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種M. mcgroutheri (何宣慶 提供)

從下雜魚裡找黃金!魚博士何宣慶再發現5個海蝠魚新種,用研究為海洋生物請命

「魚兒魚兒水中游,游來游去樂悠悠~~」這首兒歌的音樂聲響起,大家腦中自然浮現水中魚群悠游的景象。可是,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會游來游去喔,至少海蝠魚就不會游,只會用胸鰭跟腹鰭當成腳來走路,「這種生物還不會滅絕也是很奇怪……」

開這玩笑的人正是海蝠魚專家、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副研究員何宣慶,他是全世界唯一僅存的海蝠魚類群研究員,之前發表 7 個海蝠魚新種,今年又發表 5 個澳洲海蝠魚屬新種(註),連同前年年底發表的 2 個新種,全世界海蝠魚已經多達 22 種,其中有 14 個是何宣慶發表的新種。再加上鰻魚、鮟鱇魚以及其他科別的魚種,20 多年的研究生涯中,魚博士總共發表 121 個新魚種,可謂成就驚人。

另外在疫情期間,何宣慶飛抵澎湖,在捕撈的下雜魚中發現「橘斑無鰭蛇鰻」澎湖新魚種,此為全台第三次發現紀錄,有助學界進一步瞭解這類生物的生態習性。

新種海蝠魚 M. mcgroutheri (何宣慶 提供)

為研究海蝠魚跑遍全台漁港,翻找下雜魚堆

何宣慶的學術養成從大學到博士班都在國立海洋大學完成,碩士班時他專門研究深海鮟鱇魚(頭上掛燈籠的那種魚),畢業時就發表2篇關於深海鮟鱇魚的論文,同時將台灣深海鮟鱇物種增加到 28 種,其中有 5 種是從未命名的新種。

進入博士班後,何宣慶選擇棘茄魚科的海蝠魚屬為主力研究領域,因為海蝠魚有許多待解決的困難問題,充滿挑戰性,同時,這種魚的模式標本分散世界各地,他可以名正言順遊歷各國自然博物館。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何宣慶的海蝠魚研究,就從台灣開始。由於海蝠魚體型小又沒有食用價值,多半是漁船拖網打撈時順道拉起來的下雜魚,因此何宣慶跑遍全台灣的漁港和漁市,在下雜魚堆中翻找牠們的身影,找到後就設法比對文獻,檢驗 DNA,找出牠們的名字。凡文獻未記載者,可能就是新種,但要確認需要花很多時間,也可能被別人搶先一步,是一種努力卻不見得有收穫的工作。

何宣慶在下雜魚中找尋可以研究的魚種。(何宣慶提供)

分類研究吹毛求疵,命名新種有助海洋管理

魚種的分類研究講究吹毛求疵,研究者要五感全開,才能偵查到各種線索,繼往開來。

何宣慶提到,直至 1980 年代,台灣只有三種海蝠魚的紀錄,大家都不怎麼關心牠,也沒有人研究牠的分類與特性。博士班期間,他發現台灣過去慣稱的密星海蝠魚腹部有細刺,但他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看到模式標本沒有細刺,完全是不一樣的物種,直到他前往東京大學動物系標本館檢視後,才確認有細刺的物種應該是小林氏海蝠魚,台灣並沒有密星海蝠魚。

「可以糾正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錯誤,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何宣慶承先啟後,一次次用重要的研究成果,讓世人認識台灣。從最初的 6 種到今天的 22 種,2009 年之後的 14 種都是他發表的新種。雖然一般人看不出命名新種的用處,但海蝠魚對於研究海洋生物相以及生物地理具有指標性意義,有助漁業或保育管理。

與百年前博物學者相遇

生物學家非常看重模式標本(即發表新的物種時,需指定一些標本,代表此物種的型態特徵,做為檢證用),因此何宣慶有機會走訪世界各國自然博物館或大學裡的標本典藏,比對模式標本;當然,台灣存放的模式標本也會吸引世界各國的學者前來研究。

讓何宣慶印象深刻的是維也納自然歷史博物館,「那是一棟超過百年的建築,標本室裡的設備都是舊的,彷彿可以看到以前的學者就坐在同一個位子,用同一台顯微鏡看著同樣一隻魚。」

還有一次在法國自然史博物館的閣樓,「就是鐘樓怪人住的那一種」,何宣慶翻看一本古老文獻,上頭記錄一百多年前一場科學聚會中,主席宣讀某某人遠從印度寄來的論文,「昏暗的房間中點著油燈,生物學家人手一杯紅酒,上台報告的人沒有電腦,光是想像這些畫面,我就覺得很有感觸。」

何宣慶也曾至法國生物學大師喬治.居維葉 (Georges Cuvier) 的實驗室朝聖,兩層樓的建築古色古香,整面牆的抽屜裡放著各種生物標本。「他的鉛筆素描真是太漂亮了,把魚的每條肌肉都劃出來,我認為他不只是生物學家,還是藝術家!」

何宣慶發表的澳洲海蝠魚屬新種:M. tetrabulla、M. oculata、M. bulla、M. apis。

為了找魚,南北極都去過

何宣慶多次造訪世界各地的研究單位,但最特別的經驗當屬造訪南北極。

2012 年南極一個月、2014 年北極兩個月,何宣慶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研究員身分,參與中國考察隊的「港澳台國際合作計畫」,和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員同船競爭。

「當時壓力真的很大,在所有國家精銳盡出的情況下,每天都要討論研究議題、接受別人的提問,真的很怕丟台灣人的臉。」他說。

極地研究有太多有趣的經驗,像是在冰層下採集,即便戴了手套,手伸入海水五秒鐘就會刺痛到難以忍受;或是研究船上沒有福馬林可以保存標本,只能用甲醛粉末土法煉鋼;再例如進入永晝圈後,永遠不知道海平面的那顆火球到底是日出還是夕陽;以及每隔一段時間就要調整手錶,因為研究船跨過經度,進入下一個時區。

何宣慶在北緯 82 度進行研究時童心大發,堆雪人。(何宣慶提供)

命名最愛置入台灣,靈感也會來自卡通

一般人為孩子或寵物命名,常常傷透腦筋,何宣慶要為 121 個新魚種命名,靈感是從哪裡來呢?

何宣慶發表的第一個新深海魚種為「邵氏蟾鮟鱇 (Bufoceratias shaoi)」,這是為了感念他的恩師: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邵廣昭。

檢視一百多年前菲律賓的樣本時,有一個幾乎只有花生莢大小的物種,可愛的模樣讓何宣慶童心大發,以日本卡通《借物少女艾莉緹》的主角命名為艾莉緹 (M. arrietty)。另一個法屬玻里尼西亞發現的小型海蝠魚身體覆有相當多的小細刺,摸起來就像天鵝絨一樣,與此物種初相識後,何宣慶就決心將它命名為天鵝絨 (M. velutina)。

何宣慶偶爾也會掛上台灣或 Formosa 的名牌,讓大家認識美麗的寶島。目前他以 Taiwan 或 Formosa 為名的魚超過 40 個種,包括「福爾摩沙夢鮟鱇 (Oneirodes formosanus) 」、「台灣海蝠魚 (M. formosa)」等,還有一些以台灣的鄉鎮都市為名。

新種艾海蝠魚莉媞 M. arrietty (何宣慶 提供)

知識來自累積,成功不必在我

一般研究都希望儘早找到答案,但生物分類學卻恰恰相反,答案提早現身,表示那個問題已經得到解答。「確認魚是不是新種時,愈是找不到答案,愈是令人興奮,因為代表答案還是開放的。」

如果研究半天,發現早就被別人命名過,難道不會很失望嗎?「年輕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慢了一步,現在反而有種『原來如此』的感覺,謝謝別人解答了這個問題。」何宣慶說,「知識本來就是累積而來,要有成功不必在我的胸襟。」

何宣慶是全球重要魚類物種名錄網站「Eschmeyer’s Catalog of Fishes」百大排行榜中唯一的台灣學者,發表 108 種時曾名列第 82 名,如今已達 121 種,排名又往前推進多少呢?

其實那個排行榜已經不再更新,不過何宣慶也不在意,他說進入排行榜只是達到一個成就,但不能以它為目標。就像年輕時他很羨慕前輩可以發表百篇論文,但幾年前他為申請科技部計畫統計自己的論文,發現居然已經 103 篇了,後來他就不再關注數量(目前是 180 篇),反倒重視論文能否被同儕認可或廣泛應用。

「發表物種不是要讓大家來拍手,」這世界上多一個或少一個新種,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並沒有關係,但如果未能將這些生物適當地命名或釐清牠們之間的差異,牠們就不會受到任何保育評估或關注。「我是一個有求知慾的人,把不知道的東西弄清楚是一種興趣,讓人們可以認識牠們,或許就是我對人類自然史的一個貢獻吧。」

漁港教學(何宣慶提供)

文明的污染已進入純淨的極地

也是因為去了極地採集樣本,何宣慶才知道因為洋流、大氣和地球自轉的關係,污染平均分散在世界各地,也來到純淨的極地,研究員在南極企鵝屍體上發現戴奧辛和有機汞,讓他非常震驚。

「再想遠一點,很多生物可能在我們還沒有機會認識之前,像是南美洲雨林、非洲內陸的生物,就已經因為污染的傳播而滅絕了。」帶著一種生物學家的傷感,何宣慶認為自己應該要更積極研究,加速這些生物被世人認識或保育的機會。

註: 何宣慶發表的澳洲海蝠魚屬新種為 M. apis、M. bulla、M. mcgroutheri、M. oculata、M. tetrabulla ,另外有菲律賓的 M. arrietty 、玻里尼西亞的 M. velutina、紐西蘭的 Malthopsis parvaMalthopsis asperata、索馬利亞的 Malthopsis retifera、南非的 Malthopsis austrafricana、坦桑尼亞的 Malthopsis bradburyae、台灣的 Malthopsis formosa 以及印度太平洋的 Malthopsis gigas

延伸閱讀

以魚類命名榮耀台灣!何宣慶團隊再發表18個新種,福爾摩沙夢鮟鱇、海蝠魚全球唯一

讓全球看見Formosa!海生館何宣慶團隊發表20個鰻魚新種,台灣鰻魚多樣性全球居冠!

榮獲「全球百位魚類新種發表名人」何宣慶:台灣超高生物多樣性,隨手拿都可能是新種

逛遍全球魚市場 何宣慶挖寶做研究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