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禁宰活禽政上路不到一個月,端午節就已出現電宰廠殺不出足夠的雞隻供應量、攤商無雞可賣窘境,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卻表示:「這只是重大節日的特例,電宰廠產能絕對足夠。」但業者卻不接受這個說法,各地養雞協會和台灣農村陣線、相關運輸業者,今天下午將召集萬人到農委會抗議。
許多雞農雞販無奈表示,他們並非不配合政策,但電宰廠分佈不均,集中於大型電宰廠恐有壟斷、滅小農的疑慮;也有團體認為禁宰政策已經推十年,產業界早該做好因應,不能一味責怪政府;不過對民眾而言,買到新鮮、健康的土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各種說法百家爭鳴,民眾卻看得霧煞煞,上下游從防疫、保鮮、小農生存權、土雞文化、動物福利,檢視各種主張,希望能促進各方對話,找出最適合台灣的屠宰政策。
一、如何安全防疫?
防疫是市場禁宰活禽的最重要基礎。許多專家已經證實,中國禽流感禽傳人的界面來自傳統活禽市場。防疫單位認為,傳統市場採用人工屠宰,雞隻羽毛、糞便容易傳播病毒,連帶影響其他攤販,「一旦禽流感爆發,民眾連市場都不敢踏進去。」電宰廠有專業的獸醫師把關,屠宰前後會檢查雞隻,電宰可有效降低活禽與人的接觸。
但土雞學者和相關業者、台灣農村陣線卻認為,目前全台電宰廠僅有83間,大台北甚至只有一家屠宰場,端午節前一天就湧進12萬隻雞,造成大塞車。有些電宰廠一天要處理上萬隻雞,若少數雞隻生病,集中屠宰反而容易交叉感染;而且電宰廠處理量大,獸醫師把關不嚴格,竟將電宰雞隻的貼紙,直接發給送宰業者,防疫效果令人質疑。
台灣農村陣線和土雞業者認為,政府應該在各地開放更多中小型電宰廠,若有需要甚至可仿效美國,在市場設隔離間殺活雞。此外,香港在1997年為了禽流感疫情,每週休市一次消毒,徹底清空市場活禽,至今仍維持市場宰殺;今年疫情緊張時,暫時關閉活禽市場,沒有任何病例傳出。
但推動電宰十年的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認為,若在市場設屠宰區,雞隻移動過程仍然會有一定的傳播風險,且獸醫檢驗可以改善,不能因此當作反對電宰的藉口。台灣農村陣線則強調,並非反對電宰,而是希望有更多選擇。
禁宰活禽能否有效防疫仍待釐清,其中包括兩個層次:一是屠宰方式、另一是屠宰廠管理。對於現宰或電宰,各方目前仍無共識;有業者認為若開放小型電宰廠,可以緩解集中於少數電宰廠的集中感染風險,雙方在這點較有交集;但無論是民間團體、防疫機關、公衛學者,一致認為養雞場的源頭管理最重要。
二、如何保鮮好吃?
台灣民眾嗜吃現宰溫體肉,但衛生署強調,傳統市場環境悶熱,雞肉放置於常溫中易滋長細菌;電宰肉若經適當的低溫控管,可以鎖住營養成分,且可軟化肉質,讓口感更好。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認為,傳統市場環境不衛生,現宰不一定比較新鮮,民眾要改變吃溫體肉的習慣。不過有土雞專家認為,雞的腸道有沙門氏菌,電宰廠將宰好的雞,全部放在冷水池,容易造成雞隻交叉感染;傳統市場現宰、清洗乾淨、馬上包起來給客人,過程短暫,民眾也可親眼知道雞是否健康,反而比電宰衛生;冷凍雞隻則不曉得已宰殺存放了幾天,更甚者還會泡雙氧水防腐,不一定比較健康。
此外,就算不開放市場現宰,台灣農村陣線和產業界也希望增設更多的屠宰場。因為許多攤商,都希望搶在天亮前3小時的「黃金時段」屠宰,造成電宰廠大塞車;而且電宰廠分佈不均,大部份的攤商也沒有冷藏運輸設備,甚至有業者拿到雞隻的時候,雞頭都已發黑。
溫體雞和電宰雞的爭議,除了屠宰過程是否受到污染,更重要的是後續的運輸、保存。目前電宰雞新鮮、健康的主張,建立在良好的保存和運輸系統,而這也是政策實施至今,產業界最詬病的問題,若無法解決保存和運輸問題,政府無法說服業者、消費者也沒辦法相信電宰品質。
三、如何讓攤商、小農生存?
產業界和台灣農村陣線表示,目前電宰只集中於少數電宰廠,許多自產自銷的個體戶雞農,一天只宰殺2、30隻雞,卻要花2個多小時來回電宰廠,雞隻早已腐敗;也有雞販表示,電宰費用已從每隻20元提高到25元,甚至有電宰廠不願屠宰,暗示攤販直接買電宰廠宰好的雞。長此以往,土雞可能走向白肉雞垂直整合的後塵,未來小型雞農和攤商將會消失。
產業界和台灣農村陣線提出解決辦法:一是開放除了電宰廠之外的選項,例如讓雞販在衛生人員的檢視下屠宰;二是在各鄉鎮普設中小型電宰廠,若政府不願設立公有,至少讓民間申請興建更方便,目前民間光是申請地目變更就困難重重。
農委會則一再重申,目前全國有83家屠宰場,產能無虞,會盡量媒合攤商和電宰廠,若地方政府有意成立公有屠宰場也會配合;但是市場競爭開放,小型雞農和攤商,必須想辦法轉型。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則認為,政府不可能慷納稅人之慨,到每個鄉鎮設公有屠宰場,政策推行十年,產業界早該有自己的因應之道;但民間若真有需要設置小型屠宰場,政府該盡力協助,但不能在環保這一關放水。
電宰廠不患寡而患不均,雖然農委會一再重申會積極媒合,但媒合效果不佳,許多偏遠地區小農或是個體戶雞農得要看電宰廠臉色,產業界主張開放更多電宰廠,但政府卻以產能過剩反駁,雙方沒有共識。
四、如何維護台灣特色土雞文化?
台灣特色土雞包括閹雞、珍珠雞、鬥等等,每隻體型從2斤到12斤都有,其中屏東竹田、新竹、苗栗等客家鄉鎮,都以閹雞聞名。但台灣的屠宰場,多仿照白肉雞、3台斤的規格設計。苗栗縣特色雞林謙利表示,體型不一的特色雞,進電宰廠後,常常破皮斷翅,流失許多消費者,電宰廠不但不賠償,甚至向他推銷電宰廠自宰的雞。長此下來,沒有人敢再賣特色雞,台灣的土雞文化恐將消失。也有不少攤販表示,特色雞種難以掌握消費量,未來會以銷量穩定的仿土雞為主,以後買特色雞,得要先預約。
農委會則表示,全台各地屠宰場,絕對可以滿足不同雞種的要求。不過台灣農村陣線指出,日本實施電宰後,為了保全特色雞文化,全國設三千多家屠宰場,只屠宰2%的雞量,顯示小型屠宰可行;以人口換算,台灣至少要有500多家屠宰場,目前數量遠遠不夠。
特色雞文化通常又和小農息息相關,目前產業界認為,小型屠宰場的數量和分佈,遠遠不夠應付特色雞需求,政府仍然表示積極媒合,而沒有呼應地區分配不均的問題。
五、如何維護動物福利?
如何結束動物的最後一哩路,目前仍有很多爭辯。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表示,市場活宰雞隻,直接割喉,讓雞掙扎至死,甚至還未死亡,就丟入燙毛機;電宰廠將雞電暈後、再割喉放血,相對人道。農委會也認為,讓小朋友在傳統市場看到雞隻掙扎被宰殺,太過殘忍,甚至讓雞看著自己的同伴死亡,也不是良好的生命教育。
但雞農表示,土雞體型差異大,電宰場無法一次電暈、仍是直接割喉,對雞隻是更大的折磨。雞販和雞農認為,小型電暈設備要價不到兩萬,人道宰殺不是問題,無法構成反對市場活宰的理由。而且,飼養過程是否人道,更重要;把屠宰過程隱藏起來,不代表屠宰事實不存在;集中電宰,阻隔了人與生命的連結,直接將食物和金錢劃上等號;消費者若能親眼看見動物生命消逝,反而會更珍惜食物,是更好的生命教育。
結語:找到共同立足點,後續的配套措施討論更重要
從上述五個面向來看,電宰和市場現宰並未有絕對好壞,產業界也並非一味否定電宰,而是希望增設更多中小型電宰廠,不被大型業者壟斷。但以政府財力,確實很難在每個鄉鎮都設立公有屠宰場,業者也必須有一定付出。
政府只談屠宰,產業界關切屠體到運輸過程的困境、壟斷疑慮;回到民生問題,消費者則希望在現行政策下,能買到健康、新鮮的雞肉。
各界並非找不到交集。若產業界已經能退一步接受電宰,政府該思考的是:如何縮短活雞到餐桌上的距離,實際走入民間了解問題,而不是一再以防疫、產能為回應的制式說辭,甚至要小型雞農、雞販「自己跟電宰廠租一條電宰線」。
農產消費本就不穩定,土雞季節性更是明顯,如今政策卻鐵板一塊,不但打亂供需,更忽略許多底層人民的生計。
農委會這次態度強硬,宣稱政策已經推行十年,不再轉彎。但是一項政策的好壞,並不因時間而改變,從民間不斷升起的怒火,禁宰活禽顯然還有許多討論空間。
請給台灣土雞產業一條生路 (陳吉仲、李淵百)
2013年06月13日 蘋果專欄文章
日前農委會訂定了市場禁宰活禽政策,只是一道命令而無適當配套措施,造成上萬生產土雞之農民及後端行銷販賣業者面臨無以為生之困境,而不得不走上街頭。
因不當政策被毀滅
環顧台灣土雞產業的發展,在1990年代開放了許多國外農產品的進口,尤其2002年入WTO後,大幅度開放國外的肉豬及肉雞的進口,導致目前的農業逆差高達3000億元。然而在這樣的貿易自由化下,土雞產業生存下來了,因為土雞的生產以及在傳統市場的屠宰,讓國內的消費者寧願付出較高的價格來購買土雞肉,也不願意去購買國外的雞肉。然而這樣具有台灣農產特色的土雞產業將因不當的政策而被毀滅。
市場禁宰活禽政策一實施,首先,我們要問農委會透過電動屠宰的雞肉品質是否比市場活禽屠宰安全?以現行屠體冷卻方式,大家都採用泡在冰水中,屠體不但容易交叉污染細菌,高含水量的屠體在冷藏環境下是很容易腐敗的。
若用冷凍,一定損壞雞肉品質,冷藏下可能就會添加防腐劑。歐洲的屠宰是用冷空氣來冷卻屠體,屠體表面沒有泡污水,乾燥也不容易腐敗,所以在冷藏環境可以銷售10天以上,但是屠體表面皺皺的,要消費者相信它的品質確實不容易。因此國內的電動屠宰過程之流程是否有達到先進國家的標準?
其次就消費者角度而言,他們不會相信傳統市場的活禽屠宰比電動屠宰品質還差。目前的屠宰場屠宰能量或許能滿足平時的需求量,但是否能滿足年節的倍增需求?這個端午節已經出現無法供應市場需求的問題,需求量更大的中元節更令人擔心。
速訂可行配套措施
再者,屠宰場的地區分布是否可以滿足國內多元的土雞產業需求?試問美濃客家人為了屠宰20-30隻當地特色土雞必須到鳳山屠宰場的模式是否可行?因此,這些小農的生存空間將因一個不當的政策而消失。我們更擔心的是紅羽土雞和黑羽土雞,消費者原本是根據大紅雞冠與鮮豔羽毛來判斷其成熟度與生鮮品質,禁止活禽屠宰而沒可靠認證,生產者將被迫降低生產成本而犧牲雞肉品質,終至失去消費者的興趣,而沒有生存空間。
建議之策有兩點,第一,若為防疫著想,建議此政策適用在大都會,鄉下地區的少量多樣化需求仍應可活禽屠宰,此理由不僅因為目前屠宰場分布的不均勻,而且若有土雞感染疾病,長途運輸更容易擴散病源。
第二,建議農委會傾聽產業心聲,儘速訂定可行的配套措施,這將包括從土雞的生產端要搭配其生產履歷確保產品的品質以及後續的信賴之認證制度,改進現行電宰場無法維持衛生安全與屠體肉質的問題,更緊急的是要訂定符合我國條件的少量多樣化家禽的屠宰辦法,美國的土雞不多,但都已經為特色土雞的永續產業建立了小型農場屠宰辦法。
土雞產業是台灣特色農業的縮影,唯有土雞產業永續生存,台灣農業才能永續發展。
陳吉仲為中興大學農業政策中心特聘教授、李淵百為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
我尊重大家的看法
不過就我而言,
我不喜歡傳統市場,又臭又髒又吵又擠,
我寧可不吃雞肉,但支持廢除現宰
反正你沒有在乎別人的問題, 也沒要認真討論,
其實也沒人在乎你吃不吃雞肉喜不喜歡傳統市場
其實我們都被農委員會騙了,第一是台灣根本沒有,H7N9疫情,台灣有的雞隻禽流感又根本不能傳給人,所以無疫可防。第二是消滅傳統市場小攤商是農委會的既定政策,因為電宰業者長期施壓,向政府表示只要巿場攤商繼續殺雞,他們的業務量就有瓶頸,。
所以農委會公開表示,就是要利用這次台商染病的機會強推全面電宰政策,。
這就是為什麼提前實施全面電宰是陳保基決策,而職司防疫的防檢局反而狀況外的真正原因。
我甚至懷疑,遊說的力量已經到過總統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