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連綿魚塭一望無際、水天一色,這裡是台南七股,是台灣專業養殖漁民的搖籃,天然、低密度的海水養殖,是七股漁產的最大特色。回顧過往,七股見證了沿海養殖轉向內陸養殖的過程,也經歷濱南案開發七輕、大煉鋼廠的激烈抗爭,最後幸運靠著黑面琵鷺擋下來。
如今當內陸養殖面臨地層下陷、病害問題困擾,七股養殖戶重返早年生態養殖方式,與黑面琵鷺共存共榮,證明友善環境可以創造產業與生態雙贏。
當年躲過工業區的七股,現在卻面臨光電大舉入侵,看在這片海陸交界地帶討生活的漁人們眼中,十分憂心。從老「掌年」郭相近到第二代郭永慶,以及從外地來到七股定居的黃芬香、楊惠欽,他們不僅努力倡議生態養殖,也站出來為在地養殖業及漁民權益發聲,希望留下七股這片淨土,繼續為國人提供健康的水產品。
老漁民回憶「掌年」時代風華
七股過去以傳統以淺坪養殖虱目魚,在早年大面積海水養殖時代,培育出「掌年」制度,主管魚塭大權。
「掌年」制度盛行在安平以北到北門一帶的沿海養殖魚塭,顧名思義是「掌舵者」或「掌管魚塭運作的人」,現代來看就類似養殖場的執行長。七股的鹽山、頂山、龍山、山子寮等村落就出了許多「掌年」,至今仍為老一輩村民津津樂道。
高齡85歲的「掌年」郭相近先生,堪稱是末代「掌年」,見證七股專業養殖漁戶起落,第二代郭永慶也以「黑面文蛤」的生態品牌打響七股文蛤名號,帶動地方重生。近年更吸引許多養殖戶加入友善養殖行列,見證七股在沿海養殖行業啟動觀念變革的價值。
郭相近出身台南四草漁家,從小討海抓魚養魚,因為手腳勤快頭腦靈活,養殖成績出眾,很快被聘請為掌年。最盛期他指揮80甲魚塭全年度營運,手底下十數位夥計,意氣風發,儼然一方之霸。
掌年掌管魚塭全年盈虧,收入豐厚,連地主也要對他禮遇三分。在那個年代,地主出資出地,掌年付出專業與勞力,雙方共生互利。掌年除了薪水外,更享有分配漁獲的紅利制度,郭相近回憶,「那時候,歲末讓地主分錢笑嗨嗨,股東每年還會製作一套西服,特別派人送來家裡拜年。」
見證七股的開發,淺坪式養殖讓位給內陸深水養殖
當年因為台江內海淤積陸化,省府土資會圍出海埔新生地招商,吸引許多府城跟內陸商人前來投資興建魚塭,郭相近也率領十幾位夥計在七股闢建了數十公頃魚塭。「軌道車把土運進來後,堤岸全靠人力一擔一擔挑出來。」想起當年開墾的血汗,老先生難得皺起眉頭。
當時純海水養殖的方式相當粗放,換水全靠漲退潮,水深60公分的魚塭每公頃只能放三千尾虱目魚,只能以擴大生產規模來換取產量。一場養殖戶面積動輒五、六十公頃起跳,最起碼得四、五位夥計維持。
淺坪養殖的榮景維持到1970年代中葉,政府為了提升國人蛋白質攝取量,加上技術演進、內陸淡水養殖興起,政策鼓勵農民挖池兼養吳郭魚,讓養豬、魚塭跟水稻田形成一個自然循環。於是大量的內陸農田開始挖深,以高密度養殖鹹淡水魚種。
郭相近先生回憶,內陸淡水養殖興起,變成集約式養殖,一甲地可放養五萬尾虱目魚,且魚塭就鄰近農地,不再需要大量人力常駐沿海,掌年制度也就逐漸瓦解。然而七股欠缺淡水資源,淺坪的魚塭放養量少、純海水養殖的生長速度又慢,養魚成本無法與內陸養殖競爭,面臨轉型困境。
老漁民:黑面琵鷺救了七股,我們欠牠一份情
雪上加霜的是,在1980年代末,政府提出「濱南工業區」計劃,要在七股建立第七輕油煉解廠,遭到養殖漁民集結反對,爆發激烈的抗爭衝突。「開會時,政府代表出來講話,後面都是警察,場面幾乎都演變為群毆事件,」郭相近說。
可是漁民怎麼抗議陳情,也阻擋不了政府決心要開發工業區,就在漁民幾乎要放棄的時候,保育團體跟台大城鄉所在七股發現瀕臨絕種的國際保育級候鳥「黑面琵鷺」。大家集結向國際發聲之後,反七輕運動從地方抗爭演變為國際事件,重創政府形象。
濱南工業區開發案在90年代陷入膠著,隨著當時反濱南開發的立委蘇煥智當選縣長,2002年宣布劃定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濱南案正式告終。「說起來,是黑面琵鷺救了漁民跟七股這塊土地。」郭相近說,這一份情,讓所有七股漁民對候鳥從此改變印象。
每逢冬天,成群的黑面琵鷺在七股停留,搖擺著大嘴在曬池魚塭裡面覓食魚蝦,活像是穿著大禮服的舞者。郭相近回憶,過去漁民不懂生態,認為牠們會偷吃魚,甚至有人下手獵捕,吊在魚塭旁警惕牠的同類。
但是在濱南案發生後,漁民對黑面琵鷺和候鳥們大大改觀,隨著保育團體的倡議,漁民逐漸延長曬池的時間,一方面加強魚塭土質抗病力,另一方面也讓這群冬季候鳥大快朵頤,蓄養充足的體力,在來春回到寒冷的北方。
第二代繼承,將生態養殖觀念發揚光大
郭永慶是郭相近的小兒子、現任七股文蛤產銷班第九班班長,長期推動友善養殖品牌,更是近期大潮溝養殖漁民抗爭的要角。對他而言,站出來抗爭不只是捍衛漁民權益,更是守護七股好不容易走出的生態養殖道路。
他的幼年印象中,父親全年幾乎都守在魚塭,每兩個月才回來一次,但是父親在地方上聲望很高,經常出面負責籌備建廟或排解糾紛。郭永慶在父親栽培下,外出就讀大學,商科畢業後到產險公司上班,原本以為就此脫離漁村。
不料2000年前後家中發生變故,郭永慶回到家裡幫助年邁父親,他從頭學習打理養殖事業,當時的七股正在經歷轉型,由於中部養殖戶來到七股引入文蛤養殖事業,讓原本慘澹的虱目魚塭逐漸轉養利潤價值更高的文蛤。郭永慶整合其他漁民成立產銷班,透過擴大生產規模,向盤商取得更好的議價條件。
「不過純海水養殖的文蛤鹹度大、生長慢,尤其因土質緣故,七股文蛤天生就是一副黑臉,在偏好白面文蛤的市場上,價格往往矮了中部文蛤一截。」轉捩點出現在2005年的食安風暴,不肖商人為了賣相好看,竟然用鹽酸跟雙氧水漂白文蛤,消費者得知後信心瞬間崩盤,市面上的文蛤乏人問津。
幸好危機就是轉機,商科背景的郭永慶隨機應變,趁勢推出品牌「黑面文蛤」,主打純海水、低密度養殖的文蛤。黑面二字搭上黑面琵鷺的保育熱潮,在市場上大受歡迎,也獲得許多漁民認同與響應加入,集合的養殖戶規模持續增長,終於在市場上站穩一席之地,就連知名連鎖超市都指定要引進他的品牌販售。
化劣勢為優勢,成功做出市場區隔
七股養殖戶重返早年低密度、純海水的天然養殖方式,混養虱目魚、文蛤,還有白蝦、烏魚、龍膽石斑等,以多元物種維持動態平衡,也讓產業與生態雙贏。
中華民國養殖漁業發展協會執行長侯彥隆指出,生態養殖目前雖仍是沒有法律明定的名詞,但主要有幾項基本原則:低密度養殖、安全或完全不用藥、友善環境的養殖方式。所謂友善環境,包括了對生態友善、不抽取地下水,不造成土地超限利用。
侯彥隆認為,七股欠缺淡水資源,原本是養殖條件受限的地方,卻透過人為改良的方式,把劣勢轉化為優勢,意外成為七股養殖業的特色並成功做出市場區隔,確實有獨到的可取之處。
漁民憂心:魚塭種電將使地方衰敗
「珍惜自然生態」在別的地方或許只是一句口號,但卻是七股許多養殖戶身體力行的方式,生態養殖給了七股再次重生的機會,也讓七股在台灣養殖業界走在永續潮流的前端。
現在的郭永慶除了延續父親的養殖場外,更延續父親的熱心公益,持續為地方永續發展與養殖漁民發聲。近幾年七股面臨大規模光電開發,造成養殖戶權益嚴重受損,故鄉景色也逐漸變調,歷次漁民抗爭,都能看到郭永慶站在第一線的身影。
郭永慶語重心長地說,「文蛤是少數本土養殖業還能賺錢的物種,如果把土地收回去租給光電公司,不只是國內文蛤供應會出問題,更可能再次造成七股地方的衰敗。」
郭永慶的想法並不孤獨,除了他之外,還有許多七股漁民在這一批光電大軍壓境之際,挺身捍衛七股得來不易的生態養殖道路。(文未完,請接續閱讀)
延伸閱讀:
七股人物誌02》七股的土地,美到會黏人 黃芬香、楊惠欽永續養殖,挺身守護第二故鄉
水源命脈也要蓋光電?七股大潮溝百頃海田陷危機,居民怒吼撤案,官方互踢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