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Dominika Roseclay;圖片來源/pexels)

因熱愛植物而幸福一生,日劇《爛漫》的人物原型:牧野富太郎,以《植物知識》科普花果實學

「我想把日本所有的植物都弄清楚!」天才植物學家牧野富太郎為了這個夢想,踏遍日本各地,一生波瀾壯闊,日本 NHK 的《爛漫》就是以他為人物原型而創作的晨間劇。

《植物知識》一書分成兩個主題:一是為了孕育種子而生的「花」,一是負責保護種子的「果實」。牧野富太郎用滿滿的熱忱推廣植物知識,因為他相信世界上沒有一種植物叫「雜草」,每一種都值得好好認識。

(以下圖文內容摘自《植物知識:最有趣的花果圖鑑,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為你科普》一書,經四塊玉文創授權使用。文中小標由《上下游》另行編輯,與原書無涉,且為閱讀需要調整部分擷取內容,更多精彩文字請詳見該書。)

花的每個部分都肩負孕育種子的使命

花其實就是植物的生殖器。知名蘭學家宇田川榕庵老師在他的著作《植物學起源》中便有提到,「花就像動物的陰部,是繁衍後代的器官」。然而花這種生殖器卻如此美麗又有趣,與動物的生殖器簡直是雲泥之別。花不僅一點也不醜陋,還處處充滿優點,先是花瓣顏色繽紛奪目,花香又清新撲鼻。仔細觀察的話,不管是花朵形狀或綠萼,都有值得一瞧的地方。

花是為了孕育種子而生的器官,舉凡花形、花色,以及雌蕊和雄蕊等功能,每一樣都肩負著孕育種子的使命,若不必孕育種子,花兒便毫無用處,也不會出現在植物上了。這也難怪所有的植物都有花,倘若少了花,就必須由其他器官來代替花朵繁衍才行(不過最低等的細菌倒是靠分裂就能繁殖)。

那麼,為何植物需要種子呢?因為種子是繁衍子嗣的根源。有了這個根源,植物的種族才能在地球上生生不息,而負責保護種子的部位,便是果實。

花是植物美麗、有趣的生殖器官。(攝影/karolina Grabowska;圖片來源/pexels)

所有生物都有延續種族的本能

世上的一草一木,無不為了繁衍子嗣而勇於冒險犯難,拚盡全力也要讓自己的種族存活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地球上永遠都會有植物,永遠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點動物與人類也是一樣的,生物不論高等或低等,都有繁衍的本能,沒什麼不同。一如方才所說的草木,人類生子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種族得以延續、免於斷絕,這點絕無例外。倘若人類不生育,便會絕子絕孫,因此我們活在世上,都肩負著延續種族的使命。

動物為了繁衍子嗣不惜貢獻一生,這種精神從蟬身上也一覽無遺。雄蟬在盛夏時會不斷鳴叫,拚了命地吸引雌蟬,等到順利配對便從容赴死。接著,牠的屍體會從樹上淒涼地掉到地下,成為螞蟻的食物。雌蟬雖然會一直活到產卵,但生下卵後也將追隨雄蟬而去。蟬之所以破土而出,一切都是為了繁殖。不論花草、樹木、昆蟲、飛禽、走獸、人類,所有的生物皆是如此。

人們在欣賞花時,除了植物學家以外,往往都只看到它們表面的美,而非讚嘆花兒真正的目的。這對花而言實在太失禮了,真該為花兒掬一把同情淚。

生物不論高等或低等,都有繁衍的本能。(攝影/Manoj Karumanakkandy;圖片來源/pexels)

賞心悅目的芍藥有非常多園藝變種

在現代日本,「芍藥」是人盡皆知的通稱。但在古代,人們將芍藥稱為「夷草」或是「夷藥」,在古歌中則稱之為「顏美草」。「夷草」與「夷藥」這兩個名字,代表它來自外國。至於為何叫「顏美草」, 大概是因為芍藥的花非常嬌豔迷人吧。

芍藥原產於西伯利亞大陸至北滿洲(中國東北地區的北部)的原野。早期西伯利亞大陸採到的都是白花種, 由俄羅斯學者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1741- 1811)定名為Paeonia albiflora Pallas 並發表圖解。後來在滿州(中國東北一帶)發現的品種則以粉紅花種居多, 但兩者系出同種。種小名albiflora 為「白花」之意。

日本所種植的芍藥應該是傳自中國, 如今芍藥栽培在日本國內已相當普及, 美麗的花大受民眾喜愛。在中國, 人們則有以芍藥贈別的習俗, 象徵著依依不捨之情。

芍藥為宿根型草木,根部可入藥。春天時,根頭會冒出直挺挺的紅色嫩芽,非常賞心悅目。充分成長後,挺立的莖會稀疏地分枝,高度可達九十公分左右。葉片於莖上互生,二回三出複葉,每個枝端各開一朵花,直徑約十二公分上下。花朵底下有五片綠萼,還是花蕾時會圓圓地關起來。花瓣為平開型,約有十片左右,不過花形、花色變化繁多,甚至有好幾十個園藝變種。花蕊由黃色的多體雄蕊,以及三至五個子房所構成。

芍藥的姊妹種,有生長在日本山地的白花品種「山芍藥」,以及粉紅花種「紅花山芍藥」。它們的花比芍藥脆弱許多,卻能結實纍纍,果實成熟裂開後,會露出鮮紅色的內裏,豔麗逼人。

芍藥有非常多園藝變種,深受各國人士喜愛。(攝影/secret Garden;圖片來源/pexels)

果實有真果、假果、附果之分

一般人所說的果實,是指蘋果、柿子、柑橘等可食用的水果。但植物學所說的果實是指花謝後孕育而成的果子,與水果大不相同。不論可食用或不可食用,一律都稱為果實。因此紫蘇、荏胡麻的果子也叫果實,上述的蘋果、柿子當然也是果實。

花中的子房在花朵凋零後會發育成果實,這個果實才是本尊, 稱為「真果」。梅子、桃子、罌粟、白蘿蔔、碗豆、蠶豆、玉米、稻穀、小麥、蕎麥、栗子、麻櫟, 以及茶的果實都屬於真果。有些則是其他器官與子房融合,一起化為果實, 例如蘋果、梨子、黃瓜、南瓜、哈密瓜就屬於這類。此外也有主要由其他器官所構成的果實,這種情況稱為「假果」或「附果」。荷蘭草莓、蛇莓、無花果、薔薇的果實都屬於假果。

果實的可食用部分依果實的種類而異,桃子、杏實的食用部分在植物學上屬於中果皮,蘋果、梨子的食用部分是與果實合生的花托,柑橘的食用部分是果實內的毛,香蕉的食用部分是果皮,無花果的食用部分則是變形的花軸。

研究各式各樣的果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除了大眾所知的常識以外,還會發現許多驚人的事實。

蘋果是「假果」,它的核是由子房壁形成,果肉則是由花托形成。(攝影/Elizabeth Tr. Armstrong;圖片來源/pexels)

因為種子退化,我們才能吃到香甜的香蕉

「香蕉」(banana)原本是指能結果的香蕉植株(學名為 Musa paradisiaca_ L. subsp. sapientum_O._Kuntze),但日本民間都以此稱呼它的果實。不僅如此,西方人也稱之為香蕉,其實正確說法應該是「香蕉果實」才對。

那麼,我們所吃的香蕉果實,究竟是哪個部位呢?答案是香蕉果實的皮。這可不是假皮,而是貨真價實的皮。倘若香蕉沒有這種多肉的皮,身為果實的它便一點用處也沒有了,幸好有這層多肉的皮,它才能化為香甜可口的水果。不過,知道箇中原委的人少之又少,大家一得知平常吃的果肉居然是香蕉皮,全都大吃一驚。

香蕉是芭蕉科植物,與日本的本土芭蕉形狀相似,這是當然的,因為兩者同屬(都是Musa 芭蕉屬)。不過觀察葉子會發現香蕉的葉質比較堅韌,葉子背面泛白,彷彿沾了一層白粉,花穗苞片呈暗紅色。本土芭蕉葉則是葉子背面呈翠綠色,花穗苞片為偏褐色的黃色,一眼就能區別。

種子退化,我們才能吃到香甜的香蕉。(攝影/Arminas Raudys;圖片來源/pexels)

吃香蕉時,大家都會先剝掉外皮,再吃裡面的奶油色、香噴噴的果肉。其實這層皮和果肉,兩者都是香蕉皮,能像皮一樣剝掉的部位稱為外果皮,由纖維質所構成,可從細胞質的果肉部位,也就是中果皮和內果皮上輕易剝下。纖維質的部分不能食用,可食用的是下一層的細胞質部位,也就是中果皮和內果皮。

如果香蕉正確發育,照理說只會有發達的纖維質堅硬果皮與種子,不會有那麼多可食用的果肉,然而香蕉卻大幅變形,長出肥厚多肉的部位,種子也隨之退化,只在果實中央留下一些黑色痕跡。其實這並非果實的常態,而是一種病態,也就是缺陷。然而正因為有這種缺陷,我們才如此幸運,有香甜的水果可享用。換言之,我們都吃香蕉的中果皮和內果皮,吃得津津有味。

日本的本土芭蕉會開花也會結果,但不能食用。這種芭蕉的名字來自芭蕉,但芭蕉原本就是香蕉類的總稱,因此不能當作本土芭蕉的名字。以前日本學者不認識真正的芭蕉,便濫用了芭蕉一詞,導致芭蕉之名從此定了下來,沿用至今,如今想改也改不掉了,只能積非成是。其實這芭蕉原本也不是日本的原生種,而是從古中國傳入的外來植物。

(書摘文字係翻譯自日文,涉及的學名或與台灣習慣用法有所不同,特此註明。)

延伸閱讀:

《香蕉秘密》不要再叫「香蕉樹」!聽過蘋果蕉、玫瑰蕉、烏龍蕉?香蕉皮可以吃還能做面膜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