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賞鳥創造台灣之光!生態學家林大利:把該做的事做好,全世界就會看到我們

「如果有一年的時間可以隨心所欲去做某件事,而且只能做那件事,你會選擇什麼?」這是網路上流傳的一個問題。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研究員林大利的選擇很簡單:「賞鳥」。

林大利是漫畫店東之子,成年前的「任務」只有好好讀書,卻因為參加生物研究社,自此走出「野放」人生。步跡行過處,皆有鳥蹤影,林大利的學術生涯由鳥「領進門」,進入臺大森林系後,他又投身棲地保育研究,現在更跨足公民科學與生態農業,大自然增長他的見聞、豐足他的心靈,更讓他帶著台灣「鳥事」站上國際舞台。

「大自然就像是一本還沒被讀完、無窮盡的教科書」,林大利邀請大家一起來閱讀。

林大利從賞鳥開始關心生態,現在也將生態觀念應用在農業上。(攝影/楊語芸)

從賞鳥、愛鳥到研究解決開發與保育的衝突

「你知道嗎?我看過的鳥,每一種的『初相見』場景我都還記得。」林大利難掩興奮,談鳥像在談愛人。自嘲賞鳥就是種「收集癖」,他目前行過三大洲,看過 1,027 種鳥,還自製統計圖表,記錄人生各階段的「鳥跡」。對他而言,大自然真實又單純,雖然有生老病死的殘酷,卻也有寬大包容的力量,讓他浸淫在自然研究的喜悅中。

只是他的心之所愛,卻經常與開發目標衝突。林大利人生的第一場抗議,是烏來/三峽聯外道路的開發案,他說當年是個左膠,一腔熱血參與環境保護,但他很快就發現,台灣到處都是開發案。「光靠野生動物阻擋開發,力量非常薄弱」,林大利當時便感受到,他應該從事應用型研究以解決開發與保育的衝突,於是在大三那年立定志向,一路攀登知識殿堂。

在臺大高山農場梅峰本場進行冠羽畫眉研究,是林大利的學術起點,他先是探討牠們孵蛋期間的分工模式,後來利用梅峰多元的農林混合環境,瞭解中海拔山區鳥類的棲地偏好,作為其他農場或森林遊樂區規劃的參考。

「即便棲地看似破碎,但只要知道房舍怎麼建造?農地怎麼分配?森林需要什麼樹種?等等,有些鳥就不會因為環境開發而被迫遷移」,野生動物跟棲地的關係自此成為林大利專攻的領域。

冠羽畫眉(圖片提供/中華鳥會秘書長呂翊維)

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台灣就亮起來了」

在特生中心任職後,林大利加入「臺灣鳥類繁殖大調查」計畫,隨後又於 2014 年推動「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鳥類計數活動,每年皆邀請全台「鳥」民在各鳥區、鳥徑上記錄鳥量,並定期出版年度報告書,2019 年起還出版英文版,讓國際知道台灣「鳥」事。

林大利補充,每個國家對於動物保育都有各自的責任額,舉例來說,黑面琵鷺的保育,台灣可以跟遷徙線上其他國家「平分」責任;八色鳥萬一滅絕,責任要由台、日、印尼等國分擔;不過台灣藍鵲若滅絕,我們要負擔百分之百的責任,「因為特有種鳥類的保育是該國完全的責任」。

公民科學家的努力不只讓我們瞭解台灣的鳥類繁衍數量,也讓國際看到我們的保育成就。林大利指出,台灣位在東亞澳遷徙線 (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 EAAF) 上,這是最多候鳥受到威脅的遷徙路線,我們也想要貢獻保育的力量。但因為中國的干擾,若不用「Taiwan, China」之名就無法加入EAAFP這個保育組織,林大利豪氣地說:「那就改向全球開放我們的紀錄吧!」

林大利和特生中心的同仁將台灣鳥訊上傳至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GBIF) 資料庫,讓全世界觀看、使用、研究,由於每一筆資料都會記錄在GBIF的地圖上,沒有幾年,台灣在地圖上就「亮起來了」,而且「亮度」完全不輸給歐美國家,「只要把該做的事做好,全世界自然就會看到我們」。

請找找台灣在哪裡,許多公民科學家的努力讓它亮起來,資料越多的地區,顏色越紅。(圖片授權/OpenStreetMap )

用幽默的超人本事 將學術研究轉譯為生動故事

歷年的「新年數鳥嘉年華」以及後來出版的《2020 臺灣國家鳥類報告》是台灣公民科學重要的里程碑,林大利投身公民科學也不遺餘力。他認為科學研究的經費來自稅金,但一般人要閱讀研究成果卻有難以跨越的高門檻,「因此我試著把期刊內容變成有趣的故事,和大家分享」。

從 2013 年寫了篇石虎議題的臉文、被《泛科學》要求授權轉載後,以科學研究為題材,寫作、翻譯、審定就成了他公餘的日常,目前他同時有六本書稿正在孵化。白天要上班、下班陪小孩,萬事纏身的他因而練就用手機寫論文、開車時用語音輸入寫文章的超人本事。

林大利寫書、校稿,除了重視正確性,也堅信嚴謹的議題不必然是嚴肅的,「當讀者覺得無聊時,百分之百是作者的責任」,因此總是用風趣的筆調傳遞保育知識。與林大利合作好幾本科普書的插畫家玉子說,「大利的幽默應用在寫作之中,讓生硬的知識變得更生動容易入口。」

林大利覺得台灣雖有不少愛鳥人,但仍遠遠不足,「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學會『人多勢眾、財大氣粗』,凡有開發影響鳥類生存的,學會就把那塊地買下來」,他語帶羨慕,希望更多台灣人願意為鳥挺身而出。

林大利協助科學推廣,有許多審議、翻譯、著作的生態相關書籍。(攝影/楊語芸)

避免農業影響生物多樣性 生態學家找平衡方法

生態插畫家黃瀚嶢是林大利在建中及臺大學弟,兩人也是社團的夥伴,他觀察到林大利的三種氣質來源:生物研究社培養他愛好山野的豪爽個性、自然保育社讓他擁有推廣教育的熱情,而長年的學術訓練則讓他實事求是。

這也說明了林大利跨足生態農業的因緣,深受大自然的單純吸引,原本不耐處理社會的複雜問題,但他知道凡牽扯到資源分配就不脫政治,保育必需與不同立場的人協調。身為公務員,在國土綠網、淨零排碳的政策下,他把農作物當作新的物種來對待,發揮生態學的專長,減緩農業對環境的衝擊。

林大利強調,農業是一種開發行為,生態學家關心的是生產糧食時如何給大自然更多運作空間?「生態農業不能曲高和寡,必須是個別農戶就能做到,農民才有參與感」,他舉例,果農在園內放置水桶,吸引澤蛙、莫氏樹蛙來產卵,牠們是果樹害蟲的天敵,效果遠比殺蟲劑來得友善。「只要給大自然一點時間,祂就會回應我們的需求」。有趣的是,除害蟲的效果還未彰顯,農民間彼此已經在較量,誰的青蛙比較多?誰的蛙鳴較響亮?

更重要的是,這些友善環境的方法連慣行農業都可以配合。林大利再舉一例,許多稻農會用鳥網甚至毒鳥來減少鳥類造成的農損,於是他首先教導農民「識鳥」,例如伯勞、卷尾雖然停在稻田中,但牠們是抓蟲的農民小幫手,不該一網打盡。

後來有農民回饋,「小鳥只吃外圍三排的稻子,就讓牠們吃吧!」林大利接著想問社會大眾,當農民將三排稻子分食給小鳥後,消費者願意幫牠們買單嗎?

紅尾伯勞抓田間老鼠(圖片來源/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

規劃「參與式保證系統」 希望生態農業扎根台灣社會

為此,林大利預計推出「生物多樣性友善農業參與式保證系統」,希望藉由清楚的資訊引導消費者「幫小鳥買單」、支持友善環境的農民。

林大利分析,台灣雖有綠色給付,卻非所有農民都能得到鼓勵,「我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石虎來」是他常聽見的農民心聲。環境變好能讓全民獲利,給付的初衷是感謝農民。然而結付雖然重要,卻會佔去一定比例的國家預算,林大利認為消費者若能一同分擔,生態農業就可以再前進一步。

林大利希望透過「愛自然」(iNaturalist ) 這個 APP,農民拍攝田裡的生物後上傳照片成為「證據」,消費者只要掃瞄農產品包裝上的 QR Code,就可以知道生產環境中有哪些野生生物。此計畫將於明年起先與少數農民合作,再視情況擴大。

由於「愛自然」綁定 GPS,農民無從「張冠李戴」,把別人家的青蛙說成自己家的住客,而且內容不是生產者單方面提供,消費者也可以貢獻,例如去菜園參觀時協助拍照,林大利相信參與式保證系統能夠讓大家對「生物多樣性友善農業」更有感。

但是消費者真的願意幫小鳥買單嗎?林大利坦言「道阻且長」,他正與經濟學家合作,進行「消費者願付價格」研究,希望計算出消費者因為友善農業的「價值」而能夠接受的農產品「價格漲幅」。農業是商業行為,消費就是為產品投票,林大利期待回到市場機制,讓生態農業扎根台灣。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