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海洋日,來自全台各地的漁民、民間團體,今天下午集結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將凱道化為海洋,揮舞上百面烏魚、鬼頭刀、鮪魚旗幟,還扛出白海豚氣球,呼籲政府重視漁業資源枯竭、海洋環境惡化的困境,儘快成立海洋部,整合散落在漁業署、環保署、經濟部等20幾個行政部門的海洋事務,確保「年年有魚、生生不息」。
工業汙染,藻礁死、魚蝦亡
今年世界海洋日前,適逢菲律賓槍殺事件,但各地漁民和民間團體認為,漁業法規沒有完全落實、近海工業區污染海洋環境,才是扼殺漁民生計的最大威脅。
桃園藻礁,本月初差點又遭重油汙染,桃園在地聯盟今天在凱道演出<藻礁垂危>行動劇:由小朋友飾演的派大星、章魚哥和各式魚蝦,他們本來在藻礁媽媽的呵護下快樂生活;油污來襲,各自逃命,道出桃園藻礁近年來,一再遭汙染的困境。
桃園在地聯盟總幹事潘忠政無奈地說:「這齣行動劇演好幾年了。」他表示,藻礁孔隙多,是許多魚類的育嬰房,桃園本來有長達27公里長的藻礁,數年來遭工業廢水汙染,藻礁面積銳減到僅剩4公里,沿海甚至還出現綠牡蠣;桃園兩大漁港竹圍、永安漁港,二十幾年前,還有800噸的漁穫量,現在幾乎抓不到漁穫,「如果水乾淨,藻礁至少還會恢復,但現在的情況很危急。」

漁業枯竭,漁民:「不曉得下一代要怎麼靠海討生活。」
除了沿海汙染,部分漁民「大小通吃、竭澤而漁」的作業方式,也是漁業資源枯竭的一大原因。台灣釣權會秘書長游清江感慨地說,20幾年來,捕到的魚,越來越小,有些漁民為了增加收益,使用流刺網、底拖網,大魚小魚一網打盡。
漁民批評,政府沒有嚴格執行3海浬底拖網禁止捕撈,許多小魚還來不及長大就死掉,最後大家都抓不到魚,「不曉得下一代要怎麼靠海討生活。」
資源管理部會不同調,民間籲成立海洋部
此次海洋日活動,關係一向緊張的漁民和環保團體難得攜手合作。活動主辦人之一、海龍王愛地球協會執行長林愛龍認為,大部份的漁民都很守法,也明白抓魚和保育不是互相對立,但中央沒有統一的部會處理海洋事務,間接造成經濟和環境的對立。
林愛龍指出,先前小琉球為了保育,禁止底拖網、流刺網,引起台南、高雄漁民反彈,政府卻袖手旁觀;就連工業廢水汙染藻礁,經濟部只主管工業開發,環保署負責處理汙染,每次都得依靠民間抗議,政府才會召開跨部會協調,因此有必要成立專責的海洋部,管理漁業、海洋資源。
立委田秋堇表示,部會改組之後,科技部只剩下管理科學園區的權責,可跟海洋委員會交換,讓科技部回歸現在的國科會,海洋委員會升級變成海洋部。
護魚團體高喊「年年有魚、生生不息」,傍晚將陳情書和魚類旗幟遞交總統府代表,呼籲政府立即在明年成立海洋部,否則將號召更多人上街頭。
更多活動照片集錦,請點選munch臉書閱讀
延伸閱讀:從餐桌拯救海洋:環團推動台灣「海鮮指南」,想清楚再吃!
延伸閱讀:愛海洋也愛海鮮的你,一定要看的海鮮指南
白海豚又稱台灣媽祖魚,在台灣不到百隻,護魚團體要求成立海洋部,保護海洋生態。許多漁民帶著全家大小上街頭,希望政府能加強查緝非法底拖網,不要讓小魚被一網打盡,留給下一代海洋資源
許多漁民不畏烈日,抗議政府沒有落實漁業法規,越來越補不到魚
守護海洋第一步,台灣需要「海洋部」!
聯署網址: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30172206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