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逃難橡皮艇到「迺街兜風龍」,西鎮村村長唐文卿與村民們,與水共存的創意賽

划龍舟雖是華人獨有的文化特色,但真正划過龍舟的人想來並不多。不過來到雲林縣大埤鄉西鎮村參觀,卻有全台灣獨一無二的「兜風龍」可以乘坐。這艘龍船陸上行舟,從村子頭鑽到社區尾;掌舵人唐文卿是西鎮村蟬聯八屆的村長,更是說故事高手,在「迺街」過程中,西鎮村的歷史化成歡聲、鑄就笑語,賓主盡歡的農村之旅,最是教人心曠神怡。

兜風龍的靈感,其實是來自社區過往淹水逃難時的橡皮艇,「每次淹水一、兩天,居民會用橡皮筏通行,水面上有烏龜也有游魚,畫面很有趣。」居民苦中作樂的行徑,轉身成為陸上行舟的導覽,帶大家瞭解西鎮社區如何走過水患,以創意翻轉了西鎮的未來。

西鎮村村長唐文卿在兜風龍上跟訪客解說西鎮的故事。(攝影/楊語芸)

老村長無師自通 兜風龍全台僅此一輛

72 歲的唐文卿是西鎮村連任八屆的村長,兜風龍是他的得意之作。唐文卿過去沒有鐵工的經驗,當然也不是學設計出身,他謙稱莊稼人就是什麼都會一點,兜風龍是「無師自通、通力合作」的成果。

8 年前決定製作龍船時,光是龍形的比例就費了他一番心思,他站遠、站近,在不同角度觀察,憑感覺以形畫形,「龍船太短難看、太長難駛、太高危險、太矮像玩具」,都是他拿捏出來的經驗。約兩人寬的船身由白鐵焊接,底部安裝輪胎,兩側釘上裁切成龍身的木板,頭尾裝上龍頭、龍尾後,再固定幾塊木條當座椅,全台獨一無二的兜風龍就此誕生。

不過要想陸上行舟,還需要動力,幾位出外打拚有成的年輕人捐了個小型耕耘機用的引擎安裝在兜風龍上,餵食汽油後,要跑多遠都不成問題。唐文卿還打算再製作一輛電動兜風龍,「吃電的,卡安靜」,待經費到位後就會執行。

唐文卿歷任八屆村長,是西鎮村的靈魂人物。(攝影/楊語芸)

淹水時划橡皮筏成為靈感來源

不過為什麼會想要製作兜風龍呢?西鎮村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唐偉仁話說從頭。

西鎮村地勢低窪,在北港溪、虎尾溪及三疊溪的包夾下,每有颱風或豪降雨,村內必定淹大水,許多家宅牆上都留有水線痕跡,水患是村人共同的記憶。唐偉仁還記得,「彼時做大水,阮攏爬上厝頂,等大水退去。」老舊房屋天花板都留有孔洞,不難揣想大水來時居民爬上屋頂避難的驚險畫面。

直至延潭大排、舊庄中排、興安中排發揮功能,大埤鄉抽水站興建後,過往讓人滅頂的水患,情況已大為好轉。「現在淹水至多只到腰部,村民都覺得很開心。」唐偉仁道出居民良善、樂觀的天性。

西鎮村從 98 年起從事社區營造,101 年起又參加水利署的自主防災社區,守護隊淸理水溝防止垃圾塞住水道、作防災預演,豪大雨來的時候,會在河川觀察,如果水位過高,就會啟動 SOP 開始社區防災的工作,疏散老人等等。

西鎮村自主防汛守護隊的工作,為村民提供安全的家園。(唐偉仁提供)

除了讓社區改頭換面外,也吸引很多參訪的團體,只是有些人來看防汛設施,有些人要看社區老屋重建,但村子裡巷道狹窄,不宜通車,若有共乘的交通工具,解說也比較方便。

「我們想到,每次淹水一、兩天,居民會用橡皮筏通行,水面上有烏龜也有游魚,畫面很有趣。」居民苦中作樂的行徑,轉身成為陸上行舟的導覽,沒有被水患打敗的社區,掙到了自己獨一無二的榮光。

高齡化是生理事實 要貢獻社區絕無妨礙

面鎮村共有 13 鄰,總戶數 299 戶,常住人口 500 人中,有四成是 70 歲以上老人,以及大量的外籍看護。「如果一個老人走了,村子裡一次會少兩個人。」

唐偉仁表示,人口高齡化是農村共同的特色,很多村莊也因為老年人口居多,無法從事農村再造,但西鎮村的老人家卻十分活躍,不只是社區文物歷史的解說志工,更熱衷各種健體活動。唐偉仁的妻子王為誼教導阿嬤們練舞,從一開始的扭扭捏捏,到後來每一位都懂得如何搶鏡頭,村子裡還有高齡94 歲的阿嬤,即使穿著「鐵衣」復健,也堅持參加團練,不讓「老」字成為追求目標的阻礙。

台灣作社區營造,習慣讓遊客做 DIY,但西鎮村沒有產業,總不能帶大家一起種稻!還好手巧的王為誼慧心獨具,讓農村常見的路螺成為 DIY 的主角。村長唐文卿一聲令下,「阿伯、阿姆,田裡若撿到路螺殼,記得交到村辦來喔。」結果老人家不只努力撿拾,甚至還洗乾淨才交回,讓 DIY 的材料源源不絕。

以超輕土捏出蝸牛頭、蝸牛身,安裝在螺殼上,DIY 一隻栩栩如生的蝸牛,只要 100 元,賺來的經費成為社區基金,也是小志工的獎學金。對老人家而言,彎腰俯拾的路螺殼,就是他們對社區的心意。

利用撿來的路螺殼作成栩栩如生的蝸牛,是深受遊客喜歡的 DIY 課程。(攝影/楊語芸)

小村有愛 廿個主題公園道盡在地故事

唐偉仁及王為誼是西鎮村少數的中壯年人口,夫妻倆皆有藝術天份,社區裡種種吸睛亮點,他們居功厥偉。

唐偉仁提到,西鎮村沒有大型產業,因為水患頻繁,組建溫網室極易「放水流」,所以要經營有機農業也有困難。在百無一是的困境中,他們乾脆擁抱天生的缺點,既然西鎮村多水患,他們便以「翻轉水患,打造西鎮的驕傲」為主題,敲鑼打鼓起將水患當特色來經營。水患是苦,但也因為有水,讓西鎮村生態豐美,居民更加團結。

西鎮村跟水保局申請經費進行舊屋整建,唐偉仁夫妻遍訪村中耆老,傾聽他們的人生故事,同時雇工購料,將老屋整建成公園,並以地主的背景作為公園的主題,「小白兔的故鄉」是因為地主以前養肉兔出售;「猴所在」的地主曾經訓練猴子進行雜耍;「黃金窟」表現酸菜重鎮的歷史,醃製的酸菜色澤金黃,上百個酸菜桶正是西鎮的黃金窟。廿個公園宛如廿個家族的族譜,經過歲月的漂洗,當年再艱辛的故事都只剩下苦後回甘,屢屢讓訪客聽得津津有味。

村內許多閒置空地轉身成為主題公園,訴說地主的人生故事。(攝影/楊語芸)

社區建設皆有居民共識 許多公園由村民親建

除了故事公園外,西鎮村也想製作迎賓的社區入口意象。唐偉仁闡述,大埤鄉的地形像一顆象頭,西鎮村正好在象鼻末端的位置,經過許多討論後,村民決定以雙象並立在村口(一路之隔便是嘉義縣溪口鄉),送往迎來。因為大象會噴水,把水噴到大排裡面,象徵西鎮村不再有水患。雖然有人認為大象與農村文化無關,但完成後儼然成為西鎮的標誌,「大象社區」甚至成為西鎮的代名詞。更有趣的是,雙象坐鎮後,水患的次數真的變少了,正反兩派意見如今皆大歡喜。

大象這種大型的雕塑固然需要專業人士出馬,但社區許多小公園卻是居民親手打造。像是「幸福羊圈」就是村民運用農閒時刻齊心興建,原本打算參加水保局的比賽,誰料當年的麥德姆颱風讓村民的心血全都「泡湯」。不過樂觀的西鎮村並沒有被擊垮,大家重振旗鼓、不捨晝夜,用八天拚出一座新的公園,如願贏得當年窳陋空間改善特優獎。

雙象並立在村口送往迎來,西鎮村因此被稱為「大象社區」。(攝影/楊語芸)

村長「閒不下來」 說服村民捐土地作公益

除了公園特別多,許多造訪西鎮村的旅客也往往驚訝地發現,這個農村社區異常整潔乾淨,誠如村長唐文卿所言,「常患水災的村莊沒辦法保持乾淨,雜草會特別多。」但西鎮村卻屢屢獲得環境比賽特優獎,除了村民習慣良好外,多虧唐文卿這位「閒不下來」的村長,每天幫西鎮村梳妝。

「村長要做到像我這樣的,我相信沒有幾個啦。」唐文卿驕傲地說,他每晚睡覺都巴不得趕快天亮,因為村子裡還有好多事要忙。他總是四、五點就迫不及待起床,簡單做個暖身操後,就拿著掃把畚箕把村子繞一圈,沿路打掃,這是西鎮村的日常景象。

另外,他挨家挨戶說服地主捐出窳陋空間,才能打造廿個主題公園,串連成觀光軸帶,讓遊客可以搭乘兜風龍一一造訪,聽村長說一則則西鎮村的故事。更難能可貴的是,由於村裡巷道狹小,他說服村民把九成八的電線桿都移入私人土地,讓巷道較為寬敞。小小農村卻可以這樣大公無私,直教許多擁有更多資源的社區汗顏。

西鎮村的電線桿都移入私人土地,讓巷道較為寬敞。(照片提供/廖桂賢)

半輩子的村長是西鎮村的驕傲

因為西鎮村常年水患,唐文卿為爭取建設經費,練就一流「纏功」。他可以早、中、晚定期問候掌握經費的官員,沒事就到辦公室喝茶,因為在地方說話有份量,還不時協助解決民官之爭,官員欠他人情、也受不了他的糾纏,「每次都吩咐下面的人,他要什麼趕快給他,不要讓他再來煩我了。」說到自己計謀得逞,老村長笑得開懷得意。

30 年前被推薦出來選村長時,唐文卿並不知道村長一職會成為他半輩子的名牌,他是西鎮村的活字典、活史書,也是西鎮村的鎮村之寶。一個愛鄰里的老村長,一群愛家的老夥伴,他們齊心打造的是一個宜居的家,一個小而美的地方。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