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箱前世今生02》疫情催化蔬菜箱熱潮,如何掌握契機,深化產銷連結?

(續前文)防疫三級警戒兩個月,許多本應上桌的農產品流離失所,也讓國內上至地方政府,下至民間都動員起來賣蔬菜箱。蔬菜箱改變了許多人的消費模式,也讓農產品的產銷有了變化,而疫情過後,蔬菜箱會繼續百花齊放,還是會凋零退場?

地方政府看法不一,雲林縣認為已有消費者調整購物模式,蔬菜箱會是未來發展趨勢;蔬菜箱熱銷的新北市及嘉義縣新港農會則認為,疫情後多數人會回歸實體購買;推出蔬菜箱的合作社及餐廳開拓了新客群,未來即便不是蔬菜箱,也可經營其他網購產品。

長年經營蔬菜箱的農夫則認為,蔬菜箱適合少量多樣種植的農民,農民可和客戶建立長期互信的關係,這種信任比任何驗證都更穩固,穩定的蔬菜箱則能成為支持農夫計劃性生產的後盾、產銷平衡的基石。

蔬菜箱理貨需要人工才能完成(攝影/林怡均)

雲林縣認為蔬菜箱是未來趨勢,桃園市、台南市觀望中

農業大縣市紛紛挽起袖子,幫產地農民賣菜,縣市主打蔬菜箱的內容各具特色,共通點是都被搶購一空。倘若疫情結束,蔬菜箱是否能否成為縣市政府的常態服務?

桃園市農業局將原供應學校營養午餐的有機蔬菜,轉為防疫蔬菜箱宅配,後續又結合桃園農特產品推出內含有機蔬菜的元氣箱。農務科長林鎧亮表示,防疫有機蔬菜箱活動共推出3次預購,大多消費者皆有回購,消費者既為買菜,也支持農民。但學校原營業午餐供菜預購到6月30日,停課至暑假前的貨源磬出後,目前暫無後續有機蔬菜箱規劃。

台南市政府農業局技正陳惠珍表示,6月初推出蔬菜箱,就是希望趁疫情期間建立機制,拓展新的通路。「我們台南的青農都很會種菜,但銷售一直有待改進。」這次販售蔬菜箱的網路平台有農夫、栽植作物及農耕方式介紹,陳惠珍認為消費者不只買到宅配蔬菜,也可藉此跟農夫建立交情。至於疫情過後會不會再推售蔬菜箱,陳惠珍認為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評估,但樂見其成。

調整包裝流程,建議農委會專案輔導產銷鏈

雲林縣政府農業處企劃行銷科科長柳昆宏提出不同觀點,他認為,疫情解封後蔬菜箱熱度會消散,但未來仍是消費趨勢,因此應該在本次疫情的「練習」後,盡快調整包裝流程。「以往包裝多倚靠人力,未來要增加場地與設備,」柳昆宏建議農委會專案輔導蔬菜箱的產業鏈,才能承接未來的買氣。

以雲林縣政府的蔬菜箱約兩成的回購率來看,柳昆宏認為,已有消費者調整購物習慣,未來他們將在蔬菜箱中提供農友及產地的訊息,讓消費者更有親臨土地、跟農夫直購的感覺。他相信只要維持穩定的品質,現代消費者愈來愈能夠接受蔬菜箱模式。

目前蔬菜箱包裝出貨都需人力,時效壓力大。(攝影/楊語芸)

農會:蔬菜箱短期內不會取代實體購買

經營全台最大農夫市集的新北市農會,這次也因疫情、集結希望廣場的農作物而推出蔬菜箱,熱銷將近三千箱。供銷部主任張麗梅認為,疫情一旦解封,多數人還是會直接去廣場買菜,畢竟選擇比較多元,消費者也可以依喜好採買。

不過張麗梅也指出,蔬菜箱可能拓展出一群原本不會逛希望廣場的客群,「他們是廣場未來的潛在客戶?或是蔬菜箱的忠實粉絲?都有待觀察。」未來會從客服端來瞭解客源。

疫情之前就有蔬菜箱服務,疫情後蔬菜箱成長百倍的嘉義縣新港農會,供銷部主任陳銘仁坦承「運費真的很貴,我認為解封後大家還是會回到市場去採買。」但他也指出,只要客戶有需求,不論有沒有疫情,蔬菜箱都是可以持續推動的產品。

消費者初體驗有驚嚇也有驚喜

購買新北市農會的蔬菜箱的蔡小姐,與蔬菜箱的初體驗不是太完美,她在五月下旬訂購,原本預計週五前應該到貨,宅配卻於無人在家的週末送到。蔡小姐的住家沒有管理員可以代收,待週一拿到蔬菜箱時,所有的蔬菜都不堪入目。新北市農會雖將費用全數退給蔡小姐,但她的家人仍表示「打死不要再買蔬菜箱」。

不過蔡小姐並不氣餒,她聽說有限量下單、定時運送的農場蔬菜箱,未來應該會試著跟這樣的農場建立關係,只要蔬菜箱讓她和家人滿意,即便疫情解封,也願意繼續採買。

穀笠合作社:可選擇才會刺激購買慾

位於南投埔里的穀笠合作社是6年輕人共同創立的農村工作室,這次也推出以「好物箱」為名的蔬菜箱。合作社成員之一夏慧表示,這是合作社第一次做蔬菜箱,是為了協助在地農民銷售因停課、餐廳歇業而走投無路的農產品,工作室幾乎是原價轉售,利潤很薄,純粹只是服務,好物箱裡除了蔬果還有在地職人的加工品及飲品,且可供客人勾選品項。

「每個人需求都不一樣,我們點貨點得眼花撩亂。」夏慧笑道,但夥伴發現選項愈多,反而愈能刺激消費者購買,推出後蔬菜箱訂單已達80筆,客群遍佈全台,以雙北、台中及高雄最多,也有不少埔里自取,對工作室、供貨者來說,多認識了許多新客戶,「不論是對農產品或是加工品,都很有發展空間,只是運作上需要更多調整才能更流暢。」

穀笠合作社提供在地農產及加工品給消費者選購(照片提供/夏慧)

蔬食餐廳推蔬菜箱,讓大家註明「不想吃的菜」

台北市萬華區的蔬食餐廳—小小蔬房在疫情進入三級警戒後第三天隨即推出蔬菜箱宅配服務,且來客可以註明「不想吃的菜」,當週接單,下週配送。經營人劉立群表示,疫情造成淡季,店裡食材還是要週轉掉,目前為止已經出了130個蔬菜箱,「蔬菜箱利潤很低,但目前累積的客人會是未來網購的商機。」

劉立群說明,蔬菜箱購買要建立在雙方信任的基礎上,而購買要長遠,關鍵在於溝通,例如透過消費者「挑食」動作,意外發現甜菜根、皇帝豆、菜豆很多人不吃,「但其實這些人只是不會煮。」提供簡單食譜、食材保存方式以及每次食材到貨後的說明,客人也理解食材,才會放心買下去。

「大家不只買菜,像是米和漬物也買了很多。」劉立群表示,疫情結束後暫時不會再推蔬菜箱,但現在蔬菜箱帶來很多沒來店裡吃過飯的新客人,這些客人回購後會陸續購買店內其他產品,「我開餐廳使用的也是有機、友善食材,這些人雖然還沒吃過飯,卻已經成為農夫的新客群。」

林舜慈是小小蔬房的忠實訂戶,過去訂購蔬菜箱一直有無法掌控到貨時間的困擾,她或是擔心家裡沒菜吃,或是一次兩箱同時寄到,且有許多根莖類作物,不知如何消化。一直到搭上小小蔬房的專車,不只可以拒絕不喜歡的菜,還可安排到貨時間,讓她終於可以安心下單。

「運費的確不便宜,」林舜慈認為,解封後她媽媽應該又會回到過去的採買管道,但只要「可以選菜」以及「宅配時間確定」這兩個條件成立,她認為蔬菜箱不失為一個可以長期支持的產品。

蔬菜箱先行者─小瓢蟲有機農場:蔬菜箱適合小農場

小瓢蟲有機農場是蔬菜箱的先行者,不過創立者巫建旺說,蔬菜箱是「環境所逼」的產品,因為幾十年前台灣沒有有機蔬菜的通路,他只好把有機農作物宅配給北至基隆、南至屏東的客人,但近年多集中在台中地區,由農場自行宅配。

巫建旺認為,蔬菜箱適合小農場經營。以他自己的模式來說,他會要求客戶在訂購前先到農場走走,認識生產食物的農夫與環境。「他們(客人)固然是來消費蔬菜,但慢慢的就會變成是在支持一種他們覺得值得的生產方式。」農場與客戶結交的好處是可以做計畫性生產,不必擔心種了無處銷售;消費者固定跟農場買菜,對他們也是保障,像這次疫情中小瓢蟲的客戶不只不怕沒有蔬菜可以吃,也不怕價格被調漲。

邱榮漢:蔬菜箱是超越認證的存在

現與Costco和有機通路契作的桃園市大溪區蔬菜產銷班第12班副班長邱榮漢,經營蔬菜箱8年,他認為蔬菜箱是超越任何有機證書的存在。邱榮漢表示,消費者選購邏輯和農夫耕種邏輯正好相反,消費者希望越多樣越好,但多數規模化種植的農民是單一種植,「蔬菜箱對大農來說是麻煩的,對我來說,蔬菜箱是和老客人的互動方式。」

長年經營通路、農夫市集、蔬菜箱的大溪菜農邱榮漢(照片提供/謝采彣)

邱榮漢表示,多年經營蔬菜箱,訂購戶多是從實體購買轉單而來,疫情以來,蔬菜箱訂購成長五倍,但仍以熟客居多,「我的客人都知道我有哪些菜,寄什麼菜他們都能接受。」蔬菜箱若無信任基礎,有的消費者就會跟農夫起衝突,但若是雙方互信,蔬菜箱對農夫來說反而是最有保障、最有效率的銷售管道。

「下單前也應評估自己是否適合蔬菜箱。」邱榮漢認為,若是喜歡自行選購的人就不應該買蔬菜箱,能接受蔬菜會因四季變化的人才適合,「蔬菜箱是客人和農夫之間的互信,消費者穩定買菜,農夫可以更專心種菜,消費者未來也才有菜可吃。」

邱榮漢的忠實客戶方瓊瑤已訂購蔬菜箱8年,她每次都先匯款3萬元,收到蔬菜箱後慢慢扣款。她表示,自己住的遠無法常常去買菜,因此選擇訂購蔬菜箱,直接跟農夫買可以完全支持農夫,且自己看過農夫的農場及蔬菜,「我會繼續訂下去,因為我希望未來還能吃到農夫種的菜。」

延伸閱讀:

蔬菜箱的前世今生 01》20年前的一籃菜,拉起農民與消費者的互信支持

吳思慧/把菜放進去再拿去寄很難嗎?關於蔬菜箱,以及綠色保育農場們

疫情中的蔬菜之亂 01》蔬菜箱比價棄單,大宗蔬菜跑不動,不少菜農氣餒,耕鋤棄種

疫情中的蔬菜之亂 02》請優先來這裡買菜!蔬菜分流集貨運送,B2B 才跑得快

Covid-19新冠肺炎影響農漁業系列報導(持續更新)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