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範圍內因竹林與泥岩地形,人煙罕至,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攝影林吉洋)

50公頃光電場,欲爬上珍貴泥岩馬頭山!專家、居民:穿山甲與生態豐富,不宜開發

珍貴泥岩地質公園─高雄馬頭山的命運多舛,8年來與工業垃圾掩埋場抗爭,才剛守住家園,卻又來了50公頃光電開發案,讓守護馬頭山近十年的在地團體繃緊神經。

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以下簡稱「協會」)理事長黃惠敏表示,這個面積超過 55 公頃的地面光電案預定地,絕大部分都是山坡林地,社區正推動成立國家自然公園的目標邁進,除了豐富的生態、難得的泥岩地質景觀,更是保育動物穿山甲的家園。如果開發案通過,也幾乎等於國家自然公園倡議付之一炬。

開發範圍內因竹林與泥岩地形,人煙罕至,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攝影/林吉洋)

從抗爭掩埋場到推動國家自然公園,卻碰到光電開發案來攪局

高雄馬頭山位於高雄旗山與內門、田寮交界處,台 28 線省道上,地目多為山坡地保育區內的農牧用地,過往是台糖公司管理的國有地,三十年前此地原欲開發交流道,後來雖胎死腹中,不過土地已陸續解編拍賣,成為財團投資之私有土地。

這裡的泥岩地形過去被認為是不毛之地,2015 年被廠商選中為工業掩埋場預定地。經過居民不屈不撓的抗爭,最終守住這片土地。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居民透過文化營造與生態調查,重新翻轉外界的印象,惡地並非荒地,恰好因為人煙稀少,意外成為人文與生態的寶庫。

2018 年底,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宣布廢棄物掩埋場暫緩開發,自救會轉型為協會,繼續推動馬頭山成立地質公園、國家自然公園,繼續守護這片好山好水。

協會在 2021 年,成功爭取將馬頭山山體 8 公頃劃入地質公園,正在往成立國家自然公園的目標邁進中,黃惠敏卻從里辦公室得知有廠商提案,將在馬頭山南側台 28 線以南開發超過 55 公頃、裝置容量逼近 40 MW 的超大型地面光電計畫「信鼎壹號」,她隨即在網路上公布消息,引發生態保育界震驚。

光電廠預定範圍。(開發資料,黃惠敏提供)

馬頭山周邊環境生態豐富,開發光電將危及生物棲息

黃惠敏出生在馬頭山山腳下,從小在惡地裡面放羊,對這塊土地充滿感情。2015 年掩埋場開發案爆發以來,她除了參與自救會抗爭、一路奮戰不懈之外,也從一位素人變身環保人士兼公民科學家。

黃惠敏與夥伴秉持公民科學家的精神,在這塊土地上監測生態,她在野外裝設自動照相機,記錄到眾多穿山甲、食蟹獴;也曾在夜裡巡山,多次巧遇梅花鹿與水鹿;更跟著陸蟹專家劉烘昌觀測高密度的厚圓澤蟹,證實惡地形在荒蕪的外表掩護下,反倒保留了台灣西南部最重要的淺山生態。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孫敬閔長年在馬頭山進行穿山甲的生態調查,他表示雖然大眾普遍認為泥岩惡地是貧瘠土地,但經過研究調查,這裡卻是許多珍貴物種喜歡居住的環境。

黃惠敏投入馬頭山守護運動將近十年。(攝影/林吉洋)

馬頭山是國際列為「極度瀕危」穿山甲的家園

在孫敬閔的研究裡面,惡地形裡面豐富的刺竹林提供健康的螞蟻族群,與主食蟻類的穿山甲形成了絕佳的共生環境。他表示,穿山甲在國內雖然只列為二級保育類生物,卻是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則將牠名列「極度瀕危」的一級保育物種,是世界生態學界都期待解謎的物種。

目前在馬頭山野外的穿山甲族群最大的威脅,來自遊蕩犬的襲擊,穿山甲的尾巴是穿山甲媽媽背負寶寶的背帶,被咬斷尾巴的穿山甲媽媽極易不小心就把寶寶遺落在山林中。然而光電的出現,將是比遊蕩犬更大的威脅。

孫敬閔認為,大型光電案開發時將整地推平地表,破壞動物棲地環境,當動物能利用的棲地環境越來越少,對穿山甲跟其他野生動物族群的生存就形成越嚴重的威脅。

孫敬閔研究團隊,在馬頭山拍攝穿山甲的可愛萌樣。(攝影劉明浩)

YouTube video

斷層帶通過的地質敏感區,真的適合開發大型光電嗎?

馬頭山附近的中寮山前幾年因為地質變動而被迫關閉重修,最大的力量就是「泥貫入體」,引發國道三號中寮隧道變形的車瓜林斷層,不偏不倚就從光電開發預定範圍內通過。

泥岩惡地形宛如是天然的地質教室,黃惠敏帶領記者走入一處充滿皺褶的泥岩地形,透過斷層泥與刺鼻的硫磺土解說,他們曾經委請地質學者陳文山前來馬頭山考察,發現這裡的地質變動量相當大,可見開發存在一定風險。她也發現,光電開發的原則之一,但廠商卻未避開這樣地質變動活躍的敏感環境。

黃惠敏援引經濟部與環團溝通會議資料指出,環境敏感地帶根本就不該做大型光電開發。(提供黃惠敏)

林定燊是住在光電預定地南側一處名為半天寮的住戶,他向記者透露,附近區域內已經有三、四個光電案場陸續進行開發,其中一座已完工案場面積兩公頃,距離他家約 500 多公尺,只要風向剛好,竟能聽到低沉嗡嗡叫的變電站聲音,光電造成的低頻噪音污染,讓他始料未及。

林定燊的家因為劇烈的地質變動不斷抬升,多次向建管單位提出申請重建,總是以各種理由被駁回。然而週邊光電廠卻不知怎麼地,一個又一個冒出來,他實在難以理解建管單位的標準。

林定燊住在光電開發範圍南側,認為地質變動大,實在不適宜開發大型光電,而且光電廠的低頻噪音,經常干擾睡眠。(攝影/林吉洋)

住戶指控:光電案包圍社區,漠視居民知情權

開發預定地周邊還有兩處社區名為「花旗山莊」,共有四百多名住戶,西側社區的北邊及西邊被納入光電開發範圍,開發案對社區環境影響頗大,然而記者詢問才發現,絕大多數住戶並不知道開發案的存在。

擔任教師的林啟文是社區住戶之一,他說廠商的開發公告只提供給里辦公室,他是透過黃惠敏轉發消息才知道開發案存在,認為廠商「對於住戶知情權毫無尊重」。他表示,許多人是因為這裡綠意盎然,才選擇定居於此,社區如果被光電包圍,將形成「很大壓迫感」,他相信居民得知都會跟他一樣生氣。

林啟文認為,「綠能本意是要保護環境,如今卻為了開發綠電而破壞自然生態,這非常荒謬」。超過 50 公頃的大型光電開發,將嚴重衝擊環境與居民生活。他也認為政府不該為推動綠能,放縱業者胡亂開發國土,此案讓他對所謂的綠色能源感到非常失望。

花旗山莊社區(畫面上方),將被光電範包圍北側及西側,居民認為廠商並未尊重住戶的知情權。(攝影/林吉洋)

光電開發整合土地,疑似有山農被迫遷

值得注意的是,這片山林中,仍有許多山農散落居住於林地上,潘南海跟老母親是其中一戶。皮膚黝黑、五官深邃的潘南海表示,祖先從田寮移居至此,現居地已經歷數代人。過去多半是靠山吃山,養羊或種樹薯、香蕉,也會砍下竹子,再順流而下提供給海邊的人養蚵使用。

後來禁止砍伐採集,他們開始向外謀生,擔任營建工人。潘南海無奈說道,祖先並無土地財產觀念,在此定居農耕採集,與世無爭,親手搭建房屋也未曾申請地上權,只知山林屬於國有,但彼此也相安無事。

兩年前開始,有土地掮客前來拜訪,告知他們地主有意開發,如果要繼續居住,必須出資買下房屋所在土地。掮客開出高於市價五、六倍高價,暗示他們如果沒錢買地就要拆屋還地,顯然是要他們「知難而退」。類似處境的山區農戶,已有兩戶在廠商勸誘下,拿補償費拆屋搬走。

潘南海無奈表示,早年政府無視山林內有人居住,逕自把土地賣給財團,對他們留在山林裡生活的人而言,拿補償金到別處租屋,錢一花完就是流落街頭,他怎麼樣也不願離開世居的山林。

潘南海家族世居在山林,靠山吃山,如今廠商要開發整片山林,要何去何從他也茫然不知。(攝影/林吉洋)

高雄市政府:地方有疑義可表達意見,會請廠商召開說明會

面對居民批評社區知情權不受尊重,地方主管機關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專委魏建雄認為,依據目前法規,光電開發其實無須經環評審查,也沒有法源可強制廠商公告。有鑑於光電爭議頗多,市府主動要求廠商於開發地點里辦公室張貼公告,並非「不尊重知情權」。

他也解釋,本案涉及農地變更及山坡地、水土保持議題,審查程序相當繁瑣。尤其開發規模超過兩公頃,變更權力已收歸中央,開發面積超過 30 公頃須送到內政部區委會進行使用分區變更,因此傾向認為關鍵審查權應該在中央。

魏建雄認為,若有民眾表達疑慮,市府將要求廠商進一步舉辦公開說明會,釐清民眾疑慮後,才會核發同意函。至於開發範圍內部分住戶「有房無地」,魏建雄認為開發商整合土地過程屬民事糾紛,如果有住戶願意拿錢走人,是雙方合意行為。

記者嘗試聯繫「信鼎壹號能源公司」,卻發現公司登記地址在台北市大安區,同地址為「益頂創投」,該公司人員表示,「信鼎壹號」光電案確實為該公司開發,對本案無可奉告,對於地方人士說法也不願評論。

農業部:高市府為地方農業主管機關,應就農地變更相關規定進行審查

對此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副司長王玉真表示,目前還未收到本案任何相關資料。不過她認為,農地變更要點已載明,申請農地變更的區位環境,以及是否有環境敏感議題都是審查要件,高市府為地方農業主管機關,應就農地變更相關規定進行審查。

換言之,地方政府不能藉口以面積大小,作為權責分界為由就自廢武功,把法令賦予的義務都推到中央。

學者:開發自然環境破壞生態,不該稱為綠能

台灣生態學會理事楊國禎長期關注馬頭山守護運動,他認為本案凸顯綠能政策的荒謬性。光電應該在沒有綠色生態的地方開發,馬頭山周邊具有豐富的地質與淺山生態,是台灣的寶地,但是光電卻在這種環境敏感、脆弱的地方攻城掠地,這樣的能源根本不能稱為綠能。

退休校長龔文雄是馬頭山自救會運動的老將,他表示當地居民努力要留住好的環境,開發的野心卻一再覬覦這塊美麗的原野。馬頭山從掩埋場抗爭開始,即是不斷提醒社會,縱使開發自然環境少數人會得到一些利益,但是對比起來,社會跟環境的損失卻是無可彌補。

延伸閱讀:

守護心中的神山,是一種幸福─馬頭山之戰》紀錄片感動首映

一邊喊里山,一邊在農村放廢棄物│平靜農村起波瀾,馬頭山被蓋掩埋場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