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針新品種「花蓮 7 號-豐美」,花如其名,產量豐、滋味甜美,又抗病、採收期又長

夏季盛開,既可觀賞又可食用的金針花,是花東地區重要的花卉作物。不過食用金針花期比較集中,採收容易缺工;經常感染病害,導致生產量下滑。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花蓮農改場」)推出金針新品種「花蓮7號-豐美」,一改上述的問題,不只花期較長,且能提早採收,抗病性也提高。

「豐美」的花瓣厚實、而且糖度比其他食用金針更高,鮮蕾與乾燥花蕾都更脆口鮮甜,而且乾燥花蕾不易轉黑、開裂,維持賣相,又能防止烹調時花蕾散開,讓食用價值提高。「豐美」現在已非專屬技轉,金針花農有興趣可以向花蓮農改場聯繫。

花蓮農改場推出金針新品種「豐美」食用價值高,產期長、產量高,更能提升農民收益。(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可食用可觀賞 金針常遇缺工與病害

又名萱草的金針兼具觀賞與食用價值,2020 年國內栽種面積約 496 公頃。花蓮農改場場長杜麗華說明,金針主要栽培在花蓮、台東,又以花蓮佔 2/3 金針產區,不論是夏季滿山花海吸引大量遊客,或是採收花蕾後,作為鮮蕾、乾燥花蕾食用,對當地花農是相當重要的花卉作物。

食用金針主要是山區種植的華南種金針與平地生產的黃花金針和「台東 6 號」。花蓮農改場場長助理研究員吳杰儒說明,花農需要人工採收金針花蕾,產區經常在盛花期遇到缺工,而且目前的食用金針,花蕾下方的小花梗柔軟有韌性,花農不易折斷,「會降低採收效率」。

吳杰儒表示,金針栽培也常有金針銹病、褐斑病的困擾。兩種病害分別好發在4 、5 月跟夏季,皆會侵害金針葉片,導致金針無法充分行光合作用,不只花莖生長衰弱,且花蕾數量銳減,減損花農收益。此外金針花蕾乾燥後,顏色經常轉黑、暗沉無光,會因為賣相不佳而影響銷售。

為了金針產業需求,花蓮農改場自 2002 年育種金針,至今已有六種不同花形、花色的品種。吳杰儒表示,經過超過十年選育,花蓮農改場在今年 5 月推出第一個獲得國內品種權的食用金針「豐美」,解決花農生產金針的困擾,並給予消費市場視覺與味覺的新體驗。

「豐美」屬於食用金針,但淡黃花瓣帶有橘紅色澤,也具有觀賞價值。(攝影/孫維揚)

花期提早解決缺工 抗病性高減少用藥

「豐美」承襲親本「台東 6 號」和黃花金針的外觀,花色是柔和的檸檬黃,內側的花瓣還有橘紅的水暈色澤。吳杰儒表示,平地金針開花期約在 4 月至 6 月,盛花期集中於5 月下旬;但「豐美」會在花期抽兩次花梗,讓花期延長為 3 月下旬至 7 月,而且 5 月上旬即是盛花期,不僅拉長花季,花農也可以改種「豐美」分散採收人力,「對個別花農與整體金針產業缺工都有幫助」。

吳杰儒說明,「豐美」的花莖分枝數較多,每個花莖上的花蕾數也更多,經過比較,「豐美」每個花莖的花蕾數至少比黃花金針等品種增加超過十朵。另外「豐美」的小花梗相對硬脆,利於花農折斷花蕾,「合作花農分享,產量變多,卻更好採收!」

「豐美」的產季更長,且花期早於平地金針,農民採收時較不須擔心缺工。(圖片截自記者會簡報檔)

另外,「豐美」比黃花金針、華南種金針都更能抵抗銹病與褐斑病。吳杰儒表示,「豐美」的抗病力高,花農能提升產量,也可以鼓勵花農減藥,甚至作有機栽培。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表示,農會一直希望農民種植金針時減少使用化學資材,後續推廣花農使用「豐美」,減少用藥不僅維護當地環境,大家食用國產金針也更安心。

花瓣厚實糖度高 清炒燉湯都鮮甜

吳杰儒介紹,「豐美」的花瓣比較厚實,新蕾與乾燥花蕾吃起來都比較脆口、有嚼勁,而且兩者的糖度比育種親本高,甜味更明顯。他也補充,乾燥之後的「豐美」花蕾呈現淺黃褐色,不會有黑褐色外觀,較能維持賣相,乾燥花蕾的花瓣尖端也不會裂開,烹調時不用擔心「散花」。

記者會邀請花蓮銘師父餐廳主廚莊育賢現場烹調,他以「豐美」鮮蕾和乾燥花蕾製作成珍珠丸、炊飯、雞湯與生菜沙拉。莊育賢說明,剛試吃「豐美」的花蕾時,「它的鮮甜驚為天人!」他建議「豐美」的乾燥花蕾稍微洗淨之後燉湯,就能品味「豐美」的鮮甜;若能買到鮮蕾,則汆燙或清炒後佐上簡單的調味料可以,維持「豐美」的脆口與清甜的滋味。

花蓮農改場今日正式技轉「豐美」給富里鄉農會與花蓮吉安的嘉德花田。張素華表示,富里鄉未來將打造金針博物館,展示花蓮改良場的各種金針,推廣優質的國產金針。花蓮農改場作物改良課課長葉育哲說明,嘉德花田囊括花蓮農改場的金針品種,並免費提供遊客參觀,相信不久後即可在嘉德花田欣賞到美麗的「豐美」。

吳杰儒補充,「豐美」為非專屬品種授權,其他花農有興趣栽培,亦可向花蓮農改場種植。不過目前「豐美」仍以分株繁殖為主,每次可供應的植株數量有限,想技轉的花農「要買要快」。

農民想栽種「豐美」,可洽花蓮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吳杰儒洽詢授權辦法:(03)8521108 轉 3002。

「豐美」花蕾糖度、脆度高,鮮蕾建議汆燙食用,以品嚐爽脆鮮甜的滋味。(圖片提供/花蓮農改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