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2年推動「善待雞才會有好蛋」開始,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以下簡稱「動社」)陸續推動各項畜禽符合動物福利友善飼養。今年四月,動社正式推出「動物福利標章」–「乳牛篇」,讓台灣酪農產業往世界標準邁進。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指出,動物福利標章參酌國外經驗,也集結國內酪農、乳廠、學者專家的意見,兼顧國際規範及臺灣產業在地性,是可受公評的制度。四月底公布標章申請程序後,位於花蓮瑞穗的吉蒸牧場拔得頭籌,成為第一家獲得標章的牧場,隨後亦有三家牧場提出申請,惜因疫情關係,不得不暫緩稽核作業。
陳玉敏強調,動社努力遊說通路支持,讓標章產品可以被重視,以較好的價格,作出市場區隔。「動福標章不是一種榮譽而已,也與牧場實質利益有關。」她鼓勵更多牧場一起加入標章申請的行列。
動社以一抵三 推動酪農進步 義無反顧
陳玉敏引用知名動物福利學者 David Fraser 的名言,社會要推動友善畜牧,需要四股力量齊心,就像桌子要有四個桌腳才能站穩一樣,包括政府機構、畜牧產業、消費通路以及倡議團體,四腳缺一不可。然而在台灣,動社這個 NGO 扮演讓其他三隻桌腳都穩定的角色。由於動物福利不是一種道德口號,而是人類健康與經濟活動永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動社積極遊說消費通路,消費端的支持讓產業有信心轉型,待民意聚攏後,政府才會願意順勢推出政策和法規。
因著這樣的邏輯,動社在 2017年 開始調查台灣乳牛的處境,並推動乳牛福利。「在台灣只要訴求重視動物福利,產業就會整個大反彈,說動社要『滅農』了。」陳玉敏闡析,2025 年紐澳乳品可以免關稅進入台灣,動社如果只在乎動物福利,不在乎台灣酪農,那就只要靜待那一天到來就好,畢竟紐澳比台灣更重視動物福利。
「正是站在希望台灣產業更進步的立場上,動社一直建議政府儘快訂定乳牛友善生產系統指標,因為政府現在不因應,就是放任酪農死一片。」陳玉敏並且提到,乳品業者只要直接進口冰磚奶就好,消費者要不要支持願意善待乳牛的台灣鮮奶,才是酪農生存的關鍵。站在愛之深責之切的立場,即便動社的提議被罵到體無完膚,他們仍舊義無反顧。
政府推不動 動社自己來
在動社的努力下,農委會終於委託學者訂定法規,動社也將準備多年的國外乳牛福利整理成《牛隻友善生產系統定義與指南》草案,提供會議討論。從 108 年年初起,專案小組舉辦過多次會議,好不容易取得酪農協會、乳品公會、學者專家及小農代表等對指南的共識,農委會並預定在 109 年年底公布實施。
陳玉敏說,當初的指南是「非常低的標準」,動社也是聽取學者的建言才隱忍接受,「先求有,再求好」。豈料最後階段仍有某家自栩進步的業者連「最低標準」都反對,農委會也因為有異議,只好決定延後實施。
然而與此同時,很多消費者詢問動社,「我們知道要買友善雞蛋,但牛奶要喝什麼品牌,才能符合動物福利?」動社只能回答:「請靜待政府推動標準。」但政府因為一家業者反對就止步,「所以我們才決定跳下來推動動物福利標章。」
標章訂立謹慎周延 反覆修改至第九版才推出
「我可以大聲說,這個標準是公正客觀的。」陳玉敏細細數來,一開始他們以自己參考國外經驗而提出的標準為基礎,邀請臺大動科系教授徐濟泰與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一起討論,江文全找來六大乳品業者,闡述動社的用心,也希望大家協助帶回動社提出的標準,跟各自的契作酪農戶討論,就「有沒有實施的困難?如何在地化?」等方向,給予實際的回饋。
收回業者回覆的問卷後,動社調整自己的標準,再跟徐濟泰討論,分別就牛床、牛刷、修蹄等內容修出第二版,再去拜訪業者、收集其他學者的意見,接著又將收到的回饋與徐濟泰研商。這樣來來回回多次,就是為了推出更周延、更有公信力的標準。
自第六版起,動社便確認目前 11 項指標, 50 個評比的綜合性機制,並開始邀請牧場接受試評。陳玉敏說,綜合評分是國際間廣泛使用的方式,每家牧場的飼養管理可能各有特色、長短,採取綜合評分機制,對牧場比較公平,若當下有幾項標準做的較不好,牧場就可以針對此改善,在下一次的稽核獲取更高分。
在綜合學界的專家、產業的技師等全面性的意見後,歷經兩年,謹慎的動社才讓第九版的〈台灣乳牛動物福利評分表〉及動物標章制度上路。
爭取通路支持 促進產業轉型
從推動友善雞蛋開始,動社便深刻體會到,農民需要商業利益作為動機,如果無法得到大型通路及產業支持,光靠理念很難推動改變,因此動社花了許多心思遊說消費端。例如,2018 年,動社與家樂福推出友善雞蛋四大承諾,隨後許多餐廳也表示不再使用籠飼雞蛋,因為通路願意用他們的力量支持畜牧轉型,友善雞蛋的市佔率才會愈來愈高。
作為動物保護團體,陳玉敏強調動社從來都不是喊口號而已,而是負責任地促成產業的翻轉。「動社不是只關心動物,我們也看到背後很多人的生計。」乳牛只是第一步,未來動社也會將標章推展到其他的畜禽產品,如肉豬、肉雞等。而在從事這些媒合時,動社分文不取,只是靠著單純的信念:「動物沒有辦法說話,牠們的福利得由人類來爭取。」
友善飼養帶來正向回饋 期待至少三分之一牧場加入標章行列
動物福利標章制訂過程中,臺大動科系教授徐濟泰提供許多協助。徐濟泰肯定動社長期關心農場動物的福祉,他們在為蛋雞、肉豬的友善飼養付出許多心力、並初獲成果後,繼續推動乳牛的福利。「在製訂友善生產指南時,動社作了很多功課,」徐濟泰表示,原本動社希望指南可以更具體,有更多足堪驗證的細項,但業者希望標準可以有較多彈性,不要用高標準把所有業者拒在門外,因此如何在兩者間拿捏,讓動社頗費心神。
另外在因地制宜的層面上,動社也作了許多努力。徐濟泰舉例,國外的標章講求放牧的重要性,但國內沒有那麼多土地可以放牧,而且有超過半年的炎熱氣候,「硬要把放牧當作必要的條件,就是強人所難,也不會是台灣乳牛的福祉。」只要動物福利的目的達到,不必要強納國外的操作條件,因此修改掉不合宜處,才製作出現行的評分標準。
徐濟泰強調,動社提出的標章是「可以做到的」(doable),有業者(即吉蒸)已經申請到手。台灣不適合乳牛的生長,要做到友善飼養因而變得更不簡單,需要投資更多設備,才能營造宜養環境。「不過好的環境會帶來正向回饋,動物愈健康,生理表現就愈好,經濟產能也會更好。」
牛頭鮮乳標章已經獲得消費者和酪農的認同,徐濟泰認為,大家可以一起考核台灣第一個動物福利標章,看它是否週延、公正,期待它像鮮乳標章一樣被肯定,至少先拼三分之一乳牛場進入標章的體系,這就是台灣照顧經濟動物的證明。
江文全:民間標準更高 世界皆然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江文全表示,動物友善生產系統已經納入畜牧法規,但標章多半由民間具有公信力的團體來推動,放諸歐美大概都是這樣分工。江文全指出,法規有兩個層次,所有飼養戶皆需符合一般法規,友善飼養則有另外的標準,「民間的驗證、標章、標準等,可以說是第三個層次,是用更高的標準在作訴求。」
因為與紐澳簽訂雙邊貿易協定,台灣雖自 2025 年起需配合紐澳乳品開放市場,江文全認為,進口乳品與台灣鮮奶的市場定位不同,「因為運輸距離與保存條件,進口乳品只能是加工品、保久乳或液態乳,台灣則是道道地地的鮮乳。」但政府也不因這樣的市場區隔而鬆懈,一直輔導業者降低生產成本。「消費者接受國產鮮乳已經很久,如果因為進口乳製品的價格導致消費行為的改變,我們也會密切掌握。」
延伸閱讀:
乳牛坐上旋轉木馬,休息睡在水床,吉蒸牧場善待動物,榮獲台灣首例「動物福利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