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餐飲鬧雙胞?民間質疑環保署「綠色餐廳」核發浮濫、標準過低,恐成國際笑柄

有鑑於綠色餐飲能夠帶動友善環境之農業、餐飲業等綠色產業,台灣民間團體於 2018 年發起綠色餐飲指南,將採購有機、友善、當季、在地食材的餐廳集結成冊,鼓勵國人到餐廳用「吃」來支持綠色消費,綠色餐飲指南更在今 (2023) 年與英國永續餐飲協會簽訂合作意向,與國際綠色餐飲正式接軌。

由於綠色餐飲與國內淨零政策目標一致,環保署在 2020 年將官方推廣的「惜食餐廳」更名為「綠色餐廳」,不過「使用在地食材」是綠色餐飲的入門標準,但鮮少使用國產食材的國際連鎖咖啡店卻出現在環保署「綠色餐廳」的名單上。

《上下游》實際採訪同時參加綠色餐飲指南及環保署綠色餐廳的業者,受訪業者皆表示,環保署的標準非常寬鬆,且取得資格極為容易,只要上傳資料就可以登錄,登錄數年都沒人到場查核。民間除批評環保署的名稱容易造成混淆,影響國人對綠色餐飲的支持,更直指綠色餐廳「名不符實」,且與國際標準脫軌,恐有「漂綠」之嫌,一旦數量變多,可能會變成國際笑話。

使用有機、友善農漁畜產品入菜、減少添加物的綠色餐飲正夯(照片來源/綠色餐飲指南)

民間發起綠色餐飲指南,接軌國際標準

綠色餐飲在國外行之有年,美國的綠色餐飲協會 (GRA) 以及英國的永續餐飲協會 (SRA) 是重要推手。國際上將「綠色餐飲」定義為使用在地、有機、無毒及友善環境的農漁畜產品入菜,裝潢及空間硬體亦多使用節能、節水設備的餐廳,全球已有 72 國正在推動這樣的理念。

與此同時,國內的綠色餐飲近年也蓬勃發展,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於 2018 年創辦「綠色餐飲指南」,建立消費者、農夫及綠色餐廳的交流平台,目前全國已有 250 家餐廳登錄。

英國永續餐飲協會(SRA)執行長 Andrew Stephen 近年來多次來台交流推廣經驗(攝影/林怡均)

「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黃俊誠說明,餐飲業者要加入綠色餐飲指南的名單,需優先採購有機、友善食材,漁畜產品則要遵循永續生態與海洋的原則,料理則先選用在地當季食材、減少添加物的使用,供餐時要提供蔬食餐點選項,並減少資源浪費,這些原則是以 SRA 提供的十大永續餐廳面向為基礎,拜訪國內多家餐廳後再進行調整。

綠色餐飲指南並於今 (2023) 年 3 月與 SRA 簽訂合作意向,讓台灣與國際綠色餐飲正式接軌。黃俊誠表示,綠色餐飲指南在全台北中南東都有各自的召集人,他們會在負責的區域內找尋理念相符的餐飲業者、工作室或農場,推介綠色餐飲原則,業者若有意願加入,必須揭露食材採購、供餐狀況等資訊並每年回報採購量,倘若大型餐廳、企業員工餐廳等想加入,還會和供應端核對食材採購數量。

環保署推「綠色餐廳」,鼓勵「淨零綠生活」

民間推行綠色餐飲,環保署網頁也有「綠色餐廳」名錄。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以下簡稱管考處)在 2012 年開始推廣「環保餐館」,2018 年又推出「惜食餐廳」,並製作 APP 鼓勵民眾搭乘公車、捷運、騎 Ubike 等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來集點,點數可用於折抵餐費。然而環保署官網及 APP 內的「惜食餐廳」卻在 2020 年變成了「綠色餐廳」。

為何要改名?環保署管考處第四科科長邱俊雄回應,不同推廣階段會有不同標準,近年為因應國內淨零碳排政策,鼓勵國人過「淨零綠生活」,因此才將「惜食餐廳」改名為「綠色餐廳」。綠色餐廳的標準有三:「不主動提供一次性用品、優先使用國產食材、提供客製化餐點來減少食材浪費」,業者透過網路申請、送出資料登錄,環保署會請各地環保局到場查核,通過的才能加入綠色餐廳。

與民間的綠色餐飲指南標準相比,環保署「綠色餐廳」的食材採購標準明顯寬鬆很多,也與國際上「綠色餐飲」的規範落差甚大。邱俊雄表示,國外標準不見得適用於台灣,環保署的三項標準是為了鼓勵業者一同響應,至於有機、友善、在地、當季食材是否一同納入標準,近期會再開會研擬。

環保署的綠色餐廳僅需滿足三要件,標準非常寬鬆(照片來源/環保署)

成為「綠色餐廳」超簡單,登錄六年沒人查

實際查詢環保署的綠色餐廳網頁,目前有 1610 筆資料,不少知名酒店、飯店、連鎖餐飲都在其中,如福容大飯店、摩斯漢堡等。連知名的連鎖咖啡店都上榜,但國產咖啡豆在國內佔比並不高,《上下游》致電業者,對方回應:「總公司對此政策並不知情,可能是特定分店自行申請參與,但公司採購時並不強調要使用在地食材。」根據記者觀察,若非顧客特別叮囑,該咖啡店通常都使用一次性餐具,也就是說,環保署的三大原則就有兩項達不到,顯見查核不力。

《上下游》再致電名錄中的其他業者,在北部經營蔬食餐廳的S先生透露,約在 2020 年加入環保署的綠色餐廳,填寫、上傳資料後就取得資格,加入至今三年多,從未有任何人來查核,也不需定期回報。他認為,環保署的綠色餐廳與綠色餐飲指南的名稱太相似,但兩者標準嚴謹度有落差,不知情的消費者很容易混淆。

甫歇業的曬太陽洋食小館過去也同時參與綠色餐廳與綠色餐飲指南,經營者張勝源表示,他先是加入惜食餐廳,後來環保署才改名為綠色餐廳,不論名稱為何,前後六年時間環保署從未派人到場查核。他後來接觸綠色餐飲指南,深感綠色餐廳「名不符實」,充其量只是環保節能友善餐廳,因為環保署並不重視食材採購或是餐廳經營理念。

張勝源直言,相形之下,民間發起綠色餐飲指南更符合大眾認知、國際推廣的綠色餐廳,他加入前後,該區總召多次前來詢問食材採購、有機及在地食材的使用比例等細節。同時,綠色餐飲指南在 2018 年正式發起,環保署卻在 2020 年把惜食餐廳改名為綠色餐廳,「從餐廳業者角度來看,環保署就是在吃民間團體的豆腐,甚至有收割別人成績的嫌疑」。

曬太陽洋食小館經營人張勝源認為環保署的綠色餐廳名不符實,更有收割民間成績之虞(攝影/林怡均)

行銷專家:環保署必須和民間溝通,以免造成混淆

環保署的「綠色餐廳」是否真的會和綠色餐飲指南混淆呢?全台最大行銷傳播集團—電通集團品牌動能負責人暨副合夥人翁偉智表示,環保署過去推廣的環保、惜食觀念都很明確,但直接改為「綠色餐廳」確實讓人困惑。目前國際上的「綠」多指的降低碳排量的行為,例如就近採購有機友善食材、多吃蔬食,但綠色餐飲指的是一種經營理念,國際上多是提供「指引」讓餐飲業者作依循、並無核發任何標章。

翁偉智認為,環保署的「綠色餐廳政策」定義不明、審核寬鬆,但綠色餐飲的標準必須和國際接軌,標準不同會造成消費者困惑,「難道還要消費者自行確認誰是造假?誰是認真做嗎?」政策推動必須先找餐飲業者溝通、清楚討論出綠色餐廳的定義和標準,也要讓消費者瞭解,否則官方推綠色餐廳、民間推綠色餐飲指南,確實會讓人混淆。

民間憂心「綠色餐廳」將成國際笑話

對於環保署的「綠色餐廳」政策,黃俊誠直言,近期接洽許多竹科員工餐廳,這些企業為了達成ESG,都曾申請過「綠色餐廳」,但登錄後發現標準過低、核發浮濫,因此轉來參加綠色餐飲指南。竹科企業與全球往來頻繁,環保署管考處以政府姿態濫發「綠色餐廳」資格,恐有「漂綠」之嫌,「這會淪為國際笑話,非常丟臉」。

綠色餐飲指南官網中可以看到所有餐廳的食材都會被確實揭露(截圖自綠色餐飲指南)

環保署「淨零綠生活」的諮詢委員、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常務監察人賴曉芬則認為,綠色餐飲正在國內慢慢流行,民間有許多團體正在努力,現行制度若要與國際、民間接軌,政府就必須找現有民間工作者好好面對面溝通討論,才有可能會有圓滿結果。

甫在英國旅遊的台大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聞訊也表示,環保署的標準強調淨零,可是却沒達到國發會的淨零新生活的要求:採用再生(有機)農法產出的農產品。依照環保署的準則,「綠色餐廳」可以採用慣行農產品,但用了高碳排的農藥化肥是與淨零目標背道而馳的。

面對學者、餐廳及民間團體的質疑,邱俊雄回應,環保署綠色餐廳的查核是抽樣而非普查,民間自行從國外引入標準,環保署予以尊重,各團體若有意願一同參與綠色餐廳,環保署亦張開雙臂歡迎。至於國人要如何選擇綠色餐廳,都是個人自由,環保署會納入外界的想法,未來做滾動式修正。

儘管環保署表示歡迎民間團體加入,但黃俊誠直言,環保署管考處舉行「淨零綠生活」會議,雖然內容和綠色餐廳有關,卻以民間團體是「業者」、必須迴避利益為由,不讓他們與會,完全看不到與民間溝通的誠意。

延伸閱讀:

照這地圖吃就對了!「綠色餐飲指南」百家綠餐廳名單出爐,集氣吃出永續環境

第二屆綠色餐飲17項大獎揭曉,Plants獲年度大獎,55家「葉級餐廳」共享綠餐殊榮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