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涸不成河,魚蝦蟹迴游路斷!過往封溪護魚,現在圍水死魚,宜蘭武荖坑溪生態奏哀歌?

文/上下游特約記者廖芷瑩

常年在武荖坑溪舉辦的宜蘭綠色博覽會剛剛落幕,博覽會號稱追求生態、永續,不過近年武荖坑溪被民眾多次拍攝到死魚蝦照片,與生態永續的理念形成強烈對比。

溪水消失與土石圍水和工業用水有關;另外,新城溪下游泥沙淤積嚴重,居民也擔心生命財產安全。過去讓宜蘭縣自豪生態豐富的武荖坑溪,近年怎麼變調?又是如何威脅下游居民的人身安全?

武荖坑溪下游(新城溪)到了夏季乾涸不已。(攝影/廖芷瑩)

當年封溪護魚如今成了圍水死魚?

武荖坑溪發源於蘭崁山,上游水量豐沛,也是宜蘭冬山與蘇澳兩地主要的取水溪流。主河道流經武荖坑橋附近時,右側的蘇澳鎮排水系統(金豐萬圳幹線)會先分流,接著再由左側的冬山圳制水門進入冬山鄉的排水系統(冬山圳幹線林寶春支線)。然而,近期在地民眾發現,冬山水圳前堆積許多砂石,圍住了主河道,導致溪流全數流入冬山灌溉幹線,主河道乾渴不已。

武荖坑溪在武荖坑橋前會先供給蘇澳及冬山的水圳。溪水經冬山排砂門後與主河道匯流,但依舊不及幾公尺河流即斷流。(解説製作/廖芷瑩)

武荖坑是宜蘭綠色博覽會的舉辦地點,也是宜蘭縣自豪的生態保育專區。新城里里長張義隆指出,武荖坑溪生態豐富,經在地居民要求,縣府在 2017 年發出「封溪護魚」的公告,警告民眾不可以在此捕撈魚蝦。

然而張義隆發現,以前溪水可以撐到夏季,但近年春天還未結束,整條河川有一半是乾的,見不到魚蝦。 新城里在地耆老也指出,十幾年前武荖坑溪夏日溪水雖少,但溪中至少都有少量流水。然而,近年乾涸的狀況越發嚴重,加上水路重劃,目前有些農地需靠幫浦抽水才能解決用水問題。

2017 年宜蘭縣政府封溪護魚,然而武荖坑溪(新城溪)卻面臨越來越長的枯水期,溪流不見魚蝦。(攝影/廖芷瑩)

魚蝦蟹洄游繁衍後代  回家路迢迢

方韻如長期在當地觀察生態,她在2021 年於武荖坑溪(含下游新城溪,不含出海口半鹹水區域) 記錄到 36 種原生魚種及 10 種原生蝦蟹的蹤跡,當中僅 8 種為純淡水物種,其他的都在河海間移動利用或洄游,且全年都有不同的生物洄游。如果乾涸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洄游的魚蝦就無法到上游孕育下一代,河口的魚蝦也會減少。

從 2019 年起,居民就拍攝到武荖坑橋下的死魚,包括洄游的日本禿頭鯊等魚類。(照片提供/方韻如)

方韻如也指出,武荖坑溪的魚蝦蟹時常會陣亡在回家生產的路上。如果溪流因颱風或連續降雨在幾日內增高水位,洄游魚蝦蟹即可能順著水流而上,但會遇到雙重挑戰。第一挑戰:如果牠們走右岸的主河道,大雨過後,溪水迅速減少,魚蝦蟹也會受困在半途,無法回到上游,許多大魚會喪命於武荖坑溪橋下。

第二挑戰:如果魚想從冬山圳制水門排出的水流逆流而上,常常會遭遇水門開口過小,導致流速過快、無法通過。方韻如希望有關單位能儘快設法,讓洄游魚蝦蟹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

冬山制水門附近,毛蟹們正面對制水閘門開太小而產生的超快速水流。(攝影/廖芷瑩)

農業與生態都要水 地方政府會以農民為優先

對於砂石圍水情況,農田水利署宜蘭管理處管理組組長闕朝根表示,他們會盡量保持主河道基礎流量,但是如果像前陣子缺水嚴重,雖然已採用輪灌措施來調節農田用水,然而枯水期時還是需要圍水,才能取得更多進水量供農水使用。宜蘭縣水利資源處水利行政科科長許敏雄則提到,他們已知溪水的乾涸情形,近日會與宜蘭管理處等單位開會討論。

針對制水門狀況,闕朝根說明,他們不時會利用制水門放水到主流道,魚蝦蟹也會較順利地往上游,但農民若發現農田水不夠用、管理處卻開門放水到主河道時,依然會有異議。也就是說,農業與生態都需要用水時,地方政府會以農民為優先。

目前制水門開的縫過窄,是否有機會增加或改良成更有利於洄游生物通過的設施?闕朝根表示,需要有大筆經費改善才有可能,但目前無此規劃。許敏雄表示,近期政府逐漸開始討論生態基流量,也就是維持讓生物生存的基礎河水流量,但一切都正在起步,尚未有結論。

水到底去哪裡?是農田水利還是工業用水? 

除了農田用水外,記者親自拜訪位於溪畔的新城里及存仁里,許多在地居民提到,武荖坑溪及下游新城溪的溪水之所以減少,可能與工業區大工廠的用水有關。

新城溪左側是「龍德」及「利澤」兩大工業區,內有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化)、燿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宜蘭分公司,右側也有東南碱業等大工廠。居民指出,以前宜蘭雨水多,農水若分一部分給台化等大公司使用,並無大礙,但近年雨水漸少,主溪流的水根本不足,卻還要與工業分用,讓居民產生許多疑慮。 

對此,闕朝根澄清,農田水利水的確借道給台化,農田水利署收取渠道使用費歷史已久,台化有合法的水權,並歸宜蘭縣政府管轄,並非居民以為的「將農田水賣給台化」。也就是說,目前圍水進入冬山水圳的水,的確有一部分進入工業區成為工業用水,而非全部全數作為農業使用。許敏雄對此僅回應,台化有合法的水權,也有水量管制。

新城溪對岸左岸是龍德及利澤工業區。(攝影/廖芷瑩)

溪水大量減少 出海口泥沙淤積嚴重

新城溪枯水期變長,也導致原本該被河水帶入海的沙子都淤積在出海口附近。「一年種四次蒜頭,四次都死!」在地居民陳彥名憤慨提到,雖然近年宜蘭縣政府有疏濬,但都只集中在中游區段,靠近下游處泥沙淤積非常嚴重,導致大潮或颱風來時,河海水倒灌的情形不斷,讓當地農民經常面臨農損危機。

當地農民林先生回憶,他年輕時河口排水量都還可以,但近十年的淤積現象越來越嚴重,海邊居民非常擔心大雨來就會淹水。在地里長陳日方則提到,過去曾在政府會議上反映過相關事項,卻沒得到太多回覆。

關於淤積情形,許敏雄表示,縣政府會測量河段的淤積高度,才決定清淤與否,並非所有淤積都要清除。然而,陳日方則提起,近日颱風期將近,如果再不正視河口淤積問題,存仁里里民都會過得提心吊膽。

陳日方里長在颱風過境前到河口灘地巡查淤積狀況。(攝影/廖芷瑩)

武荖坑溪被國土生態綠網列為重要溪流,關注生態的宜蘭居民希望政府能正視溪流缺水造成的生態問題,讓洄游的魚蝦蟹能有安全生育下一代的路途。而在地居民則期望還水於民,除將溪水的去向及使用方式透明化,也能減少下游淤積,保障蘇澳地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