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編輯觀點–人工智慧對歐盟農業的啟示

亞洲太平洋地區糧食與肥料技術中心農業政策資訊平台 編譯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對歐洲農業帶來那些成功的發展?

2021年1月,歐洲農民及農業合作協會(Copa–Cogeca)舉辦一場聚焦於人工智慧於農糧系統應用的商業論壇。這場論壇不僅提供關於許多新挑戰的討論機會,如同網路“3.0”或“4.0”一樣,此論壇也描繪出基於數據分享與使用數據的智慧機器“農業4.0”發展輪廓。

在2020年,農民估計將使用7,500萬個物聯網裝置,而整體AI在農業市場也將從2020年的10億美元,成長至2026年40億美元的規模,這也意味著農業AI部門在2020到2026年之間,逐年成長率將達25%。

許多人使用一到數項AI解決方案,包含監控工具、行動應用裝置、軟體、機器人、物聯網裝置等,不論是否完全清楚其運作原理或內容。在2050年之前,研究者估計每個農場每天將產生410萬筆資料。

最重要的問題是,AI的成功發展,將對農業及糧食價值鏈賦予何種意義?

在接下來的幾年內,AI將依然維持其身為工具平台的角色,由使用者決定其使用方式。因此,這不是要成為AI技術愛好者或恐懼者的問題,而是從政治重要性的角度進而決定歐盟需要甚麼樣的AI技術。我們必須支持歐盟企業與新創公司的繁榮增長,特別是那些最可能協助歐盟在農業部門取得成功領先的公司。目前,美國公司暫持領先的地位,來自亞太地區的企業群也將在不久之後超越歐洲。因此,歐盟要如何能夠在人工智慧進展取得更大的激勵呢?下述3要素,應能引起歐洲農民所期盼的正面變化。

  • 人工智慧必須支持任務導向的農業發展

之前的農業革命以提高生產量作為核心價值,然而維持食品安全的必要性,與近期的氣候與生物多樣性危機密切相關,也對農業發展與農民活動帶來了挑戰。僅將AI技術視為提高生產量的單一目的,並不切實際,因這些AI相關的工具應具有超越生產量的範疇,並將諸如社會負責、環境友善、及受農民歡迎等目標整合歸納的能力。

水、氮、碳排放監控設備、區塊鏈技術、機器人,與聊天機器人等,是可向終端消費者顯示其重要性的一些潛力案例。展示歐盟的碳封存實務能力、及針對土壤品質、空氣、與生物多樣性的工作成果,可有助於規劃回饋農民的政策,並藉以感謝他們提供的服務及完成的社群成就,因為除了農民以外,沒有任何人具有在同一時間內生產糧食及碳儲存的能力。

  • 農業人工智慧必須與農民齊同設計

隨著“農業4.0”的發展,對於農民最重要的是選擇能夠應用、能接受足夠支援、與相關引導如何使用這些新應用的農耕方法。應用人工智慧的農業所產生的問題,即這些智慧工具的使用方法及取得成本,通常也是最明顯且不斷被堆砌的問題。

人工智慧服務的發展往往伴隨著新的商業模式發生,但這個科技的使用成本卻經常被遺忘。因此,當歐盟的副主席相信智慧農業潛力的同時,歐盟也需要向農民解釋如何主動選擇並進而採取AI農業的運作機制。

目前,在綠色協議(Green Deal)及共同農業政策(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CAP)的框架下,歐盟正面臨兩個主題的回應障礙,亦即關於農村地區寬頻的全面佈署與農民的訓練,儘管聽起來像是容易解決且微不足道的情況,但在應用上述這些相關農業的新科技面向中卻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就此層面而言,確保在經濟復甦計畫中能涵蓋對農業尖端科技的投資,如數位化、AI、機器人、無人機、或新育種技術等,能在原有農業預算外編列充足的經費可資運用,是非常基本且重要的事情。

  • 農業人工智慧必須根據農民意願,分享他們擁有的數據

AI的導入提供了可處理海量數據、與多方資料源交換及彙整資訊的能力,並可做為幫助農民及農業合作社做出複雜決定的決策系統。

在這方面,若確實能提升效益,農民與農企業會對彼此共同分享數據資料,持以較開放的態度;然而,也惟有在潛在利益與風險能被清楚說明、定義,以及農民與農企業願意相信所有流程均會按照合約規範所示,以適當且公平的方式執行時,他們才會加入參與。因此,針對資料所有權、存取權利、以及資料再使用權利等關鍵原則的定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此,歐盟為確保上述農民權利的首要之務,可回溯至2018年歐洲農民及農業合作協會與其它關鍵部門及組織簽訂的行為守則。這份守則彰顯了隨著科技持續的演化,訴諸政策對話的重要性,並可控制、或減少新科技的採用過程所產生的副作用。最終,所有產生的資料都會存放於歐盟,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農企業日益重要的角色

隨著新科技的發展與採用,農企業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益發重要。企業在這個領域所受到的激勵動力,主要受到兩個目標所驅動:提供自家農戶於數位轉型過程的必要支持、及在更為永續的經濟體系中保持競爭力。藉由提供建議與執行導引,可協助農民與農企業相關成員熟悉AI使用流程,有利於永續及數位農糧部門的結合。更甚者,可進一步投入相關資源與調整企業運作模式,以利探索這些最新尖端技術的潛力。

然而從價值驅動的創新角度出發,若農企業欲了解他們的AI投資針對項目是否有帶來任何經營效益的巨大提升、或者對社會與環境的正向貢獻,他們不僅必須發展、且需要促進其自身運用AI的相關技能,這包含在企業內培育出具有整合部門資源,與利用計算系統的能力,以利藉由仿效人類學習、理性思考、與自我除錯的流程,執行各項任務。人工智慧的發展也將幫助整個價值鏈提高生產力、增進物流後勤效率、及優化相關經濟資源的使用(如能源、水等)。

因此,農企業仍需要相當的努力及投入,才能釐清各部門使用新科技時最常遇見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預見系統之間整合性的缺乏、在田間明顯的數位技術使用落差、相關人員準備的缺乏、以及與來自其他價值鏈參與者間創新風氣與合作概念的不足性等,都將成為以數位模式驅動合作經濟生態系的阻礙。

在此商業論壇中,已展示出農企業具有將傳統商業與農業活動內涵轉變成智慧模式的能力。然而,營造一個有利於增進投資與可預測未來價值、並涉足於經濟與相關支援方案的環境,是必須存在的,同時我們也需要認同農企業所創造有利於合作社農民、環境、與消費者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 Editorial – What would AI mean for EU agriculture?. 02 February, 2021. The Dairy Sit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dairysite.com/news/56476/editorial-what-would-ai-mean-for-eu-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