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一把泥土教我們的事

泰國米之神基金會(Khao-Kwan Foundation)執行長Daycha先生曾兩度來台演講,分享二十五年來所累績的經驗與技術,這套農法在泰國已被證實是一套平民化、可行的自然農法。而更動人的是,Daycha先生無私奉獻的精神,在許多人心中播下了種子。

近年來陸續有人親自到泰國取經,去年(2002年),曾在Daycha先生的演講中深受啟發的陳瑞芳小姐,發起了「2012年台灣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水稻種植法示範推廣計畫」,邀請Daycha與其助理共三人來台一個多月,透過全台巡迴與各地農民直接交流互動,並在各示範區進行水稻田種植教學與實作,包含微生物菌的培養及稻米的選種與育種。這個月該團隊將再度回到台灣,一樣展該為期一個月的巡迴演說與實作分享。

本文為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自然水稻種植法示範推廣計畫」之2012台南場紀實。

去年的八月二日,Daycha先生一行人來到了台南後壁鄉,當天因蘇拉颱風台灣本島除台東與屏東均停班停課,但農友們仍風雨無阻的來到芳榮米廠,在大夥身上感受到的熱情與求知欲望,相信即將為台灣的土地帶來一股風起雲湧的力量。Daycha先生跟我們概略介紹了泰國一些慣行和有機農法的現況,也存在許多跟台灣類似的問題,筆者在此分享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重點:

泰國的慣行稻農曾被專家教導要燒稻桿,說燒田的方式有助防治病蟲害,但其實如此做會導致有機質的浪費,也會破壞田中微生物的生態,是很不智的。其實,只要田間有豐富的微生物生態,稻桿便能有效地被分解,並將其養份回饋到土壤中。實作課時,Daycha先生將手往慣行的田土一按,冒出許多小氣泡,他說這是因有機質沒被有效分解而產生的甲烷,還有許多田都有藻類優養化的問題,也反映出肥料被過度使用,這些都是農業造成的環境問題。

 

相信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

許多有機耕種的農友常陷入「技術性」的框架,以為將化肥換成有機肥、將農藥換成草本藥物或生物防治法、將網室搭起來…就算是有機,這樣的耕作系統需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材,使得成本和售價都變得非常昂貴。因此,許多有機農友都叫苦連天,又難種又難賣,難怪那麼多的農友不願投入所謂的有機耕作。

工作坊的第二天我們去了一個道場用膳。抵達時,住持向大家介紹禮佛的重要性,不厭其煩的讓我們一行人一再練習標準的跪拜姿勢;飯後到他們的有機(註一)網室參觀,是無化肥、無農藥、無蟲害的離地栽培,但搭網室、通風系統、水泥鋪面、供水系統…許多硬體成本都是建立在信徒的護持,若作為小農根本難以負擔。而作物無言的被當作溫室的花朵,看不到一點生機的有機農園,念佛機播放的佛號沒能帶給我些許平靜,心中對於如此的「護持」方式感到很疑惑。

藉此機緣,Daycha先生再次強調要相信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有機不只在技術層面而在於其精神,就如同信仰不只在儀式而在於你的心;去向大自然學習,嘗試將大自然的運作模式帶到你的田裡,才能永續經營。

有微生物的田地自然肥沃

在米之神基金會,有多元微生物所工作的田地,不用耕耘機,土壤卻比慣行的土壤更為鬆軟,且通常不需施肥,為什麼呢?因有一個龐大的微生物工廠二十四小時不停地在運作,微生物菌使用的比例約1公頃100公升,而使用後有兩大指標:

一、 滿江紅的狀況:綠色表示微生物相正常 (紅色表示不佳,由紅轉綠表示有效)

二、 出現許多小蚯蚓,另外稻桿的分解程度也是參考指標。在泰國的微生物菌如EM菌發酵液1公升約90元,而自製的微生物液態菌(註二)不到1元,當地森林的菌相遠比實驗室豐富又便宜,效果也更好、更適合你的土地,何樂而不為呢?

選種和育種很重要,市面上的種苗都是被培養成需搭配化肥和農藥才能有產量,許多有機農友面臨產量不足的原因就在這裡;且農試單位所培養的種苗不見得適合你自己的田地,所有的作物都要經過許多的觀察和試驗才能找到最適合的生產模式。

Daycha先生強調不要削足適履。土地是足,種子是履。培養種子去適應你的土地才是根本之道。他說有人投資很多錢買選米機,還是沒解決碎裂的問題,其實應在選種(註三)上下功夫,透過選種去除掉易碎裂的米,就源頭去解決問題。

在泰國,米之神、水之神、土之神和自己的生母都被視為母親,所以每個人都有四個母親。這正體現了泰國人是如何敬仰大自然。Daycha先生說,我們怎麼能忍心用一些粗暴的方式去對待土地呢?可惜這樣寶貴的信仰也慢慢的消逝。農友們因被政府和財團們所控制,媒體不斷鼓吹化肥和農藥的神奇,經年累月的洗腦加上產銷體系、農機具貸款…等等的控制,讓慣行的農友們無法輕易擺脫,即便看到米之神基金會的成功案例也無法讓他們改變。技術不是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觀念和行為模式。

因此,米之神基金會透過農夫學校的實作推廣,讓農民慢慢在自已的田地上一點一滴的去體驗改變、去感受、去找回人與自然的關係,原來耕作可以很便宜、很簡單、很快樂。Daycha先生說把噴藥、施肥、除草的時間省下來,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來打坐,不是很好嗎?

微生物菌的應用並不僅於土壤的活化,泰國曾發生嚴重水災,長時間的積水造成環境衛生問題,米之神基金會發展出一種微生物球,將微生物菌跟黏土混合後捏成土團投入水底,就有很好淨化水質的功效;也可加水稀釋後做禽畜舍的清理,有很好消毒除臭的效果;還可少量加在禽畜的食物中當做益菌,也是一種應用。

Daycha先生的養生法寶之一則是用微生物菌來釀醋,非常便宜且只要三個月就發酵完成,他的助理有胃食道逆流靠這種手工醋便有良好的改善。

有關KKF的詳細背景、實際培菌的方式、比例…等等,請參考下列網址。讓我們跟Daycha先生一樣,努力地執行我們來到地球的使命吧!

參考聯結
KKF在台灣 泰國米之神自然水稻種植推廣計畫

瑞芳與許多朋友們在這分享了許多理論及實務經驗分享
林如貞的台南場紀錄
花蓮樸門部落講座紀錄影片
KKF@TAIWAN 臉書社團

註一:此「有機」乃道場自稱,並未通過合法單位之驗證。台灣雖已有相關法令規範,然實際執行層面依然充斥各種魚目混珠的情況。且離地栽培模式是否有「有機』亦早有爭議,由此可見市場上的多元「有機』遊戲,盼讀者與其寄望他人的把關,不妨親自用心去瞭解食物來自何地?由誰耕種?如何栽培?土地是否健康?生態是否健全?用新鮮地產地銷的食材來滋養身體健康、用消費支持友善土地的小農、用嘴巴來守護自然生態與地球。

註二:微生物菌的乾式培養方式:就近到海拔六百以下的山區,較少人為干擾、原始的森林採集土壤(15公分內、朽木底下或有菌絲的表土),以森林土壤(1):乾燥無菌竹葉(5):米糠(1):水(1) (氯有殺菌效果,自來水最好放置隔夜後再使用) 的比例,在水中加入一匙糖蜜,充份搓揉混合後,用可透氣的米袋包起來後靜置在陰涼處,7天後就完成了乾菌的培養。乾菌的製作是將森林中的微生物菌複製並且保存,之後再製作成液態菌才比較方便施放在田中,進行土壤的活化工程。文中談到泰國EM菌的成本僅供參考,他想表達的是市售跟自製微生物菌的成本差別很大。

註三:選種要使用去殼、有胚芽的糙米來選種,可先以外觀上做篩選,淘汰不透明、有些裂痕等缺陷,保留你希望有的特色,譬如:米型圓潤飽滿,用千分之一的比例去挑選出100顆的米來做單株育苗,每一季再挑出百分之五作為下一次的種子,如此經過至少三代的選種培育後,就能培養出你這塊土地上的最佳品種。當然米的口感和米廠的選米機制也是納入選種的考量。育種方式比較繁複,不在此贅述。

註四:本文摘自:’青芽兒’ #53,2012.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