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青年歸農之中國經驗─四川女農高清蓉參訪宜蘭社大友善農場側記

協助父母發展生態農業,志願返鄉務農

青年歸農近年不僅在台灣儼然蔚為風潮,在大陸亦有類似趨勢,來自四川的女農高清蓉女士(以下稱蓉蓉)就是一位代表人物。她此次透過主婦聯盟前理事主席陳秀枝女士之安排並請新竹梧桐基金會邀請,第一次來台進行短期的參訪交流。停留期間陸續到過幾個NGO及農友處進行演講或交流。3月27日也安排來宜蘭與大家見面,共食聚餐並分享經驗。

蓉蓉的家鄉為中國的四川郫縣安德鎮安龍村之「全家河壩」,附近有一條都江堰下游的走馬河。由於老家位處成都(府南河)的上游,成都這個大城如同其他中國大城或沿海地區都遭受重大污染,據估計其中約有一半是來自於農業污染。成都的民間組織「城市河流研究會」(以下簡稱「河流會」)於2005年就啟動了流經成都市之府南河上游地區(走馬河)的生態農業發展計畫,期從源頭改善整個水域狀況。

在河流會的協助下,蓉蓉等五戶農家就開始了有機耕作。當時她還在城市工作,放假時不忍眼見年邁父母不施農藥用雙手雜草搏鬥的艱辛,曾經衝動地買來除草劑噴灑,母親卻哭了不讓她噴藥,以維持對河流會的承諾。但如此辛苦的耕作,種出的菜又賣不出去,雙親又不願離開農村,蓉蓉想這樣繼續下去早晚會被遷村,所以她毅然辭去工作回鄉務農,從此開啟她對有機耕作與農村問題的省思。

生態農業是全方位友善生活的指標

她聯合附近的幾戶小農做起生態農業,帶領村民一起自然農耕、一起堆肥、不再使用農藥化肥,逐漸讓土地變肥沃,生態變豐富多樣。由初始的30多畝(中國的「1畝」約等同於台灣的「200坪」,30畝約2甲地 ),逐漸打出知名度後,生產的蔬菜開始得到消費者青睞,每週定期將蔬菜宅配到各社區取菜點,現已有許多人訂購不到他們的青菜,面對成都1500萬的人口,她很樂觀看待未來生態農業的市場。

蓉蓉還訂下一些規矩,如要吃他們的菜不能不參訪過他們的菜園,意即一定要跟消費者(支持者)有理念上的契合,交過心才能了解生態農業的價值不僅是在健康,而更重視背後那看不見對土地及萬物友善的一份同理心。她以自己田裡的甘藍為例,認為管理蟲害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管。要管,就永遠得管,沒有停止的一天。她說「只要耐心一段時間,生態就會達到平衡,人與蟲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平等的,人類不需要、也不應該控制蟲。」

她說一開始蟲把高麗菜吃得只剩葉脈了,但這時不必急著噴藥,也別急著拔掉高麗菜,因為蟲子的生命週期比甘藍短,蟲一死,裡面的高麗菜心就能安全長出;再過陣子,蟲子多到一定程度時,自然就會吸引天敵,蟲子的數量就能被控制住。但因兩地氣候有異,生物的生命週期不同,我懷疑台灣能否全然不去管蟲的問題,如在一月初種的高麗菜在節氣上就為時稍晚以致蟲害甚重,不得不忍痛放棄,我想適季適種還是友善生態農業的基本條件,要成功收穫在順天應人而已。

01清蓉來訪青松家與阿寶碧芬合照(賴青松 提供)
清蓉(圖右一)來訪,與台灣的友善農友─賴青松、女農阿寶、碧芬合照。(圖/賴青松 提供)

友善消費創造生產消費

除了耕種外,蓉蓉也分享了他們的銷售經驗。消費者向他們訂購青菜的費用,一年收2000元人民幣(近台幣一萬元),不論何種蔬菜都是8元一市斤(500克),每週送菜2次,每次約5種菜,且無法挑選菜的種類。

此價格對一般收入僅兩千人民幣的大陸薪水階級而言是算小負擔,但如何去看待食物背後的真正價值而非僅表面價格,是需要理解與接受的。論過去台灣或現在大陸的經濟發展策略大抵是犧牲農業以補助工業的施政觀點。此政策所肇致的後果仍遺毒至今,因在農業時代,全家衣食所需多寄望於自家的田園收入,然終日辛勞所得不過溫飽,時至今日我們的收入可謂相對增加好多倍,可是用於食物上的花費可有收入的五分之一?

為什麼一把青菜或一斤米是十幾二十元,而不是有機或生態友善蔬菜(米)的四十或六十元?因為我們認為前者的定價才是我們可以接受的價格。可是假設一把蔬菜或一斤米若能賺十元,農民要賣三千把蔬菜或三千斤米才有一般上班族一個月的收入。蔬菜收成可能快一些,而種稻成米那可是要花到四個月的農忙時間,扣掉基本開銷後,一般一甲地淨利僅能賺個三萬元。

農業收入低,有何人願依附農業?又如何談農藝的傳承?那最後只好噴農藥施化肥以減輕投入成本。所以要讓農業有起色,農村有生機,農民有意願來耕作,就得先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舊思維及對耕種糧食的農夫有著更多的尊重才行。因為在安全飲食上面省了銀子,極可能倒貼在看醫生開刀治病上,得失之間如何衡量,聰明人自有抉擇。

借鏡台灣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經驗,但盼勿忘初衷

蓉蓉很客氣地說她希望可以學習台灣主婦聯盟,因「共同購買」理念而形成的合作社組織,如此可以擴大影響力而容納更多的支持者。不過她也提出自己的觀察,因為主婦聯盟的生產者為因應合作社社員數增加後,導致總消費量增加的需求,而不得不擴大生產規模。

如此種出的菜雖符合有機農產品的檢測要求,但可能就失去原來友善土地的初衷,也漸衍生出原由小農供應友善農產品的理念不得不轉型為企業農的大物流供應商,擔心這種走向企業資本化的友善農業無法回頭,包括創會理事長陳來紅或前期的副總經理賴青松都意識到了,希望我們的合作社社員們能齊思如何拉回原來的初衷。

02清蓉來訪青松家與宜蘭小田田交流(賴青松 提供)
清蓉(圖右一)來訪青松家與宜蘭小田田交流(圖/賴青松 提供)

我們留什麼樣的土地給下一代?

蓉蓉分享了他們不願農地被徵收的插曲,大意簡述如下:

「有一次,有兩位政府的官員到村莊告訴他們:妳們種菜,沒有什麼經濟價值,浪費土地,政府要把你們遷村,看你們有什麼條件?她回答:政府要我們怎麼做,我們人民只能怎麼做,我們沒有什麼辦法,我們也不要什麼條件,但是你們若要問我們的意願,我們是不願意搬遷。官員說:我們會安排你們去城裡,讓你們有樓住,旁邊有醫院又有超市,我們會給你們福利保險,讓你們過方便的好生活。

蓉蓉:我們這樣過活已經很好了,我們簡單過活自給自足,我們每天到田裡勞動、流汗,不用農藥化肥,我們很健康,並不需要醫院。你們讓我們離開鄉下、離開土地,無法生產、無法勞動,去城裡上超市去買來路不明的東西,吃許多含添加物不健康的食品,讓身體變壞再去上醫院。如果我們能選擇我們不願遷村。官員問她:妳什麼學歷,怎麼會講這種話。她說:我初中畢業,是我的父母、土地教我的。 」

那位官員在聽了她義正嚴詞的一席話後,在臨走前有感而發的留下一句:「如果全中國農人都像妳就好了」。事後,村莊突然來了許多人,把村裡的房子都漆白色,她問那是什麼意思,是「政府決定讓他們留下,不再開發他們的村莊」。

台灣近年的農地徵收事件,在農民力主生存權後也大抵有不錯的回應,可惜主事者卻一再對經濟大開發有過當的期待,或是官商勾結的盤根錯節所致。

除了友善栽培,也透過生態廁所打造友善環境

透過實施生態農業不僅提供健康食物,也帶來友善生活的附加價值。蓉蓉提及他們聯合當地100多戶進行資源的循環型利用,如把廚餘放入沼氣池,利用發酵的氣體來炊煮,沼氣池的液體則用來堆肥,所以沼氣池不生孳蚊,也無臭味。她們家的廁所採尿糞分離,不用水沖屬於「旱廁」,用含碳的米糠覆蓋含氮的排泄物,發酵後成為最好的田間肥料,不但節水,也沒臭味,和都市廁所一樣清爽乾淨。

這種糞尿分離生態廁所最應推廣在宜蘭或美濃等農舍大力興建地區,因現行法律已無法遏止此一趨勢,或許導之以正往好的方向發展才是減害之道。對於生態廁所的建造,建議相關地區首長及主管機關可向國內有豐富救災經驗的謝英俊建築師等請益,或是交由蚯蚓大軍解決後續問題,意者可參照紐西蘭、法國、加拿大等地的蚯蚓環保廁所相關資訊。

兩岸女農四川蓉蓉與梨山阿寶似乎有著許多共同點,蓉蓉確實也甚早就閱讀過阿寶的女農討山誌。最後從農場離開時,這兩位奇女子就這樣一前一後跨上了一部舊型YAMAHA機車從我眼前而去,今晚不知她們是否會秉燭夜談,且祝福兩位女農能有更多的生命交流而激盪出發展兩岸友善農業的新智慧。

image001
生態循環,不產生土地無法利用的廢棄物。(圖:高清蓉 提供,出處http://pnn.pts.org.tw/main/wp-trackback.php?p=55431

參考資料:

糞尿分離生態廁所建造教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I5NDA1ODA=.html?f=3009853

陶曉怡 2013/03/30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中國生態村–四川省安龍村:

http://pnn.pts.org.tw/main/wp-trackback.php?p=55431

蚯蚓環保廁所簡介: 2012/10/21 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oct/21/today-int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