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下游特約記者曾怡陵
想到花園,大部分人腦海中浮現的或許是以單一植物配置、有著明確邊界的工整花壇,展示的植物也多半是珍奇花草。但台北植物園打破這樣的印象,採用自然式植栽設計方式(naturalistic planting design),將約 70 種常見及瀕危的台灣野花草混合配置,試圖趨近自然野地的樣貌,營造出野花園、角落野花園及溼生野草地三區花園。
自然式植栽在台灣或許還不是一個被普遍認識的設計方式,但作家兼雜誌出版商威廉.羅賓遜(William Robinson)早在 1870 年時已出書提倡此概念,此後概念慢慢擴散,在世界各地發展出許多景觀園藝的操作,近年知名的案例包括倫敦的巴比肯中心(Barbican Centre)屋頂花園、紐約的高線公園(the High Line Park)等。
野花園發起人、林試所植物園組助理研究員伍淑惠的想法與自然植栽不謀而合。「我在跟景觀設計師王文心討論後,才知道有自然式植栽設計。我過去常跑野外,看到大自然的植物美到不行,那我有沒有可能把那樣的感覺帶進花園裡?」此外,她在工作上關照稀有植物的同時也反思:「現在常見的植物如果不被關注,有一天也可能會變成稀有植物。市區裡有這麼多的植物,很多還是原生種,但是大家經過都不會看見。」她決定利用展覽,將它們帶到大家的眼前。
.jpeg)
在自然跟人工之間求取平衡
野花園註鼓勵大眾親近植物,因此不會豎立「請勿踐踏」的牌子,讓大家可以觸摸植物的質感、嗅聞味道。雖然在設計上希望能接近自然,卻還是要有適度的人為管理。伍淑惠說:「對於不常在大自然裡面走動的遊客來說,至少要看得出有小徑,他們的腳比較願意踩進去。草的高度也不能太高,不然連踩進去都會猶豫,擔心會不會有什麼生物跳出來。」
雖名自然,植物組合卻不是亂數,而是考量不同區塊的光照情形,分配不同組別的植物。日照充足的地方,會挑選適合高溫、高光、水分需求高的植物;光度低的區塊,選擇耐陰、喜陰的植物。接著,必須預想每一種植物長大後的樣子,預留生長空間。
但即便細心設想,仍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狀況。例如,澤芹原本只會長到一米高,沒想到有些長到一米七。又譬如今年石薺薴大爆發,壓縮到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也改變了預想的花園樣貌。伍淑惠表示:「在野地看到的植物,我們都會以為它是在最適當的時候和位置出現,於是我以為它喜歡乾旱,事實上它更喜歡水分。當它得到充分水分的時候,生長勢就不一樣了。好比我以前都很餓,可是接下來有一陣子都可以吃很飽,就會開始長肉,身材也變了。」
-1.jpeg)
動態的花園,四季各有風貌
自然式植栽設計擁抱了植物不同階段的樣貌,因此在野花園中可以欣賞到植物發芽、凋謝等樣貌。四季的變化,加上每一年因為植物間彼此競爭等因素,野花園會隨時間變換面貌,王文心笑著說自己好像看了好幾個花園。
野花園從冬天到隔年的 5、6 月是花況比較好的時候,此後植物就會走向乾枯,乾枯的葉色會呈現黃、褐等多種層次。伍淑惠觀察說:「也有很多人喜歡那樣的面貌。誰說植物一定要一年 365 天都開花給你看?植物只要不開花,大家就覺得不漂亮。這些觀念太固著了,阻礙了觀看的視角。像我這次會看花,下次可能會看蟲癭、授粉者,而光是葉子的綠,就可以觀察到好幾種變化。」
王文心這時拋出一個提問:「說到野花園,你認為是野花的園,還是野的花園?」她傾向後者,既將「野」視為形容詞,近似於植物自然生長地的狀態,也是動詞,表達一種時間性的流動。她將自己為野花園記錄的照片標上日期和時間,瀏覽時像在觀看電影,生命、光影在其中流轉。



蹲下來才能看出自然細緻的流動
伍淑惠對這種流動有細膩的觀察,例如植物葉片的顏色會因為季節不同而變化;早上和下午光照差異會讓花園的質感不同;蒲公英會在日照強時打開花瓣,日照微弱時縮小;台灣山菊中午會垂頭喪氣,下午兩三點過後又開始「抬頭挺胸」。
因此,伍淑惠建議在不同的季節、時段欣賞野花園,但最重要的是「蹲下來」。有民眾告訴她,遠遠看的時候還覺得不怎麼樣,直到蹲下來,才發現很精彩。「蹲下來、蹲久一點,你一定會找到喜歡的顏色、線條,不見得只有開得很鮮豔的花才能打動你。」

野花園處處有,你也可以打造自己的野花園
-1.jpeg)
不只台北植物園有野花園,2021 年,王文心和台北當代藝術館合作,運用多種台灣原生植物為雙連站旁百年圳溝「宮前町砌石大溝」打造植物景觀。植物隨著季節凋萎輪替,也在斷垣的縫隙迸發生機。
板橋的莒光國小因參與新北市教育局環境教育「諾亞方舟原生物種復育計畫」及「川山家計畫」,志工與專家一起用近 400 種台灣原生植物打造花園並持續維管,至今已超過十年。在景觀設計界,設計師吳書原、吳宗憲等人的景觀作品也採用自然式植栽設計的手法,有的偏重美感,有的偏重生態面向,將環境條件相近的植物配置在一起,風格各異。
但除了人為設計的野花園,其實在都會區的行道樹旁也有許多野花草,值得大家放慢腳步,駐足欣賞。若離開城市,到處都有野地的花園,像是每年 4 到 6 月,整個北部的海岸線就「無敵精彩」,「一堆花在蓬勃生長,植物多樣性很高。」伍淑惠說。另外,5 月初開始,合歡山等台灣中高海拔處的野花草會開始出現,7、8月最為繁盛。
此外,大家也可以在家打造屬於自己的野花園。在植物的取得上,除了可以在路邊採集無人管理的野花草,也可到花市詢問店家、購買原生植物。伍淑惠建議可以先瞭解自家陽台的日照狀況,再挑選合適的植物。比如陽台日照少,就不能挑選喜歡光線的植物。此外,植物的多樣性高一些,視覺上會更有變化。長得太好而危及其他種類生存的就適度拔除,藉由與盆栽的持續觀察和互動,可以得到很多樂趣。
.jpeg)
稀有植物也可以透過商業化保存下來
「野花園有帶來一些推動市場的力量」,伍淑惠說,有些廠商藉由野花園看到野花草的市場潛力,台灣特有種鈴木草、田代氏黃芩都已被大量生產,作為新興的觀賞花卉在零售或景觀設計市場銷售。
王文心表示,她並不排斥使用外來種,但希望能優先使用本土原生植物。「我們對外來種的使用知識相對是高的,但原生種這一塊相對貧瘠。」她在這幾年執行的景觀設計案子中使用大量的原生植物,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讓原生植物的應用知識可以被拉抬至與其他植物同等的狀況。透過與苗木商的不斷溝通,開始有更多原生種被商品化。
對伍淑惠來說,使用原生植物的意義也在於環境友善。如果原生植物不見了,依賴其生存的昆蟲只能找其他外來植物,但不見得合適。如果昆蟲因此不見了,其掠食者鳥類等也無法存活。她也提醒,原生植物是台灣的重要資產,如果不好好守護,有一天會消失。
.jpeg)
註:台北植物園的野花園共有三處,分別為野花園(竹區)、角落野花園(荷花區)、溼生野草地(蕨類植物區)。
如果真的要,相關成分,可能也值得研究下? 比如說引起過敏之類的? 畢竟,臺灣島,多少也算是生物移動的邊緣跟末端? 跟多數人類分支間彼此適應的時間,應該會比人類走出非洲路上的,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