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十年減半目標難企及(上下游資料照)

目標:農藥十年減半;現況:不減反增!專家:極端氣候農藥難減量、植醫需上路

農委會於 2017 年宣示「農藥十年減半」,要在 2027 年將國內化學農藥用量減半。然而農藥用量至去(2022)年都未明顯下降,減半成績慘烈。專家分析,近年氣候變遷導致病蟲害劇增,降低農藥使用量實有難度,減半目標既不可行、也無意義。

另外,農委會在十年減半目標中,也希望逐漸汰除高風險農藥,但專家表示,若無足夠的替代用藥或新藥,農民可用的農藥減少,只能重複使用未禁用的同款農藥,恐提高用量與抗藥性風險。專家也呼籲農委會要積極推動《植物醫師法》立法,確保植物醫師在第一線協助農民精準用藥。

防檢局回應,化學農藥用量減半「有難度」,未來會兼顧「風險減半」,以劇毒農藥用量、環境指標生物數量等數據,評估農藥使用對國人與環境的危害是否下降。

氣候變化劇烈加重病蟲害,農藥用量難變少。(圖片提供/洪孝宇)

氣候變遷加劇病蟲害 農藥用量減半成空談

農委會在 2017 年決議,農藥用量要在 2027 年從基期年(註)的 9139 公噸下降至 4570 公噸,達到減半目標。但國內農藥用量自 2017 年後的各年度皆未明顯下降,去年用量 9392.3公噸,甚至高於基期年,減半目標遙遙無期。

台灣要在十年內減少一半的農藥用量,富農農業資材行老闆林慶直言「不可能」。他指出,台灣高溫多濕,病菌容易滋生,而近年天乾少雨,又讓蟲害嚴重攀升,「薊馬、粉蝨、蚜蟲都變很多」。許多農民反映作物收成不佳或賣相不好,不得已只能多噴農藥。

美濃區農會儲備植物醫師張哲維舉例,紅豆害蟲豆莢螟的數量入秋後會減少,但去年 11 月依舊高溫,豆莢螟危害時間延長。病蟲害發生時間不穩定,農民難掌握農藥施用時機,用量便可能增加 。臺大植物醫學學程主任蕭旭峰說明,新興病蟲害讓農藥需求提升,他認為十年減半政策若只討論農藥用量,「意義不大」。

台灣植物保護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林崇寶批評,農民遇到新興病蟲害時,少有推薦、輔導用藥,十年農藥用量減半「根本不可行」。他也補充,農業用水比其他產業更受限,作物缺水會削弱對病蟲害的抗性,「農民怎麼減少用藥?」

去年豆莢螟危害紅豆情況加劇,農民只能增加農藥量。(圖片提供/張哲維)

除草劑屢登用量之冠 殺蟲、殺菌劑需求上升

《上下游》比較基期年與隨後各年度的殺蟲劑、除草劑與殺菌劑用量變化,發現每年用量最大的都是除草劑;近三年殺蟲劑與殺菌劑用量雖小有增幅,但變動不大;至於劇毒農藥用量自 2017 年逐漸下降,去年已降至 339 公噸。

林慶說明,台灣高溫高濕,雜草生長速度快,雜草可能是病蟲害的媒介,農民多會設法清除。蕭旭峰表示,除非人力除草或草生栽培,不然農民整地都會用除草劑。

殺蟲劑用量上升,原因可能是明 (2024)年將禁售、禁用陶斯松等三種高風險農藥,其中用量極大的陶斯松屬於農地、環境殺蟲劑。蕭旭峰推測,農藥商與農民可能搶在禁用前銷售、使用陶斯松,「之前巴拉刈 2018 年禁止銷售時也發生過」,待正式禁用,農民可能再轉用其它殺蟲劑。

防檢局植物防疫組組長陳子偉說明,近年氣候暖化且少雨,粉蝨等害蟲數量增加,殺蟲劑用量也隨之變多。他也解釋,氣候變遷雖不是對所有病原菌都有利,但據防檢局監測,田間整體的病害程度仍在上升,導致去年殺菌劑用量些許高於基期年用量。

陶斯松用量上升 固殺草用量翻倍

分析去年與基期年的前五大用量之殺蟲劑、除草劑與殺菌劑,陶斯松始終是用量最大的殺蟲劑,去年用量比基期年增加約 213 公噸。另外加保扶在基期年為用量第五,去年則掉到五名之外。礦物油被歸類在殺蟲劑,去年用量比陶斯松高,但因抗藥性風險與生物毒性皆低,本調查未將礦物油計入殺蟲劑用量排名。

去年與基期年用量最大的除草劑為嘉磷賽異丙胺鹽,但去年用量比基期年減少約 228 公噸;去年固殺草用量排名第二,且為基期年用量兩倍以上。基期年用量第二的除草劑為巴拉刈,而巴拉刈已經禁用,去年用量為零。

嘉磷塞異丙胺鹽與固殺草為 2022 年用量前兩大的除草劑。(圖片提供/林慶)

基期年與去年的前五大殺菌劑產品一致,用量最大者皆為鋅錳乃浦,再者分別是四氯異苯腈與可濕性硫磺。根據《農藥這樣選就對了!》的農藥分類中,上述殺菌劑抗藥性風險較低,並屬於「保護性農藥」,意指農民須在病原菌入侵前施用較佳,在作物出現病害後施用反而徒增殺菌劑用量。

陶斯松因即將禁用、用量攀升,至於加保扶的用量減少,蕭旭峰推測是濃度較高的水懸劑被禁用、農民又不愛用「粒劑」之故。此外,繼巴拉刈之後,嘉磷賽異丙胺鹽與固殺草是兩款藥效較好的除草劑,才會在巴拉刈退場後成為農民使用的前兩大除草劑。

國內加保扶只剩下濃度較低的粒劑可使用。(圖片提供/洪孝宇)

禁用高風險農藥會降低國內農藥使用風險,不過蕭旭峰坦言,陶斯松殺蟲效果佳、也是非農地環境殺蟲劑,禁用後的替代殺蟲藥若效果不佳,「第一線使用人員可能很痛苦」。林崇寶直言,政府持續禁用劇毒農藥,但沒給予農民合適的替代用藥,將逼得農民無藥可用。

陳子偉表示,嘉磷賽異丙胺鹽與固殺草屬於「非選擇性除草劑」,代表藥效能解決多種雜草,農民使用較方便,用量因而比其它除草劑高。至於殺菌劑,他推測是鋅錳乃浦的適用病害較廣,因此用量遠高於其他殺菌劑。

高度依賴特定農藥 易出現抗藥性

去年度前五大用量的殺蟲劑、除草劑與殺菌劑,在該類別農藥的用量佔比都些微少於基期年,但皆超過 30%,其中以除草劑佔比較高,前五名產品就佔整體用量約 78.1%。

2022年與基期年的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前五大產品佔該項目農藥產品比例皆很高。(資料彙整、製圖/孫維揚)

前五大農藥佔比高,代表農民長時間使用特定農藥,將加速田間病蟲害產生抗藥性,尤其用量較高的幾款殺蟲劑,抗藥性風險較高,蕭旭峰坦言「我們一直很擔心(產生抗藥性)」。他也說明,現在常用除草劑、殺菌劑的抗藥性風險較低,但農民若沒有輪替用藥,長期使用仍可能出現抗藥性。

舊藥出現抗藥性,農民期待有其他新藥,然而林崇寶表示,台灣市場與國際相比極小,農藥登記成本卻相當高,限制很多國外新興農藥進口來台,「都不知道怎麼回本,誰要來?」林慶說明,新興農藥申請登記要先有一筆高額申請費,每登記一項適用作物還會疊加費用,乃至現今一款農藥要成功登記,往往要花費數百萬。

登記成本高會抬升新藥售價,農民購買意願降低。而且農藥製造商通常會針對水稻等栽種面積大的作物推行農藥,芝麻、藍莓等栽種面積較小的作物較無推薦用藥,讓這些農民遇到病蟲害時無藥可用。林慶表示,在可用農藥減少,又無新藥銜接下,農民常陷入「舊藥一直用、出現抗藥性、用量又增加」的窘境,「減少用量」是難以企及的目標。

植醫發現新興蛾類會危害落花生。(圖片提供/蕭旭峰)

植物醫師立法受阻 人才流失不利農藥管理

農業界與防檢局積極推動植物醫師制度,希望協助農民診斷作物病蟲害與精準用藥。蕭旭峰表示,植物醫師在第一線協助農民控制病蟲害也防止農藥使用過量,「要農藥(風險)減半,沒有植物醫師根本做不到!」

然而蕭旭峰坦承,植物醫師目前僅 100位,難以深入各鄉鎮農地。此外他也觀察到《植物醫師法》立法不斷受阻,許多植物醫師無法看見未來發展而退出。他強調農委會要更積極推動立法,「讓植物醫師獲得正式名分與證照資格」,以鼓勵他們長期為各地農民服務。

張哲維認為,現在農業病蟲害多變,更仰賴各地植物醫師即時派予用藥處方,才能避免國內農藥用量增加,但這需要深耕當地,並非短期就能看見成效,「政府真的要繼續推動植物醫師才行」。

防檢局:用量減半「有難度」,後續著重風險減半

針對農藥十年減半政策,陳子偉坦言,2027年用量減半「有難度」。未來防檢局會著重在「風險減半」執行政策,以劇毒農藥用量、黑鳶等環境指標生物變化等數據,評估農藥的風險是否下降,預計今年第二階段政策檢討時會公開成果,「不僅要『量』的降低,更要兼顧『質』的降低」。

防檢局鼓勵農藥製造商開發、引進新興農藥,陳子偉說明,防檢局會再與藥毒所評估申請流程,加快農藥審查與登記。至於較小眾的作物是否難有推薦用藥,他認為「農民有需求,業者應該會看到商機(而申請)」。

陳子偉強調,植物醫師對精準用藥和病蟲害監控的成績斐然,「防檢局有編列預算,植物醫師制度會持續」。他也強調,後續仍會與各立委溝通,希望不要因「少數人(對名稱)的意見」阻礙植物醫師制度發展與立法。

要植物醫師繼續協助農民病蟲害管理與精準用藥,立法刻不容緩。(圖片提供/屏東科技大學植物醫學系陳文華)

註:基期年數據,為 2014年至 2016年農藥統計資料之平均值。

延伸閱讀:

「化學農藥十年減半」淪口號?3年來只減1.7%,農委會:明年植物醫師人數加倍

農藥十年減半,每公頃需減量至6.3公斤 │ 農委會祭三大策略 每三年檢討一次

植物醫師助農減藥有成,何時才有正式名份?近百個農會連署催生立法,破千農民響應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