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即使過了春分也不發芽的洋蔥

為了補充嗜喝咖啡而流失的膠質,總是避開洋蔥不吃的我,開始接受它、試著喜歡它。到菜市場打算挑幾顆順眼的洋蔥,心想既然不那麼愛吃,至少吃個台灣產的洋蔥,支持國產品吧!

攤位上的洋蔥看來外皮完整、長得大小也都差不多。

我問老闆「是否有台灣的洋蔥?」,

老闆回答,「沒有,這是紐西蘭的,還有美國的。」

「為什麼沒有台灣的洋蔥呢?」

「台灣的洋蔥會發芽,然後就會開始爛掉、會臭。」

啊,看來台灣的洋蔥不耐存放,容易發芽吧!保鮮期短,也難怪菜販不愛賣這種短期內就得報廢、會虧本的菜。

那為什麼美國的和紐西蘭的洋蔥不會有這問題呢?菜攤老闆沒能回答這個問題,網路蒐尋似乎也不容易找到答案。難道在網路發明之後沒有人關心過這個問題嗎?拜近來勤於翻找1980年代雜誌報導之賜,答案浮現,以一種令當代人驚恐的姿態!

洋蔥不發芽,是因為照了輻射處理

這些洋蔥之所以不會發芽是由於經過了輻射照射處理。這樣的物理處理技術在1960年代發展出來,針對不同的食物依目的施以不同劑量的輻射照射,可以抑制發芽、滅菌、除蟲,如此一來,食物便可以長期儲存而不腐敗或老化。實際上,這項技術的發明因為可以取代施用藥物來滅菌除蟲,而被視為是創造食物安全的有效方法。

1980年,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糧農組織(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三個單位共同發表:照射食品並沒有毒害的結果,並正式宣布,任何食品只要照射劑量低於10K格雷(Gy),是沒有毒性的,可安心食用。多年下來,食物的輻射照射處理已合法化且在許多國家皆通行。(想知道輻射照射食物有多安全,請點這裡。)

的確,經過了數十年的實驗證明,以特定輻射及這些劑量來照射食物並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反而好處相當多。但是,對於身處具有潛在核能威脅生活的我們,以及核電廠事故就發生在離我們不遠處的國家,聽到輻射照射,誰能不驚恐。在這個風險社會裡,科學實驗的證明總還是令人感到不可信任。

一座輻射照射廠的造價在1988年是100萬美元,即使在今天也是相當鉅額的費用,這樣的輻射廠每年至少要處理3000至5000萬磅的食物,才能使費用維持在每磅1至2分錢的範圍(資料來自《農業周刊》vol.14(9),頁28-30)。看來,必須要有強大的資本以及如此大量的食物生產才可能負擔地起興建一座輻射廠,也難怪台灣洋蔥會發芽了。

國外大規模經營農食生產的農企業為了讓食物長途運輸後還能具有商品價值,早已大量地使用輻射照射處理,並且督促其政府有效率地讓此種方式合法化。可合法使用輻射照射處理的品項也越漸增多,從洋蔥、馬鈴薯、大蒜到豬肉、牛肉等。台灣則在1983年將其合法化,除了常見的根莖類食物之外,草莓、木瓜、芒果、稻米,也都可以合法地使用輻射照射來殺蟲與菌,以延長保鮮不老化的期間。目前台灣有使用輻射照射的農產品只有大蒜與馬鈴薯。

不過,即使科學家做了多實驗證明它安全、人類也吃了輻射照射食物將近一甲子的時間都沒出事,我對那顆不發芽的洋蔥還是不怎麼感興趣,總介意它的生命被這樣地消滅掉。另一方面,也很介意自己是不是太過杞人憂天,甚至也擔心把這篇文章刊載出去會不會讓大家對食物安全更加焦慮,畢竟目前的飲食生活已經夠讓人不安到快得了疑心病。

但最終還是覺得,在當前消費者離生產者越來越遠的時代裡,也許只有透過了解眼前食物的「來歷」,才能對自己的選擇放心吧!2001年台灣已在食品衛生管理法中規定經輻射照射的食物需強制標示,讓消費者在選擇時可以自己做決定。

自由貿易不斷打著讓消費者可以買便宜食物的旗號,誘使我們去認可、贊同它,然後相信即使放棄自己生產農產品也不會有所損失。但對於開始關心食物的人而言呢,縱使這個世界上的科學家與國家都宣稱與保證了這些進口食物的安全,也許還是想要選擇吃沒有長距離運輸、長時間保存問題的本地農產品吧!因為,實際上進口食物到底是哪些、在哪裡、經過了什麼物理或化學處理等等的這些問題,消費大眾普遍是不夠清楚的,更別提去爭取主動告知等強制標示的消費者知的權益了。

 

唉,流淚了……

切洋蔥總是令人流淚……

我想,雖然如雪梅姐所言,所有的植物過了春分就開始發芽,我還是情願勤勞點一個個地除去地瓜冒出的新芽,也不願吃被輻射照射過不會發芽的食物啊。

備註:

1. 經過使用各種關鍵字在網路上蒐集的參考資料:

● http://www.china-biotech.com.tw/qa02.asp

● 游離輻射防護問答集

● 食品法規中的食品輻射照射處理標準

● 《自由時報2001-12-16》輻射照射食品 明年起強制標示

2. 《農業周刊》於1975年開始發行,至1990年時轉型為《鄉間小路》,並改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