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交流的主旋律,當中最引人入勝的章節段落,非「水果貿易」莫屬。但兩岸關係自2016年急轉直下,2020年後更是盪到谷底;從今年初的鳳梨禁令到剛剛發生的釋迦、蓮霧,為何一個小小的水果可以引發這麼大的波瀾?一個釋迦為何可以各自解讀呢?
首先,釋迦在台灣與中國的稱呼就不同。釋迦(Annona squamosa)在中國稱之「番荔枝」。其次,根據農委會2020年統計資料,台灣釋迦主要分為「大目種」與「鳳梨釋迦」,兩者產地均集中在台東,種植面積分別約為2,750公頃與2,856公頃;產量部分,則分別約為2萬6,529公噸與2萬9,095公噸。台東這兩種釋迦加起來占全台生產面積超過95%,稱台東為台灣的釋迦之鄉,一點都不為過。
台東鳳梨釋迦出口,近100%到中國
即使兩種釋迦的面積產量差不多,但台灣釋迦出口中國市場都是「鳳梨釋迦」品種。根據我方海關統計顯示,全年釋迦出口量1萬4,284公噸,大目釋迦產期每年7、8、9月出口量合計不過34公噸(約等於2.5個TEU,出口地為香港、澳門、新加坡),占總量不到0.2%;鳳梨釋迦的主要產期每年11月到隔年4月,才是出口的高峰。
也就是說,台灣釋迦出口就是一個「台東鳳梨釋迦出口中國市場」的命題。農委會稱,釋迦出口占國內產量的比重只有23%,是一種謬誤——台灣鳳梨釋迦出口佔產量比近50%之譜,對中國市場的依存度幾乎是100%。
如果今年鳳梨釋迦繼續照往年收成量,到年底開始國內市場將出現多一倍的鳳梨釋迦;這將要動用多少的「愛國心」、「消費券」、「農遊券」來購買鳳梨釋迦,才能搶救台東的釋迦農?
釋迦的接受度不像鳳梨那麼高,外銷國家也不像鳳梨那麼容易開拓。日本並無允許台灣釋迦進口,難以像上次大力支持台灣鳳梨那樣支持釋迦。
也因此,當中國海關總署動植物檢疫司於9月19日發布「關於暫停台灣番荔枝(釋迦)和蓮霧輸入中國大陸的通知」,自隔日起暫停受理台灣釋迦和蓮霧報關,對台東釋迦的產業衝擊,將遠大於今年2月26日中方以傳真通知我方防檢局自3月1日起暫緩台灣鳳梨進口的強度;中方在此以防檢疫為名的理由限制台灣釋迦進口,我方循WTO管道將是緣木求魚。
對台灣農產而言,中國將不再有「非政治干擾」市場
從2005年連胡會後,中國單方面對台灣釋出所謂「水果零關稅清單」開始,台灣釋迦的出口大約發生在2008年,從年出口200多公噸、2009年出口700多公噸、2000與2001年來到1,200多公噸、2012年約2,700公噸,這段期間出口至香港的台灣釋迦數量均遠大於中國;直到2013年出口中國達8,000公噸,等於宣告台灣釋迦不再經由香港市場轉口。
筆者過去長期研究台灣水果出口中國市場,也於2013年前往廣州江南國際批發市場現地考察台灣鳳梨釋迦出口情況,一度認為這是少數可以不受政治採購訂單「干擾」的台灣水果。原因在於:
一、銷售行為尊重當地批發市場營運模式,台灣出口商將釋迦交由廣州批發市場內盤商分潤提成後,剩餘金額方歸台灣貿易商;二、鳳梨釋迦盛產期為華人過年送禮高峰期,品種獨特的鳳梨釋迦打著台灣名號,加上甜度特甜符合中國南方人好吃甜的飲食習慣,很快地打下市場;三、鳳梨釋迦的「後熟」控制較傳統的釋迦品種來得容易,不易產生「啞果」問題。
但,過去這些不受政治因素干擾而闖出市場一片天的台灣鳳梨釋迦,隨著一紙禁令,將正式告別中國市場!
鳳梨事件已過半年,除了砸錢未見政府具體措施
農委會第一時間高規格召開記者會,除宣示透過WTO爭端解決機制,以會員國身份提出控訴,並準備10億元專案經費,將全力採取相關因應措施保障農民權益。
不過,釋迦被禁與今年3月鳳梨事件不同在於,如果鳳梨是對台灣的一個「演習」警告,為何六個月後,當釋迦與蓮霧又被中國以同樣理由下達禁令,農委會所能告訴農民的,依舊只是一個「補償金額」,卻不見具體配套措施呢?
只要看懂前面的統計數據,並理解中國禁止台灣鳳梨不僅只是單純的「非關稅貿易障礙」問題,就該能提前預判下一個「遭殃名單」鐵定會是鳳梨釋迦;但這半年多來,政府相關部會是否沙盤推演?主責單位對於「市場風險分散」這個大議題,做了哪些積極性的「前置部署」?顯然,農委會國際處以「積極推動冷凍釋迦外銷」這樣的說詞,是無法說服外界的!
更何況台東地區的釋迦農民,就算今年有了10億元的專款(如何補償救濟,竟也無法在第一時間提出,更加證明農委會幕僚單位並無做足準備),那麼明年、後年,接下來要何去何從?
應徹底檢討水果出口戰略,提升產銷鏈各環節含金量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經濟三隻箭,給了台灣政策很多啟發,農產品出口國家隊就是其一。如今市場風險分散這件事情,特別是台灣水果出口,必須認真誠實的告訴社會大眾,台灣地處亞熱帶,北有日韓、南有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農業生產大國,東邊是最大市場卻也是最大的農業生產威脅國,地處夾縫的台灣要把水果往外賣的挑戰,絕非兒戲。
要走出自己的路,除了不能仰賴中國政治訂單的奶水,打破水果外銷的線性思考迷思,找出真正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才是正途。
如果仍堅信台灣是「水果王國」,要征服行銷全球,那麼就從水果品種改良做起吧!然後,一步步就台灣不同品項水果的供應鏈,其中間每個環節,做深入的技術研究與含金量的提升,方能找到有商業模式的產品附加價值。如果,繼續用當前的土砲思維想要戰贏洋槍,只會一再地傷害台灣農民的感情,陷台灣水果於國際市場萬劫不復的地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