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醫療資源短缺,看病困難是許多長輩的日常困境,台東池上也曾是其中之一。當大家習慣「有病只能往外跑」的現實時,有人選擇走進農村,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可能。
醫師余尚儒與長期關注池上發展的梁正賢攜手,打造「池上好診所」,提供復健科、家醫科、在宅醫療等服務,並拓展其他科醫師巡診,或提供遠距醫療。此外,還特別為醫師提供舒適住宿與豐富人情,讓醫師願意留下,打造鄉村醫療的新樣貌。

池上好診所:為美好農村補上最後一塊拼圖
建興米廠第三代負責人梁正賢表示,務農長年維持單一、重複的姿勢,身體負荷極大,他契作的 200 多位農友中,有半數有復健需求,但農民大多忍耐不適,容易延誤治療。
此外,池上的醫療資源有限,最近的復健醫療機構要到關山慈濟醫院或台東市榮總分院,來回車程加上候診時間,至少得花上三個小時,極為不便。「這些有機農民就像家人、夥伴一樣,照顧他們的健康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不只農民,池上人口中 65 歲以上的長者已超過 25%,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許多長輩因慢性病需要長期照護,而日本早已推動「最好的醫院其實是家庭」的理念——只要不是需要醫療器材或密集監管的情況,應優先採取在宅醫療。
然而,醫療設施建設容易,願意投入農村醫療的專業人員卻難尋。梁正賢坦言,在宅醫療醫師的月薪比一般門診醫師少至少十萬元,若不是對農村有深厚的情感與使命感,恐怕很難有人願意前來駐診。
.jpg)
從都蘭到池上:一位醫師的承諾
這位懷抱情感與使命感的醫師,就是余尚儒。八年前,他移居都蘭,創辦都蘭診所,不只提供醫療服務,也希望透過「在宅醫療」,讓長者能夠安心留在熟悉的家中,也讓農村成為彼此照應、共同生活的社區。
當余尚儒得知,梁正賢希望為池上打造更完善的鄉村醫療,便應允投入這場理想的實踐。去年,雙方以健檢合作作為「試用期」——余尚儒希望先了解池上的醫療需求,也同時評估自己的團隊能否勝任這項挑戰。經過一年的籌劃、討論與招募,「池上好診所」終於將在今年 3 月底正式營運,守護池上居民的健康。
「池上不只是台灣重要的農業聚落,也是最適合實踐鄉村醫療的地方。」余尚儒認為,農村需要的不是華而堂之的大醫院,而是一種貼近生活、真正解決問題的醫療模式。
他舉復健為例:即便許多孝順的子女費心帶農民父母到都市就醫,確診為椎間盤突出或膝關節退化等需要復健的問題,回到台東後卻發現村內幾乎沒有復健資源,也缺乏專人指導如何適當施力與分配負重,才能降低勞損與受傷風險,導致病痛一再復發,惡性循環無法終止。
一間小診所,撐起整個農村的健康
池上好診所位於民宿「澄秧」的一樓,從池上火車站走出來,不到兩分鐘就能抵達診所,這裡未來也會成為駐診醫療團隊的宿舍。診所內設有復健科、家醫科等,並將進行在宅醫療服務。
余尚儒的願景,是讓小診所擁有綜合醫院的功能——科別齊全,但不強求每位醫師長駐。有的醫生一週來一次,有的則是每月巡診,甚至透過遠距醫療提供協助,確保鄉民能獲得所需的照護。
目前,「池上好診所」的家醫科與復健科由都蘭診所負責,未來將有其他醫師支援骨科、神經科與皮膚科等。若鄉民有眼科、耳鼻喉科等需求,團隊也會積極邀請專業醫師加入。「這才是我們理想中的鄉村醫療,或許診所不大,但卻能靈活滿足在地人的需要。」余尚儒說道。
都蘭診所事務長邱小萍表示,現在許多高齡家庭都面臨「老老相伴」的狀況,當家中唯一的照顧者倒下,另一半往往無法獨自前往醫院求診。「這時候,醫護人員就能主動上門,確保患者不因行動不便而耽誤治療。」她說,這正是「在宅醫療」的意義——讓醫療真正走進社區,走進家中。

一點一滴的善意,築起鄉村醫療的堅實基礎
池上好診所雖需自付租金,但開辦時的裝修費用,全由梁正賢一手承擔。而創建診所的種種沉重負擔,都多虧社會各界的關懷與支持。余尚儒指出,「都蘭診所成立八年來,一路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如今我們也希望把這份愛帶到池上。」除了過去贊助都蘭診所的人對池上好診所解囊,診所內的復健器材也來自台積電的捐贈。
然而,讓余尚儒最感動的,還是來自醫界與文化界的無私支持。籌備期間,他向昔日就讀高雄醫學院的學長們提及想把「在宅醫療」從都蘭拓展到池上,沒想到這些資深醫師二話不說,紛紛伸出援手,資助診所發展。而藝術家蔣勳在去年策展《金剛經》主題展時,更特別將部分作品義賣,將所得全數捐贈,為池上好診所添上一把溫暖的爐火。
梁正賢表示,MOA 自然農法涵蓋三大領域:自然農耕、文化藝術與整合醫療,他從返鄉務農後就有這樣的願景。然而,當年無法同步推動所有計畫,他謙稱:「我比較憨慢(hân-bān),所以花了 31 年,才拼上最後一塊拼圖。」

以池上為範例,打造鄉村醫療解方
「除了醫師,醫療團隊同樣重要。」都蘭診所事務長邱小萍說,為了讓池上好診所順利運作,他們積極在富里、關山、池上等地尋找願意投入的醫護人員,組建一支能夠真正守護在地人的團隊。
余尚儒說,與其說他開設診所,不如說他在打造一種新的醫療模式。「未來,台灣的許多地方都會面臨醫師短缺,這不是單純提高薪水就能解決的問題。」這片土地需要敢作夢的人,當醫師感受到自己的專業被需要、被重視,他們才會選擇留下,而這正是鄉村醫療得以長久運作的關鍵。
余尚儒相信,池上的嘗試,或許能成為鄉村醫療的一種示範,讓更多地方找到屬於自己的解方。
延伸閱讀:
相遇地方講座 01 池上》讓全世界驚艷的池上,嚴謹產地認證的富足米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