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農教育基地─社區菜園的多元思維

20世紀,人們為了避免飢荒而不斷改良農業技術,提高糧食的產量。然而,過多及過度集中的糧食生產,使得糧食分配走向消費主義式及全球化,使得已開發國家的人們遭遇新的飲食生活問題,這些問題大多來自糧食富足與糧食生產、分配不均的問題。近年台灣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產銷失衡、土地正義等問題即為糧食全球化之影響。當今之世,人們在飲食選擇上必須具有哪些資質(literacy)?這樣的資質如何獲得?為形塑此一資質,在社會及教育層面該如何著手?這些都是21世紀人類飲食生活所面對的課題。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而支持飲食的即為農業,因此,食農教育的意義即為,以農業的體驗為基礎,形成正確的飲食意識,透過農事體驗了解食物、生命與環境間的關係。由於食農教育的落實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故國內外不少社區皆以社區菜園做為食農教育的實踐場域。社區菜園經由社區居民的巧思與創意,被賦予在地特色及社會價值,而呈現出多彩多姿的面貌,以下即藉國內外的案例說明社區菜園的可能性。

菜園變公園,寓教於「綠」

在過去,都會型社區中如果有一片公有空地,往往第一個考量是設置為公園。事實上,在寸土寸金的都市中,未必要有肥美良田才能設置社區菜園,有時候,運用民眾參與的社區營造方式,將社區中的崎零地、髒亂點整治美化成公田,反而更能促進居民的凝聚力以及對社區的認同感。

例如加拿大溫哥華市的高樓大厦間,就有一片市民農園。農田分成一小畦一小畦,由市民認養種植。但由於菜園位在都會大樓間,不論是田畦的設計或作物的選擇,似乎將都會美學納入考量。菜園變公園,不但提高民眾參與都市共公空間塑造的可能,更為「食農教育」添加了城市綠美化的功能。

1加拿大都會公園式的社區菜園
加拿大都會公園式的社區菜園

共耕、共享,弱勢照顧

社區菜園既然由社區居民共同耕作維護,收穫也理當由居民共享,然而,公平正義的分配與分享,卻有賴良好的機制運作。台中縣和平鄉「大安溪流域部落共同廚房」由大安溪流域12個部落所組成,921大地震後,考量到部落所需要的不僅是一個可以提昇居民生活所得的產業,更根本的需求是一個得以降低生活成本、照顧食物主權的產業。

因此,在生產與分配的機制建構上,他們以泰雅族的傳統知識──Gaga為核心價值,推動部落「共作」,共同開墾社區菜園、種植、自製堆肥以及搭建部落共同廚房(如下圖)。

image001

「共作」的收成一部份提供「部落共同廚房」製作原住民風味餐,供遊客食用;其餘大部份由部落居民「共食」、部落老人及行動不便者送便當、以及補助弱勢家庭日常飲食,以保障部落弱勢者的食物主權。由於社區菜園的主要目的為社會照顧,因此也接受社會大眾以一個單位500元的基準認養農田,可說是成功地將社區菜園與社會照顧結合的典範。

2大安溪流域部落共同廚房的共耕菜園,標註有認養人編號
大安溪流域部落共同廚房的共耕菜園,標註有認養人編號

「二地域」居住,半農半X

現代化發展導致鄉村人口外流、農業繼承人中斷、閒置農地與農村宅院漸多,是現代化國家普遍遭遇的問題。為了活化農村,培育新的從農人口與刺激逆向的城鄉人口流動,2005年日本國土交通省在國土計畫中提出「二地域居住──週末鄉村生活」的政策。

首先,鄉村部門彙整閒置農地及閒置農宅,規劃成每單元約200平方公尺農地搭配一間農舍的「定居型市民農園」或「農家民宿」,供都市居民定期或中長期(1~3個月)反復地停留於某一特定農漁山村之用;期間,並安排農業達人指導外來的「半定居者」農業技術,協助外來者與鄉村社區建立關係,而成為其都市以外的另一生活據點。

二地域居住計畫使真正對農業感興趣的都市居民得以跨越技術與土地取得的障礙,輕鬆地從半農半X入門,學習適應農村生活、融入在地社會;而不是像台灣所盛行的,變賣農地與農舍闢建民宿,強行帶入都市的發展思維。筆者2008年造訪日本新潟縣山北町時,村辦公室的承辦人得意地指出,計畫推動三年來,他們已經成功地促成7對「半定居者」成為「鄉村新移民」,而其中更不乏「城鄉聯姻」的美事呢!

土地是孕育生命的胎盤,農耕是滋養生命的泉源。現代化發展雖然改變了地表利用的型態,使得人類文明的發展從農業走向工業,然而人類繞了一圈最終還是回到農業來尋找生命存續的根基。社區菜園的多元思維,展現了現代人突破發展困境的各種創意,未來,我們更寄予台灣的鄉村在社區菜園中創造更多價值,豐富食農教育的內涵。

4日本新潟縣山北町提供都會人半農半X的社區菜園

(上、下)日本近年推動的定居型市民農園型態之一

image003

(作者為: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