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砍楊桃樹,農會幫你種!莿桐農會女力爆發,找青農接果園,傳授農技、保證收購

老農凋零、老樹被砍,聽來讓人悲傷的故事,卻因為農會的善意而有了轉機。莿桐農會推出「不砍樹承接計畫」,媒合青農接手楊桃果園,農會負責技術指導、通路行銷,還幫忙支付第一年的租金,讓青農全力衝刺。總幹事張鈺萱信心滿滿,要讓莿桐楊桃風華再現。(延伸閱讀:消失中的楊桃

(左起)梁潔、張鈺萱與張淑卿「女力爆發」,要讓莿桐楊桃光芒再現。(攝影/楊語芸)

楊桃曾是莿桐的代表作物,但風華不再

莿桐農會總幹事張鈺萱是土生土長的莿桐人,對楊桃有「於公於私」的情感。她說現在講到莿桐就聯想到蒜頭,不過早年莿桐的代表作物其實是楊桃。

「我們種植的面積不大,不過省政府時代,每次舉辦楊桃比賽,冠、亞、季軍都是我們莿桐包辦」。不只如此,從小只要她稍微咳嗽、sau-siann(聲音沙啞),阿嬤就會舀兩匙醃製鹹楊桃讓她「食療」,對她而言,楊桃充滿了溫暖的記憶。

不過楊桃栽培十分費工,一棵楊桃樹可以結上千顆果實,仰頭修枝、疏花、套袋的工作讓許多果農頸椎鈣化、肩關節囊沾黏,一身職業病。楊桃的管理工序比其他水果複雜,而且果實成熟時間不一致,加上楊桃的星狀外形格外容易碰傷,因此採後處理要特別小心,果農張文質就直言,「種十公頃的芭樂比一公頃的楊桃還輕鬆」。

楊桃生命力旺盛,自南洋傳入台灣已兩百多年,如今卻難抵衰落之勢(攝影/蔡佳珊)

如此費工的水果,卻討不到市場歡心,原來許多農民會在楊桃未成熟前就急忙採收上市,酸澀的口感讓許多消費者將楊桃列為「拒絕往來戶」。

雖然莿桐有許多楊桃樹已有半百高齡,正是風味最佳的老欉,但因為費工又不討喜,種植面積日減,它與莿桐再也連不上等號。

不砍樹計畫備妥各種配套,歡迎農民來承接

近日,張鈺萱聽聞又有一片 1.7 分大的果園將砍掉 72 株楊桃樹轉作,這已經是近年來的第三則壞消息了,讓她好生不捨。她思前想後,決定推出「不砍樹承接計畫」,要把楊桃跟莿桐的「等號」再找回來!

張鈺萱提到,農會常年推動產銷履歷,也經常舉辦溫室管理、肥藥土壤課程,同時亦是最早引入植物醫師的農會之一。她也利用農業部的「農務士」培訓課程,讓青農或是尋求職涯第二春的婦女學習最新的農業知能、媒合農事供需。

另外,她發揮行銷長才,與全家都合作過年節的楊桃禮盒,也開發楊桃糖、楊桃釀等加工品,讓楊桃格外品也可以發揮產值。今年還打入 7-11 通路,將推出楊桃切片的水果餐盒。

莿桐楊桃品質佳,格外品作的楊桃釀也受到市場矚目。(攝影/楊語芸)

農會的「不砍樹承接計畫」,除了保證收購外,還媒合楊桃達人手把手指導。同時,農會支付第一年的地租,減輕農民的負擔。「我已經把所有的事都準備好了,資源都兜起來了,才邀請她們進來」。有趣的是,張鈺萱在課堂上宣布「不砍樹計畫」、詢問學員承接的意願時,男性學員一片靜默,唯有梁潔和張淑卿兩位女農勇敢舉手。

張鈺萱分析,農夫多半已種植香蕉、稻米、小黃瓜和葉菜等傳統作物,比較不會貿然轉換;而且楊桃非常費工,男性對套袋等「細緻工作」較沒有耐心,相對來看,女農細心,她更放心將楊桃交到她們手上。預計這一期採收後,果園在今年 4 月就會由女農接手。梁潔和張淑卿都躍躍欲試,對未來充滿期待。

女農找尋事業二春,「不砍樹計畫」絕對不會吃虧

梁潔原本從事業務工作,孩子出生後曾有幾年專心當媽媽,小朋友上學後她想要找一份可以兼顧家庭的工作,於是參加農會的農務士訓練,慢慢培養對農業的興趣。她發現務農與帶孩子很像,「只要用心,就會有所回報」。

聽聞總幹事的「不砍楊桃樹」方案後,她立刻應允,覺得是個好機會。「雖然老公覺得我瘋了,說種楊桃很辛苦」,但梁潔細細分析,技術上有人指導、通路也不用煩惱,而且收購價格也非常合理,怎麼算都不會吃虧。「更重要的是,楊桃園裡不會曬太陽」,她笑著說,「這對女生來說還是很重要的」。

張鈺萱補充,農會是社會企業,可以把獲利壓到最低,幫助青農把產業作大。唯有農民永績經營,農會才有未來,「這是相輔相成的計畫」。

梁潔信心十足,要靠楊桃闖出女農一片天(攝影/楊語芸)

有農會陪伴才敢投入,女農轉換跑道拚事業

張淑卿夫妻倆種植水稻、玉米、南瓜、大黃瓜等多年,她說務農很辛苦,但價格卻沒有保障,「不是人家說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更多時候是收成與付出不成正比。再加上他們種植的水稻、葉菜太普及了,很難種出差異化,「常常覺得渾渾噩噩在務農,不知道下一期要種什麼?」這也是她想要轉換跑道、種植楊桃的原因。

張淑卿在「不砍樹方案」中看到難能可貴的機會,「我不必從小苗開始種,有現成的楊桃老欉可以接手」,她視為務農生涯的轉機。不過她也坦言,若非莿桐農會的陪伴,保證技術傳承與通路行銷,即便知道有楊桃園要轉手,她也不會貿然投入。

張鈺萱補充,農會原本提出兩個方案:或是領月薪、安穩地幫農會種楊桃,或是盈虧自負,自己當園主,沒想到兩位女農都願意冒險。因為他們對自己充滿信心,也都想要闖一番事業,「我投入就是打算拚了!」張淑卿說得激昂。

梁潔則表示,把工夫學起來,費工的事找移工幫忙,她要成為楊桃的管理者,而不是苦哈哈的女農。

張淑卿感謝莿桐農會的陪伴,讓她可以進入楊桃世界。(攝影/楊語芸)

楊桃達人傳技藝,強調技術易學、態度難教

過去常登楊桃比賽冠軍寶座的張文質,接受張鈺萱的邀請,將帶領兩位「女徒弟」進入楊桃栽種世界。

在沒有臉書、網路行銷等等工具前,張文質的楊桃不靠傳統的行口或拍賣市場,早就走出自己的高端禮盒通路。「我靠口碑,收到禮盒的人覺得好吃,一個一個都變成我的常客!」

由於有固定的訂單,張文質可以等楊桃「在欉黃」再採收,到客人手中的水果顆顆都香甜可口。「這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因為有訂單,他才有辦法讓楊桃「在欉黃」,不必像其他農民怕楊桃在樹上過熟會縮短銷售期,只好提早採收;但也因為「在欉黃」的美味無人能及,他的訂單都是年年報到的「鐵單」,這也讓他可以計畫生產,永遠以追求品質為先。

張文質的楊桃園中,50 歲的老楊桃樹枝葉繁密,把爐火般的烈日隔絕在外。通常看楊桃樹的高度,就可以猜測出農民的身高,這是因為農民為了方便工作,會用鐵架搭配修枝技術,讓楊桃樹的樹冠略高於農民,這樣農民只要一舉手就可以進行疏花、套袋、理葉等工作。

「要忍得住,不能看到別人採收就心急」,張文質跟兩位女徒弟強調,技術易學、態度難教,「堅持最重要」。他也不假辭色表示,只要願意學,他可以讓青農少走許多冤枉路,若是學兩年就放棄,不如現在就打住。不過轉頭又喜上眉梢告訴記者,「有年輕人願意學,他很高興」。

張文質欣見青農願意接手,楊桃農技後繼有人(攝影/楊語芸)

老農退休投入社區服務,青農接手「喜憂參半」

年輕人加入,即將釋出的楊桃園主怎麼看?70 多歲的謝坤火種植楊桃已經半輩子,漸漸進入「種不動」的年歲了。他去年當選莿桐鄉老人會會長,還把自己的家當成送老人餐的據點之一,目前對服務社區的熱忱與能力遠高於對楊桃的責任與興趣。

把楊桃園出租,未來租地的農民若不願意種楊桃,就會全數砍除。如今農會的「不砍樹方案」讓他既能賺到地租,老樹也不必砍。不過謝坤火坦言「(讓別人種)心裡還是很不捨」,他要求總幹事留三棵楊桃樹給他,「我每年還是要送人(楊桃)啦」。

謝坤火(左)即將把楊桃園交給梁潔管理。(攝影/楊語芸)

日本栗子與莿桐楊桃彼此對照,總幹事:期待未來擴大面積

《上下游》曾經報導日本地方創生的案例,其中,笠間市的栗子與莿桐鄉的楊桃幾乎是不同時空下的對照版。茨城縣笠間市的栗子產量排名全日本第一,但如同楊桃一樣,栗子是十分費工的農作物,隨著老農凋零、青年離農,笠間市栗子園荒廢的比例越來越高。

不過農業公社(類似台灣的農會)成立後,慢慢接手荒廢的栗園,也推出各種鮮果和加工品,還辦理農事體驗活動,讓外縣市的民眾發現笠間市的魅力。

張鈺萱強調,承接謝坤火的果園只是「不砍樹計畫」的第一步,希望未來能再媒合更多老農與青農,讓莿桐的楊桃園不只維持現量,更有機會擴大種植面積。

延伸閱讀:

外銷之星楊桃黯淡,台灣真的不要楊桃了嗎?

軟枝楊桃扭一下!鹽漬楊桃、星星烤肉、楊桃莎莎超好吃

進擊的笠間市政府:成立農業公社、陶藝大學校,積極振興產業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