後中國當地業者不斷來「學習」技術,「他們學完了,你的利用價值也沒了。」

黃文弘表示,中國的政策變動性極高,以特定名目把土地收回、斷水斷電的情況是家常便飯,「整體環境的不穩定性太高了。」另一位水果貿易商李先生也表示,過去慘痛的案例太多了,現在台灣人會警惕,不太可能因為一時的蠅頭小利而就跑去中國投資。

技術外流到中國,將淘空台灣農業基礎

不具名的農業研究人員許先生表示,不只中國,過去在東南亞國家考察時,也曾遇過中國企業試圖高薪挖角,但從未心動過,「技術外流到中國,不就是在扯台灣人後腿嘛?」他表示,中國雖祭出利多,但若貪圖一時的榮華富貴而前往中國,最後下場恐怕是技術被學完後趕走,「不只個人沒有好結果,還是在掏空台灣農業的基礎。」

農委會:技術人才會管控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農業技術外流分為兩層次,包含種植技術外流及人才外流,種植技術還關係到作物品種,在台灣育成的品種及栽種技術要完全調整到適應中國當地環境,至少需要2年至3年的時間,而農業核心技術人員如:試驗改良場所人員、學術單位學者,出國都會有所管制,特別是去往中國都要先經過核准。

公職人員可以做管制,但若公務人員退休、私人企業能管制嗎?陳駿季表示,政府無法管制私人部門,且公職人員一旦退休就脫離了公部門,會透過勸導讓公務人員知道技術外流的嚴重性,但是否前往中國實屬個人意願,政府無法強制,也很難避免外流情形。

延伸閱讀:

農委會:農林22條「表面惠台,實際利中」,呼籲中國勿以政治介入農業

中國對台農釋利多農民22條,焦鈞:中方想一網打盡,需警惕

鳳梨銷中受阻衝擊台灣農業系列報導

終結鳳梨危機01》吹開愛國煙火,面對鳳梨產銷失衡的真相

【評論】分手政治,讓農產外銷走專業的路:中國禁運鳳梨的教訓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