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風光(圖片提供/「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團隊)

池上米成功幕後男主角是誰?《稻浪上的夢想家》特映中,拍出許願「讓農民走路有風」的男人

世界等級的稻浪美景、產地標章的發軔先河、藝術下鄉的經典示範,這是大家對池上的印象。「池上學」如今成為地方創生的顯學,各地鄉鎮都想複製池上經驗,不過紀錄片導演蕭菊貞卻說,沒有梁正賢,就沒有今天的池上。

《稻浪上的夢想家》近日陸續在台北、台東舉辦特映會,這部紀錄片是蕭菊貞花費兩年半的作品,她以池上「建興碾米廠」負責人梁正賢的夢想為針,農村的流年為線,織就一張美麗的故事網,有笑有淚的情節既碰觸永續農業、農民處境等嚴肅的議題,也溫柔闡述農民靠天吃飯的韌性與樂觀。蕭菊貞表示,她期望大家在池上和梁正賢的故事中找到感動,也找到各自為家鄉奮鬥的力量。

梁正賢、徐月鑾、蕭菊貞與藍祖蔚於試映會外合影。(攝影/楊語芸)

敢於夢想、腳踏實地  梁正賢讓池上成為池上  

過去五年,蕭菊貞因為拍攝南迴鐵路紀錄片(片名:《南方,寂寞鐵道》,預計今年殺青),一直在台東、台北間往返,每每在池上停留,便被梁正賢、徐月鑾夫妻「餵養」,與他們建立深厚的友誼。梁正賢問她「為什麼不拍池上農民的故事」,蕭菊貞因此做了很多採訪,結果發現池上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推手,如果不介紹梁正賢,不闡述他的夢想,故事軸就缺了線頭。

「大家都認為池上的成功很理所當然,有雲門啊、有地景啊,卻忽略背後很多人的努力」,蕭菊貞想找出池上成為池上的原因,讓鏡頭回歸農民、農作以及背後的推動者,這些打動導演的故事線,讓她「春去春又回」流連在池上。從種稻門外漢變得知道如何巡田水、何時撒穗肥,蕭菊貞認識「看天吃飯」的農民,更感佩梁正賢以一人之力,帶動農民們在稻田共舞。

藝術家蔣勳表示,從大學退休後,他在池上重新成為學生,跟著梁正賢、張天助等農民,學習「腳踏實地」的哲理。旗美社區大學校長張正揚表示:「如果台灣社會可以有多一點梁正賢,很多事情就會容易多了。」蕭菊貞期許紀錄片有足夠的渲染力感動觀眾,「我們當不了大梁正賢,但可以當(力量)小的」,一起來改變台灣。

許多人的努力才成就池上這片美麗的風光(圖片提供/「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團隊)

「不願農民揹負苦情」 碾米廠接班人出錢出力永無悔

梁正賢被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戲稱為「梁員外」,當地人則說他是「有求必應」的土地公,推動友善耕種、促成池上米認證、鼓吹秋收藝術季都有他的心血,對農民福祉與家園永續長期出錢出力;他還捐出兩座米倉,成立「池上穀倉藝術館」和「米倉生活館」,廣邀藝術家駐村,打造美學環境。只要對池上有利,他都「來者不拒」,甚至累到心臟病發作,還心心念念自己未竟的志業。

身為池上建興碾米廠的第三代,梁正賢可說是在碾米廠長大的孩子,「放學後書包一丟就在工廠幫忙,放假比不放假更累,單單只是抓著米袋讓工人將白米倒進去,就抓到十指流血」。梁正賢憶道,身為家中長子,他知道自己有接棒的責任,但當時眼見台灣受到 WTO的衝擊,農民的生計面臨很大的挑戰,「我不願農民揹負苦情」,他跟父親開出「接棒」的條件:他要出國進修。

劇照:只要對池上有利的事,梁正賢無不出錢出力支持。(圖片提供/「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團隊)

推動友善農法與產地標章 池上米價讓農民走路有風

梁正賢從日本帶回自然農法的概念,與當地農民高價契作,一步步打造池上有機家園。不過當時沒有人知道友善種植是什麼,要交糧給梁正賢還要通過考試,也讓農民因為「筆比鋤頭還要重」而抱怨。梁正賢連續做了幾年賠錢的生意,快要做垮父親留下來的招牌,幸有家人支持,有機米也慢慢被消費者接受,碾米廠才站穩腳步。

之後,梁正賢推動「池上米®」認證也受到很多阻力,但從小習慣在碾米廠扛米,讓他不懂「放棄」兩個字要怎麼寫,後來透過《商標法》修訂,池上鄉公所終於在 2005 年向智慧財產局註冊「池上米®」,不只讓池上成為全台第一個擁有產地標章的鄉鎮,池上米也成為收購價最高的稻米。

以「池上米」的演進為背景,紀錄片的情節自此展開,8、90 歲的「白頭」農民「話當年」,紛紛笑談自己如何被梁正賢「推坑」;謝美國、蕭煥通等老農連續幾年拿下有機米冠軍頭銜,「獎牌多到沒有牆壁可以掛」;青壯代的農民也現身相挺,實踐梁正賢「種田的人也可以『走路有風』」的心願。

劇照:梁正賢(左)與蕭煥通憂心乾旱對稻米減產的影響(圖片提供/「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團隊)

推動文化藝術不遺餘力 事無大小 來者不拒

農民賺到錢,但梁正賢並未以此滿足,他還想用文化藝術豐美自己的家園。當時「台灣好基金會」正在找尋合作夥伴,但需要社區入股投資,農民因為不懂藝術如何賺錢而遲疑,梁正賢又「撩下去」,他承諾大家「輸了算我的」,才讓事情順利推動。

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甚至可說是池上名片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梁正賢也居功厥偉,為了確保稻田成為表演場地,農民何時播種、何時收成都要溝通;活動現場需要大量志工,得協調當地國中幫忙;連活動當天停車位不足,也靠他出面調度。

雲門前舞者周章佞表示,跟著雲門走遍世界各地表演,但讓她最感動、體會最多的舞台就是池上,「舞台上所有元素都是上天給的,是晴是雨都是挑戰」,她感謝池上農民成就這個舞台。

藝術節也成就許多學子的家鄉認同,甚至有校友已經畢業好幾年,還是每年回鄉服務。梁正賢以文化和教育播種,漸漸開花結果,他對家鄉的種種夢想,也得以交棒給下一代。

再不拍就來不及的紀錄片  歡迎包場

試映會後,記者詢問梁正賢「身為男主角感覺如何?」他先是笑答「我不是男主角啦」,接著談到邀請蕭菊貞拍攝紀錄片的緣由,「我們很清楚,這是時間的記憶,那些人(指農民)已經 8、90 歲了,再不拍就來不及了」。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董事長藍祖蔚也表示,《稻浪上的夢想家》提供不同的視角,讓大家看到來自土地的初衷。「找出『池上』這個地名之所以成為一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以及它背後代表的意義,便是這部紀錄片最具有啟發性的成就」。

《稻浪上的夢想家》未排定商業放映,但觀眾可透過特映或包場一起觀賞,激盪起互相學習的效應。有青農觀影後表示:「原來我不是只有『把稻子種好』這件事可以做,還可以帶入文化藝術,這部片給我很多撞擊與刺激。」

梁正賢也承諾,想包場的機關團體若有經費困境,可與紀錄片團隊聯繫。包場詳情請洽詢「稻浪上的夢想家」臉專。

「稻浪上的夢想家」 海報(圖片提供/「稻浪上的夢想家」製作團隊)

延伸閱讀

「池上米」產地標章推動有成 想假混?很難

讓全世界驚艷的池上,嚴謹產地認證的富足米鄉

【書摘】好米、雲門、金城武,如何《成為池上》?人類學家深度剖析「池上現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