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好農壯遊(3)小麥面對挑戰,讓我們看見彼此的面孔

編按:本土小麥努力六年終於喚起大家的重視,為了讓全台灣小麥農友可以彼此交流,喜願小麥的施總兼連續第三年舉辦好農壯遊,今年從苑裡出發,一路向上以順時鐘繞行台灣一圈,除了見見老朋友,也向新加入的同學加油打氣。本文為推動本土小麥復育的「2013好農壯遊」系列報導,閱讀其他文章請見文末延伸閱讀。

──────────────────────────────────

今年小麥依舊逃不過大雨摧殘,許多田區都只能煮小麥粥,但是當氣候異常變成正常,這群農友也不得不面對現實,努力找出解決辦法,而後生晚輩的加入,以及農友彼此間的加油打氣,也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當氣候異常成為正常……

三天的旅程下來,壯遊團看到了休耕地上的新希望,卻也無可避免地要面對連年氣候異常帶來的損失,本來以為前年12月的連綿大雨只是老天捉弄人,但連續第二年遭遇到這種情況,卻已經不是偶然可以解釋了,「現在氣候已經異常到要變正常了。」施總兼的語氣中沒有太多無奈,反而帶著一種向前看的堅定,既然無法改變氣候,那就只能想辦法克服它。

今年喜願小麥雨害嚴重,每到一個田區農友就不停提出各種意見,連到了遊覽車上都還欲罷不能,有人認為撒種的時機如果提前到10月,或許可以避開一點雨害;也有人說其實是排水的問題,因為小麥不是怕水是怕「浸」,翻土時要保留一點空隙或是乾脆種在砂質土壤;甚至有農友秉持冒險家精神,打算每個月播一次種,實驗哪一個月份的小麥最強壯。

每個人說到自己的經驗都神采飛揚,大家都想把自己的獨門祕方拿出來分享,雖然不曉得到底有沒有效,但每個人都躍躍欲試,把老天的考驗當成是學習的機會。

不過除了雨害,這群孜孜不倦的學生還得面對第二關的蟲害,以及第三關鳥害,其中鳥害堪稱是大魔王等級,農友說,小麥成熟時,這群「空降部隊」也會聞香而至,密密麻麻站滿田區,整個石頭田埂都看不到,數量之多,「連人都差點被抓走呢!」

但觀察久了也觀察出道理來,施總兼發現,鳥兒會從邊角小麥植株比較鬆的地方開始吃,所以他建議農友採取密植方式,一分地的種量約在15公斤,密度上升,鳥兒就不知道從何吃起。也有苑裡農友嘗試將小麥種在靠山的坡地,果然鳥害就減少了,苑裡雜糧產銷班班長李信武開心地說:「每年這樣訓練下來,我們都升級了,大家都不怕跌倒。」

3.雨、蟲、鳥是小麥三大殺手,圖為遭到二化螟蟲啃食的小麥
雨、蟲、鳥是小麥三大殺手,圖為遭到二化螟蟲啃食的小麥

後生晚輩新希望

這群農友靠著一步一腳印,慢慢摸索出台灣小麥的門路,但是他們更希望在打頭陣後,有更多年輕人能跟上,不管是和喜願合作的聯華實業或施總兼,都憂心忡忡地提到台灣農村人口老化的問題,儘管小麥採取粗放耕種,但還是要有年輕人投入才能永續發展,幸好,這次的好農壯遊,讓人看見了台灣小麥的未來。

這次的壯遊團中出現了幾個年輕的新面孔,其中來自苗栗苑裡的柯碧珍和柯雄能姊弟在去年才加入喜願行列,一路上抓到機會就向阿伯請教。兩人年紀都在三十幾歲,年輕時離鄉背井到異地打拚,漂泊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家鄉的美好,決定繼承家中土地種小麥,當時還鬧起家庭革命,幸虧前輩陳文龍和他們的媽媽是國小同學,每天來家裡當說客,才終於讓媽媽點頭答應。

熱情的陳文龍阿伯當起他們的老師,一天要來家裡兩次,讓後生晚輩皮也繃很緊,柯雄能不好意思地說,有時候一大早他還沒醒,聽到阿伯來了,急急忙忙從床上跳起來假裝已經醒很久了。

不過因為撒種後連下一個月的雨,柯家種的一甲小麥幾乎全軍覆沒,可愛的陳文龍阿伯怕他們打擊太大,主動要把一塊已經打好田、播完種的小麥田送給他們,甚至拜託施總兼打電話安慰他們,讓柯家姊弟感動又好笑。

阿伯的鼓勵讓他們感到濃濃的人情味,柯家姊弟決定明年再拚下去,這趟壯遊對他們而言也是一趟充實的學習之旅,柯雄能握著拳頭搞笑地說:「我不尬意輸的感覺。」雖然損失慘重,但他說自己玩得很開心,而且有一整個遊覽車的農友作後盾,有信心明年一定會更上層樓。

3.柯雄能(右)是農業新兵,抓緊時間就向前輩討教
柯雄能(右)是農業新兵,抓緊時間就向前輩討教

一場沒有止境的小麥大冒險

後輩的加入照亮了台灣復育小麥的未來,不過其實嚴格來說,這群壯遊的成員每個都算是新生,許多人雖然務農務了一輩子,但種小麥卻還是第一次,資歷最深的頂多四、五年,也就是因為小麥在台灣農業發展史上將近三十年的空白,這趟壯遊才顯得意義非凡。

「好農壯遊就是台灣另類的農業考察。」施總兼說,好農壯遊的目的不是為了比較誰的小麥長得比較好,而是考察各地小麥的生長情況,讓農友彼此交流,一同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在這趟旅途中,每個人都是學生,每個人也都是老師,例如有農友反應目前一分地15公斤的種量似乎太多,植株會吸收不到養分,大家就開始以自己種的小麥為例,討論到底要撒多少種才最適合。

這樣的場景不斷上演著,而且除了農友間的橫向連結,下游加工者的角色也沒有被忽略,這次農友不僅參觀了聯華的工廠,聯華也派出三、四位員工全程參與,農友看著自己辛苦種出來的小麥被磨成一袋一袋麵粉,都露出開心的笑容,直說很有成就感,一路上也不時聽到聯華人員和農民互相打氣,或是開玩笑對農民說,種不出來不是我們種源的問題喔。

以一句話來形容這次壯遊就是「互相漏氣求進步」,農友們雖然會因為自己的小麥沒長好覺得「拍謝見人」,但面對大家的指教卻又認真得像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小學生,壯遊不僅讓他們有機會走出田間,看見台灣的遼闊,也讓他們看見彼此的面孔,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講得學術一點,好農壯遊就是一趟台灣小麥資料庫的建構之旅,這群五、六十歲的農友藉由田間實作,不僅補足長期被政府遺忘的小麥技術,也為台灣找出因應氣候變遷的糧食自給之道,如果說種小麥是一場沒有止境的冒險,這群農業哥倫布,正一步一步航向前線,為本土小麥闢出新大陸。

3.壯遊不僅讓農友有機會看見彼此,也建構了台灣小麥的資料庫
壯遊不僅讓農友有機會看見彼此,也建構了台灣小麥的資料庫
3.再過兩個月小麥就要收成,不管結果如何,這群農友都已經寫下新的里程碑JPG
再過兩個月小麥就要收成,不管結果如何,這群農友都已經寫下新的里程碑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