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現場】銷日鳳梨不能僅靠「台灣紅利」,來場台灣 VS.菲律賓鳳梨大PK!

文/仙台雲丹

我是一個在日本仙台擔任研究工作的台灣人,離開台灣多年,最想念的就是台灣的水果。仙台這邊的台灣人,往年都會特別訂購台灣的芒果和荔枝,一解思鄉之苦,而且送禮自用兩相宜。去年(2021)因為政治因素,過去少見的台灣鳳梨也加入了行列,大家基於愛國情操,紛紛團購,希望能幫忙解決鳳梨的急難。

我今年依然參加團購,也買了超市的台灣鳳梨,卻覺得品質不太穩定,因此想分享一下這兩年的食用心得,給台灣的鳳梨農民和貿易商們參考。

去年團購台灣鳳梨,幫做國民外交

去年3月第一批鳳梨到貨時,味道偏酸,與我記憶中的金鑽鳳梨的蜜甜相差很多,後來聽說過了清明之後才是盛產期,大家於是又訂一批,4月到貨之後,甜度提高很多。當時一顆鳳梨的平均價格約是800日圓一顆,價格比日本超市最常見的菲律賓鳳梨高了一倍以上。

我們團購是到一個很大的冷藏庫去拿的,我當時訂了三、四箱,大概20個鳳梨,一一送給我在日本的工作同事以及親朋好友們。當時台灣與中國的水果政治角力的新聞也在日本各大媒體報導,所以接受了台灣鳳梨的日本友人也都對台灣的困境表達同情,當時的我有種在民間替台灣做國民外交的感覺。

今年再度團購,鳳梨碰傷、發霉又偏酸

今年台灣鳳梨季節又到來之前,在日本的一些超市就看得到賣單顆的金鑽鳳梨,購買比去年方便多了。不過今年台灣鳳梨的價格變動很大,最便宜的一顆400多日圓,高級的要1000塊日圓,差別非常大。

我今年依然參加團購,也買了超市的鳳梨,卻覺得品質不太穩定,因此想分享一下今年的食用心得,給台灣的鳳梨農民和貿易商們參考。

3月時我團購了一箱鳳梨,到貨時間卻比預計的延後兩週,直到4月才拿到,原因是因為船期延遲了,運輸郵寄在疫情期間較難控制,大家都能理解。開箱時,有一顆鳳梨碰傷了,流出了汁液,其他顆的底部大都出現了白色的黴菌,雖然整顆鳳梨仍然可吃,觀感卻不是太好,想要送人也不太好意思。

切開來後,果肉外觀沒問題,不過味道仍偏酸,所以我大部分拿來作了鳳梨炒飯以及各種料理,入菜之後的鳳梨酸味比較討喜。

超市之台灣 VS.菲律賓鳳梨大PK

把這箱鳳梨解決後,我決定再來嚐嚐超市賣的台灣鳳梨。日本超市的標示強調:台灣鳳梨的心是軟的,可以吃喔!因為平常買到的菲律賓鳳梨,鳳梨心都很硬,一般都會切掉不吃,所以感覺台灣鳳梨心可食是個賣點,顯得物超所值。

於是我想,乾脆來個台灣鳳梨vs.菲律賓鳳梨的PK賽!並且請來4位友人來做盲測評分!結果如下:

台灣鳳梨剖開後,果肉變黑嚇了我一跳,幸好還可以吃。口感則比較柔軟,甜度較高,但是頭尾的甜度差異大,要看你吃到哪個部分,也有人覺得台灣鳳梨的風味比較淡。相較之下,菲律賓的鳳梨品質比較穩定,果肉雖比較硬,酸度較高,但感覺甜度比較平均。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愛吃甜,也有人比較喜歡酸一點的風味。

台菲鳳梨外觀比較
台菲鳳梨底部切開後
台菲鳳梨縱剖
台灣鳳梨切開之後

4個受試者投票結果是:台灣鳳梨和菲律賓鳳梨各擅勝場,平手!

深怕「台灣紅利」被用完,希望台灣鳳梨趕快進步

我在日本長住的這幾年,感到日本人真的很愛台灣,即使是未曾謀面的日本人,只要知道我是台灣人,就都對我異常的友善,我相信這是因為台灣人過去在日本都很努力,給日本人良好的印象,像我這個比較後到的台灣人就享受到了「台灣紅利」。

日本近年更掀起「台灣味」熱潮,流行什麼食物都掛上「台灣」,例如「台灣拉麵」,就是把滷肉燥放在拉麵上,還有標榜台灣口味的豆花、炸雞、肉包、珍珠奶茶、鹹豆漿、愛玉、芋圓、蛋餅、蔥油餅,因為食材來源不易以及為了日本口味調整之後,口感其實都跟台灣正宗的不一樣。這次台灣鳳梨來日本,品質不穩定,我真的很怕有一天「台灣紅利」被用完。

最近仙台的超市開始賣剖開的半顆鳳梨,以及切片的小包裝盒的鳳梨,適合人數少的小家庭以及單身族消費者更方便享用,剖開之後鳳梨有無黑心一目瞭然,可以確保品質,也能讓食用的方式更彈性(例如:不需處理就可以外帶當作飯後水果或是到戶外野餐),即使貴一點,日本的消費者還是願意買單的。

去年日本朋友大都是因為台日友好和對中國的抵制而支持台灣鳳梨,那時候大家沒那麼在意好不好吃,就是想幫忙台灣度過難關。但是台灣鳳梨若要長期發展,想要在日本站穩,必須要設法提升品質,找到自己的優勢才行,不能期待只靠政府補貼來做生意。希望這些意見,能夠提供國內的農民和商人一些參考。

延伸閱讀:

鳳梨危機再起!日媒預警台灣鳳梨供過於求,進口量恐下滑,內銷不振產地價低迷

2022鳳梨外銷總體檢01》害蟲攪局、海運不穩,銷日鳳梨亂象叢生,產地且戰且走

2022鳳梨外銷總體檢02》產季僅半年、外銷無專船、包裝場簡陋,台灣鳳梨如何打國際戰?

【獨家】鳳梨銷日開跑,日本海關卻驗出害蟲!高達三成被「消毒」,賣相變差恐亂行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