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蚵正肥美(攝影/陳志東)

美味的珍珠蚵怎麼來的?隨潮汐工作的養蚵人,豔陽冷風中泡海水,面臨環境變遷考驗

這幾年,很多青農回鄉養蝦、種稻、種茶,做品牌,但很少青年願意養蚵。養蚵人家,特別是彰化這種養在潮間帶的,目前最年輕「青農」大概50多歲,主力軍大概7、80歲,路邊那種青蚵仔嫂努力撬開1斤蚵大概要花15分鐘只能賺25元,1小時可以賺到100元跟滿手的酸痛,芳苑地區真正可以下海拉蚵的海牛也只剩8頭。彰化養蚵法,真的太辛苦了。

根據漁業署統計資料顯示,民國100年,台灣養蚵重鎮中,嘉義養殖面積約4810立方公尺(養殖面積單位,底下同)、雲林2919、台南2803、彰化1201;約10年後的民國109年,嘉義養殖面積減少1/3剩約2862、雲林略微增加約3296、台南少一些些約2382,彰化則雪崩式大幅到減少只剩269立方公尺。

台灣蚵仔養殖基本上分兩大類,第一類是浮筏式養殖,讓蚵仔24小時都泡海水中,這種蚵仔從早到晚浮游生物食物吃不停,長得又大又快,口感細緻肥嫩。這類養殖方式主要集中在嘉義東石、布袋、台南安平、七股等地。(蚵仔養殖方式可見上下游另一篇報導:蚵仔的十個為什麼?

第二類則是運用插篊式、垂吊或平掛等方式把蚵仔養在潮間帶,這種蚵仔每天只在漲潮時沉入海水中進食,退潮後則掛在太陽下接受風吹日曬雨淋,生長緩慢,也沒那麼肥嫩細緻,但卻帶有更多的Q彈嚼勁,不少老饕將之形容「就像土雞一樣」,並因體型小小顆而美稱為「珍珠蚵」。珍珠蚵最主要產地就是彰化芳苑跟王功。

養珍珠蚵,很辛苦。底下以10張照片,介紹珍珠蚵怎麼養大,以及面臨的困境。

01:珍珠蚵怎麼養?中秋後放「採苗器」當育嬰房

目前許多水產養殖都是人工培育幼苗,但有些生物因技術或成本問題因此要野生採集,最著名的例如鰻魚苗。蚵仔也是。蚵仔雌雄同體,目前雖已有人工育苗技術,但因只要在適合水域放入空的蚵殼,蚵仔幼苗就會自己來著床成長,因此目前蚵仔苗幾乎都來自野生,省成本。

就如多數海洋生物一樣,蚵仔也是每年中秋過後進入主要繁殖期,這受精卵只要遇到堅硬物體就可著床生長,例如附著到海邊石頭就成長為「石蚵」。而彰化與雲嘉南沿海漁家則會把空蚵殼打個小洞並以塑膠繩串連稱為「採苗器」(蚵仔的育嬰房),中秋過後,在曾有蚵仔出沒海域將其放入海中,漂浮在海中的蚵仔苗遇到這適合牠們著床定居的處所,就會附著在上頭開始生長。

「採苗器」由蚵殼串成(攝影/陳志東)

02:珍珠蚵最好的品嚐季節,從端午到中秋

蚵仔苗附著到「採苗器」後,一開始是上面會出現許多小黑點,每個小黑點就是一個苗,並會慢慢長出新的蚵仔殼與蚵仔肉,肉跟殼一起慢慢長大,通常到冬天就有蚵仔樣了,這時就能預測今年蚵仔著床狀況與來年產量。通常蚵仔經過7個月成長期,到農曆3月後就可陸續收成。

蚵仔一年四季都有,夏季因浮游生物眾多,蚵仔吃得肥肥,因此最好的品嚐季節在夏天,特別是端午到中秋之間品質最佳。一過中秋牠們排精排卵後就瘦了。

夏天的珍珠蚵正肥美(攝影/陳志東)

03:蚵仔最大天敵「蚵螺」

蚵仔養在海上潮間帶,基本上都是半野生狀態,開放海域不可能給予飼料或藥物,因此只要海域潔淨浮游生物多,養出來的蚵仔品質就會鮮美。蚵仔主要天敵是「蚵螺」,那是一種長約3公分左右的螺類,他們會爬到蚵仔身上分泌一種酸性液體軟化蚵仔外殼,接著伸出「吸管」觸角鑽入蚵殼裡吸食蚵肉。蚵農養蚵,主要工作就是要常巡視、觀察生長情況與幫蚵仔除螺。

蚵螺(攝影/陳志東)

04:設施維護最重要

彰化珍珠蚵會因漲退潮而反覆浸泡海水、接受風吹日曬雨淋與海浪拍打,因此蚵棚的維護相當重要。蚵棚主要建築材料是竹子,早年主要用刺竹,透過機械打入沙灘中,近年多改為孟宗竹。一根適合當蚵棚的高大孟宗竹成本約40元,通常可使用3、5年沒問題,一分地通常就要上千枝,也是不小負擔。這些孟宗竹上經常佈滿銳利藤壺,漁民收蚵不小心就會被刮傷。連結蚵串的塑膠繩也很容易毀損,需隨時加以補強,維護整個蚵棚強度。

蚵棚設施修補(攝影/陳志東)

05:跟著潮汐生活的養蚵人

彰化的蚵只有退潮時才有辦法靠近作業,因此漁民生活作息幾乎都是跟著潮汐走。彰化潮間帶是全台灣最寬的潮間帶,從陸地走到潮間帶外圍約4公里,漲潮與退潮之間的潮差可達5公尺,那是可以輕鬆將人滅頂的深度。因此漁民通常都是潮水開始退到一個程度、海水尚未全乾前就要趕緊出海作業,通常會花2、3個小時收蚵、抓蚵螺、維護設施等等,並在潮水來臨之前趕緊回程上岸。

潮水未乾養蚵人趕著出海(攝影/陳志東)

06:平均月收五萬但很難賺,青農不願接手

蚵農子弟,現為彰化縣農漁牧創意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東宏說,蚵價通常夏天1斤180元、冬天250元到300元,目前彰化蚵農約400多戶,以一戶一對老農夫婦同時養蚵來算,一年年收約可破百萬,相當於每人年收5、60萬,月薪5萬左右。

但這5萬元並不好賺,彰化蚵農下海一定是配合潮汐,時間卡很緊,有時夏日豔陽在濕黏海風汗水中滿身鹹味,有時冬季寒流泡在海中冷到全身發抖。

蚵農都自嘲是風頭水尾(住在海邊迎風面、灌溉水源尾難耕種)、腳濕嘴臭腥。而且蚵仔非常沉重,尖銳帶刺,蚵農總是滿身割傷、曬傷、凍傷,更有時氣候失調蚵仔無法著床,或是一個颱風大浪後所有蚵仔消失無蹤,甚至蚵棚也消失,年收入瞬間成空,甚至大風雨後潮間帶流沙轉向導致鐵牛車深陷,跑得快只是車損,跑得慢小命都驚險,因此年輕人大多不願投入。

養蚵人家常年泡海水或烈日提重物相當辛苦(攝影/陳志東)

07:「青蚵仔嫂」長期低收入恐更無人接手

同樣苦的還有青蚵仔嫂。在彰化王功、芳苑,或是各養蚵重鎮如布袋、東石、口湖、台西、七股、澎湖、馬祖等地,都能見到蚵仔嫂,她們手拿尖刀把蚵仔一個個用力撬開,撬2、3個是有趣,撬2、30個是無聊,當一天要撬到2、3千個,那就是手酸、割傷與泡鹽水的折磨,而這樣的折磨,換來的是每撬上百個才湊到1斤,1斤工資25元,老手大概1小時時薪也僅100元或125元。

蚵的形狀很雜亂,目前仍難用機器取代。目前開蚵都是80多歲老人,對他們而言是外快與生活有事做,但再多等幾年,也許台灣人吃蚵得自己撬。

青蚵仔嫂工作辛苦且收入低(攝影/陳志東)

08:珍珠蚵產業與觀光結合好典範

在台灣各類休閒農漁業中,蚵仔產業與觀光是非常成功的結合典範。辛辛苦苦收一斤蚵也許賣180元,或開蚵一小時只賺120元,但投入觀光後,只要有台鐵牛車可以把遊客載到潮間帶外圍,沿途跟他們解說蚵生態、現場開蚵、吃蚵、扒文蛤、簡介潮間帶,花2、3個小時,一台車載10人每人收費350元,那就是3500元的收入,比養蚵產值約高10倍。

正因如此,近年王功與芳苑有幾位青年回鄉不是養蚵,而是與老蚵農合作推觀光,疫情前大概一年遊客可達10萬人,更為王功與芳苑街上餐廳與周邊民宿帶來眾多收益。

觀光與產業結合,帶來更好的產值與食農教育(攝影/陳志東)

09:若產業消逝 觀光要如何依附?

然而在觀光產業蓬勃同時,彰化蚵仔產業面臨兩大問題,第一是蚵農年老體衰,廢耕蚵田愈來愈多,其次是或許因為六輕、或許因為風力發電,也或許是氣候變遷,近年彰化珍珠蚵的育成愈來愈困難,數量少,體型瘦。同一時間,在地最具特色、全球罕見的黃牛下海拉蚵景觀,也因為老農體衰與海牛訓練並不容易,目前僅剩8頭且正快速消失中。

萬一產業蕭條,觀光業要如何依附?彰化縣養殖協會理事長林濟民說,六輕回饋地方,通常是給錢,但如能以企業力量成立學術單位幫漁民研究如何更好的養蚵,以及更好的通路、行銷與市場拓展,讓這產業更茁壯,說不定才是更好的回饋之舉。當然,更歡迎政府這樣做。

海洋生態的破壞,讓養蚵難度變高(攝影/陳志東)

10:蚵棚隨光影變化,農舞台之美

不論珍珠蚵,或是東石、布袋、口湖的海上蚵棚,都會隨著光影、夕陽而有無盡的色彩變化。台灣西海岸如此之美。那不是單純的自然風光之美,而是自然與人文農漁產業碰撞之後產生的美。希望這樣的美,在台灣持續。

美麗的彰化潮間帶蚵架(攝影/陳志東)

延伸閱讀:

【牡蠣秘密】為何滿街都是東石蚵?蚵仔泡水賣 OK 嗎?牡蠣為何要哭哭?來看蚵仔的十個為什麼!

年進口兩千噸越南蚵流向成謎?源頭就混充,下游難追溯 蚵農:產地標示刻不容緩

進口蚵大增,本土蚵受創!四縣市蚵農串連陳情 官方:自由貿易難設限,僅能加強產地標示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