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疑雲待解:亞大中研1號紫米申請品種權

台灣社會雖然進口基改作物,但是田間種植基改種苗卻未有申請成功的案例。去(2011)年12月5日由亞洲大學及中研院合作研發的「亞大中研1號紫米」品種權申請書送進農糧署審議,其中因牽涉T-DNA轉殖技術的使用,被視為基因改造種子,要求按照相關規範、流程進行申請。研發團隊雖極力否認此品種為基改品種,但有義務加以說明;農委會也應對此加以釐清,做好萬全的準備。

基因改造一直備受爭論,支持者認為基改作物能解決糧食危機、增加營養素及耐候,創造人類福祉;反對者認為基改違反自然的基因鏈結所造成的健康風險、生態危機將導致嚴重的失控。而政府對基改作物種植採取審慎把關態度,目前尚未有合法申請通過生物安全評估的基改作物種植計畫,但基改種苗的研發未曾稍歇;而每年國外進口、吃進人畜口中的基改作物,更不知凡幾。

據報導,亞大中研1號紫米是利用突變水稻植株培育而成,去(2010)年4月便已生產,亞洲大學多位師生皆已品嘗。亞大生物科技學系主任范宗宸當時對蘋果日報記者表示,該稻米含有豐富的花青素,有助提高抗氧化功效;栽種成本雖貴10%,但抗風害、不易倒臥,每公頃產量8000公斤,比一般稻米多3成。

亞洲大學設有「T-DNA水稻研究中心」,將稻米經T-DNA轉殖後得到突變品種。范宗宸接受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記者訪問時,否認此品種是基改種子,他說,這是組織培養出來的自然突變種。去年4月生產的紫米,是借用中興大學的隔離田種出來的。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余淑美表示,基因改造分為天然及人為兩種,一般討論的都是人為方式介入的基因改造。1號紫米雖然使用T-DNA進行基因轉殖技術,但並未測到外來基因,因此應視為自然的基因突變。

但是事後監測不出外來基因,到底是真的完全沒有,或是測不到?台大農藝系副教授胡凱康表示,一般作物若以基改方式例如T-DNA轉殖技術進行改良,就該進入隔離田的流程,相關的處理和觀測都須在基改種苗申請規範下進行,而其所造成的結果,都是視為基因改造的;非逕自依據結果來認定。

目前亞大中研1號紫米已進入品種權審查階段。作物生產組種苗管理科長黃淑汝表示,審查委員認定未排除基改風險,應比照基因轉殖植物田間實驗規範申請,也就是說,必需申請許可進行田間實驗,並經審查通過,之後還須獲得主管機關之核准文件才可獲得品種權,但在台灣政策未改變之前,基改種子即使獲得品種權,仍不得推廣和銷售。

黃淑汝說,台灣並未禁止基改品種權申請,目前基改生產管理條例草案也未通過。

台大種苗研究室也表示,我國目前管理基改作物的單位尚未對紫米品種進行生物安全評估,也未有已核准可種植的基改紫米,亞大中研1號紫米在基改風險未明下種了兩年,基因污染風險應釐清。(本文同步刊載於台灣環境資訊電子報)

延伸閱讀

農業的傳承與未來:在地保種 拒絕基改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