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了,自然環境中的植物們迎來黑暗的世界,但是栽種在植物園裡的花草樹木在燈光的照明下,可以好好休息嗎?
由財團法人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攜手合作的「台北植物園植光計畫」,今 (31) 日正式啟用。計畫針對和平西路和博愛路兩個台北植物園出入口間的 435 公尺步道,進行光照改善,透過重新設計燈具並調整位置,優化光的「質」而非「量」,讓遊客與市民既能安全通過植物園,又維護環境的自然韻律。
減光計畫把自然韻律還給植物
台北植物園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都會型植物園,不論白天或夜晚,都有許多熙來攘往的人群,過去的燈光設計都以人類為主,卻鮮少思考這樣的亮度是否對植物夠友善?我們的思維是否夠進步?
林業試驗所所長曾彥學指出,台北植物園雖然是台北市民利用率很高的公共空間,但它不是一般公園,除了有解說教育的功能外,它還是一個負有研究、保種任務的機關。 如何兼具市民使用的安全以及植物生長的需求,是植物園應該追求的目標,他感謝這次的計畫能夠改用比較適合植物的燈光,為遊客照明。
曾彥學也提到,啟用記者會所在位置:植物園腊葉館是一棟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建築,過去是林業試驗所的標本館,可以反映出植物園確實需要大家一起愛護與照顧。由此出發,他認為今日的「減光」計畫有帶頭的作用,讓市民遊客知道台北植物園作為研究機關,需要讓所有植物都受到保護,至少不會受到光照的干擾。

台北植物園園長范素瑋表示,台北植物園有多樣化的植物,希望保留相對自然的光韻律。「過去高光照會造成溢散,影響比較多的植物」,但好的設計能對人與植物同樣友善。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董景生也補充,過去被照地燈照到的低矮草花會被誘發開花,導致物候不一致,就如同暖化的現象一樣,「是溫水煮青蛙」,植物園的燈光確實需要改善。

設計「不存在」的燈光才不辜負植物
中強光電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姚政仲表示,大家經常認為,晚上到公園就應該亮一點,亮一點才會安全一點,於是一味地把燈光打亮。不過夜間環境與光照程度的關係需要再思索,燈光很亮固然會讓人覺得心安,但直視燈光後眼睛看到地面時,地面會變得更暗,對行人反而更危險。這次的計畫就是希望示範一條讓大家在夜間安心行走的步道,又能夠兼顧夜間植物跟生物的需要。
從業超過 50 年的照明專家周鍊指出,植物園的燈光設計「不能辜負植物跟其他生物」,同時必須降低燈光對行人視覺的干擾。在合適的光照環境中,人會跟著安靜下來,感官會因而提升到另一個層次,可以聽到蟲鳴、感受風吹拂面。「希望做出的光,是『不存在的光』。」

兼顧安全與植物需求的照明應該重「質」不重「量」
沁弦設計總監林靖祐則提到,他過去參與過非常多公共空間的燈光設計,「這是第一次業主要求我不要把空間打得很亮」。當我們認為植物園為市民而開時,要求夜間照明似乎很合理;但考慮到植物也是環境的住客,燈光跟環境之間、燈光跟人之間就應該追求平衡關係。他也提到,人工光雖然讓我們清楚「看見」,但「光」真的是越亮越好嗎?或者只是我們太習慣「亮」,所以「暗」讓我們相對沒有安全感。
林靖祐的設計除了「減光」,也讓植物不會被直接投光,良好的「佈光」緩和了環境中的明、暗對比,僅於步道單側設置「低尺度」但「高光效」的燈具,可以讓恰如其分的光亮,引領夜間人行活動。
林業試驗所邀請大家在夏夜時分走入「植光計畫」改造後的台北植物園,在大自然的靜謐中感受植物的心跳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