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芬香與先生柯昭綺朝夕守護魚池邊。(攝影/林吉洋)

七股人物誌02》七股的土地,美到會黏人 黃芬香、楊惠欽永續養殖,挺身守護第二故鄉

(續前文)當內陸的淡水養殖業因為抽取地下水、高密度養殖而承受地層下陷與病變頻發的困境時,七股卻以低密度、純海水、友善環境的養殖方式而重建市場。隨著生態意識抬頭,黑面琵鷺保育運動更帶動七股知名度,吸引許多漁民在這裡成功打出自己的生態養殖品牌。

這麼好的養殖寶地,卻因為光電大舉入侵而面臨危機。被七股的美麗吸引而在此落地生根的黃芬香與楊惠欽,在海天一色的遼闊風光中找到人生的第二故鄉,更開闢出永續養殖的新路。面對光電的侵門踏戶,他們勇敢站到第一線守護土地,希望維護著七股難能可貴的里海精神。

七股養殖結合天然環境,形成協調的景觀資產(攝影/陳俊旭)

養魚奇女子黃芬香:誤打誤撞,掉入魚塭游不出來

黃芬香是最早喊出「生態養殖」品牌的七股養殖戶之一,她的水產品在主婦聯盟合作社通路銷售,主打純天然不用藥的養殖方式,深受消費者信賴。令人意外的是,黃芬香純粹是偶然繼承家族土地而一頭栽入養殖業,過去從無經驗,一路跌跌撞撞,反倒摸索出一條新路。

個性率直爽朗的黃芬香,年輕時在外商公司上班,當時石斑魚正夯,香港貿易商客戶找她負責處理進口石斑魚苗,每天都得到桃園押車載運魚苗南下到產地,「順路來到魚塭看一看,卻沒想到就掉進魚池裡面,游也游不出去。」她說完自己走到魚塭養魚的奇遇,也忍不住發出招牌的爽朗笑聲。

原來當年濱南案正開發如火如荼,土地嚴重炒作,一甲地魚塭從無人問津被炒到一千五百萬以上。從事興建廠房工程的父親,遇到客戶沒錢付工程款、拿一塊魚塭來抵帳。莫名得到魚塭的黃芬香,在家族與先生支持下,嘗試專養魚苗,就此一頭栽入養殖產業。

黃芬香與先生柯昭綺鶼鰈情深,朝夕守護魚池邊。(攝影/林吉洋)

用藥問題嚴重,另闢生態養殖新路

一開始的時候,黃芬香也是採取慣行高密度養殖,不過魚類卻無來由地發生病變。「當時很多漁民就亂投藥,常常是賣藥的說什麼就用什麼。」更離譜的是當時檢驗技術低落,「很多現在禁用的藥物,其實當時就連大學老師也都在教漁民使用」,直到後來檢驗設備提升,才知道藥物殘留問題相當嚴重。

那時候的她非常煎熬,因為「魚下藥之後,連我自己不敢吃也不敢賣」。而且錯誤的用藥觀念,也無法阻止損失,有一年,她養石斑魚慘賠了上千萬,讓她決定要降低依賴用藥,嘗試用其他方法解決問題。

黃芬香跟從事研究工作的先生,從日本大量買來養殖魚、疾病學的教科書來看,重新摸索養殖密度跟餌料投放控制的方式。幾年下來,居然也無師自通,附近漁民都把生病的魚抓過來給她看診。她慢慢歸納出結論:「只要密度不大,魚群自然不容易生病。」

於是黃芬香把養魚的密度調整到最低,她說高密度的石斑魚池一分地往往就一兩萬尾,但是她的石斑池一甲地只放兩、三千尾;別人養蝦一池放上百萬苗,她可能只放一、二十萬苗,旁人都覺得不可思議。然而七股的魚塭規模大,降低放養量,不只減少水產病變死亡的機率,還無形提高了水產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買單。

黃芬香的長子柯睿垚也接棒生態養殖的事業。(圖片提供/黃芬香)

養出「孤獨死」的石斑魚,卻倍受消費者信賴

「只要我魚池裡面有魚死掉,大家都覺得很稀罕,還會跑來看,有人就會開玩笑說,黃芬香的石斑魚會死,都是孤獨死的。」她一邊自嘲,卻認為七股地大人稀,降低密度的養殖方式才是最合理的養殖模式。這種當時不被業界看好的信念,卻獲得主婦聯盟消費者的信任,2005年雙方開始合作。

尤其黃芬香的魚塭在七股台61線以西,緊鄰海岸線,換水完全倚賴海水進出,海水帶入的藻類會跟魚蝦貝類競爭空間,需利用物種之間相生相剋的原理去管理魚池。「藻類有些要靠虱目魚來吃,有一種俗名龍鬚菜的海藻,還要養燕魚來吃,不然藻類根本撈不完。」就這樣她的魚池裡面成員越來越多樣化。

就連原本放在淨化池淨化水質的文蛤,經過兩年攝食,長得又大又肥美。參訪的客人驚嘆道:「又黑又閃亮,看起來黑金黑金」,從此她把自家文蛤命名為「黑金文蛤」,成為她的第二項招牌產品,也再次印證善用生態循環的養殖方式,可以得到市場的肯定。

黃芬香認為,內陸鹹淡水混合的高密度養殖模式,越來越難控制病害,且消費者也更偏好天然無汙染環境養出來的水產,加上七股有台江國家公園、黑面琵鷺保護區的加持,應該是要極力爭取保留的養殖基地,不該輕易放棄。

黃芬香養殖池裡的文蛤肥美碩大又發出黝黑的光澤,被稱為黑金文蛤。(攝影/林吉洋)

七股的美會黏人,他鄉變故鄉 楊惠欽帶頭守護土地

七股是台灣沿海少見的絕佳友善養殖場域,因為海水品質良好,附近也無工業及民生廢水污染,加上長期沒有大規模的開發,保持完整的生態,也留下大面積開闊的魚塭,形成非常有特色的漁鄉自然風光,吸引外鄉人駐足停留。

「黑琵食堂」的負責人楊惠欽就是一個被七股吸引的高雄人,他的家鄉在另一個水產重鎮茄萣,來到七股後卻發現這裡不同於傳統養殖的擁擠喧鬧,反而擁有魚塭與夕陽天光一色的開闊疏朗。「有人說七股沒什麼,但是正是因為空曠沒有建設,反而讓人覺得紓壓與暢快。」

「七股的美會黏人,會讓人在這裡留下感情。」楊惠欽自嘲自己就是被七股黏下來的漁人,他選擇在這裡創業,從事養殖與水產批發,還開設了「黑琵食堂」。而這個名字,正是為了紀念這一份土地與人的連結。

楊惠欽說,1993年濱南案反七輕抗爭後期,因為黑面琵鷺讓七股人對自己的家鄉產生環境意識,想要保留家鄉這片生態,所以他將餐廳取名為「黑琵食堂」,就是希望紀念七股獨特的環境意識。然而他也沒想到自己有機會參與七股的生態環境運動,並寫下其中的一頁歷史。

楊惠欽原是高雄人,卻被七股的美吸引而定居,還成為守護土地運動先鋒。(攝影/林吉洋)

超量光電傷害天然景觀,也衝擊生態養殖發展

2018年,因為政府推出漁電共生政策,綠能公司開始進場承攬土地,大量承租養殖戶遭到驅逐,引發七股養殖戶自救運動。楊惠欽串聯其他反對光電的漁民共同成立「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並擔任會長,一路為養殖漁民發聲。

楊惠欽認為,七股目前友善養殖風氣發展得相當好,剛好能保留土地最純真的樣貌。「沒有過多開發、沒有建築物去切斷天際線,來過的人就能感受到是一片淨土。」然而七股現在如火如荼興建的大面積光電和漁電共生案場,不只會破壞原有的景觀價值,也會衝擊生態養殖觀念。

「光電進駐並不會帶來繁榮,除了地主得到利益,社區不會獲得任何機會。」楊惠欽指出,最大的癥結在於:漁電共生並沒有跟在地社會產生連結,把養殖交給專業養殖公司之後,反而會導致養殖產業脫離與土地、社區與生態的連結。

生態、漁業與觀光結合升級 勿讓光電亂入而功虧一簣

楊惠欽認為,國內的養殖產業確實面臨很大的環境挑戰,尤其內陸淡水高密度養殖模式,造成嚴重地層下陷與病害問題,已經讓環境失去平衡,更沒有辦法吸引人願意造訪。

而七股友善環境生態的養殖模式,現在正成為新的潮流品牌,不斷吸引新的生產者加入,是養殖產業升級結合觀光產業的絕佳機會。而且七股也保留許多生態、潟湖景觀與人文精神資產,其實很適合發展休閒旅遊。如果全區變成單一的光電發展,反而破壞了七股難能可貴的特質。

楊惠欽主張,政府只注重單一能源價值,不顧及城鄉均衡發展,給地方帶來很大的風險。若這些問題與衝擊一直沒能被充分揭露與討論,很可能會摧毀七股的未來。

目前楊惠欽也與守護七股的在地青年團體發起倡議,除了維持台61以西禁止開發的防線外,更希望設置總量管制,以免七股的整體空間發展完全讓位給予光電。他也主張,現有已開發的光電電協金應該取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投入社區規劃、青年培訓與教育這一塊,而不是全部繳交給地方政府,變成年節禮品或招待旅遊,辜負地方的犧牲。

楊惠欽與七股居民北上總統府陳情,他指出,光電已經造成七股「三輸」局面。(攝影/孫維揚)

學者:七股具備里海條件,得天獨厚不該輕易毀去

成功大學都市計畫學系副教授黃偉茹從2014年開始,研究七股的養殖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近年她也非常關注光電政策對七股養殖產業的衝擊。

她表示,七股漁民過去也抱怨生態就是「顧鳥不顧人」,但是當年濱南案抗爭讓七股漁民體認到,好的生態也可以守護漁民利益,因而普遍埋下生態養殖的觀念,具備高度的環境意識,這在台灣養殖業界是非常特殊的案例。而且消費者也願意付出更高的產品價值,友善品牌也已打開市場通路,如果因為光電政策而毀掉難得的生態養殖道路,相當可惜。

黃偉茹認為,當初台江國家公園成立時,一再強調里山里海的倡議,強調要尊重原有生產活動,認知到「養殖行為與在地生活文化,乃至於生態是一整體」。言猶在耳,她建議政府應妥善規劃,讓七股的美好繼續展開。

延伸閱讀:

七股人物誌01》郭家父子傳承七股漁業風華,與黑面琵鷺化敵為友,靠生態養殖再續水產新路

水源命脈也要蓋光電?七股大潮溝百頃海田陷危機,居民怒吼撤案,官方互踢皮球

爆量光電霸凌七股,鄉親怒吼北上總統府陳抗,要求設總量管制,立刻停止開發

台南七股千頃土地將成超載光電,漁電共生變地主和漁民相殺,模範養殖區何去何從?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