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編籃子這件事,阿泉伯說:「尚簡單ㄟ嘛尚困難!」
這是「裡山塾」在敲定「里山竹編趣」活動要編哪一種樣式的竹籃時,從阿泉伯口中聽到的至理名言。
去年夏天,為了尋找「裡山塾」的活動方案發展方向,我們以蕉埔里山常見的竹材出發,思考竹材的各種運用。為此,我們特地找陳近泉阿伯來教我們竹子的工藝,看著竹子在他手上聽話地化成各種大小尺寸的竹篾,然後也在他的手中快速地變成一只令人驚嘆的美麗竹籃,那時,我們的心底冒出一股強大的聲音:「就是這個!一定要變成活動!」
去年底,趁著申請今年度環保署國家環境教育基金獎助計畫,我們把這個活動納入,一方面可以讓活動收費降低,一方面也逼我們要如期讓這個活動成形,讓阿泉伯的技術可以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但是工藝的學習必須採用「小班制」教學,儘管我們僅招收20個人,但是光靠阿泉伯其實無法全部照顧到大家的學習需求,另外,我們自己也需要親身體驗過,才知道整個活動的流程到底要怎樣安排才好,於是,我們派了個竹編特派員前往阿泉伯家裡,密集學習。
在阿泉伯的指導下,竹編特派員土豆學習的第一個竹籃子採用十字編法,「篾青」與「篾軟」交互運用,套在一塊畫好九宮格的木板上,將籃底編好之後,再依序編織側邊、籃身、籃頂,算一算,一個十字編法的竹籃從頭到底,總共有十個步驟需要完成。
何謂「篾青」、「篾軟」?原來,依據剖竹的方向,可以將竹篾分成兩種方向的剖法,如果採用竹管對剖的方式,所取出的竹篾稱為「立篾(kia-vi)」,會包含一點點的竹子表皮。如果採用與竹子表皮平行的方向來取竹篾,稱為「倒篾(der-vi)」,其中包含表皮的那一片竹篾稱為「篾青」,其餘的稱為「篾軟」,但是越靠近竹管中心的部分則約有1/2至1/3放棄不用。使用篾青編織出來的籃子將會非常堅固耐用,但是篾青堅韌不好編,且一段竹子能取得篾青數量有限。篾軟比較柔軟好編,但是全部使用篾軟編的籃子不耐用,因此阿泉伯通常將篾青、篾軟穿插使用。相較之下,立篾兼顧了篾青、篾軟的特性,也比較不浪費竹材。
土豆當天在阿泉伯的要求下,共做了三個籃子,前兩個多由阿泉伯示範、土豆接手,第三個才由土豆完成約90%的編織,土豆也覺得大致賞握了編法。不過,十字編法的問題在於過程中需以手指進行大量的竹篾轉折,而篾青又相當地堅韌,土豆編過三個十字編法的竹籃子之後,手指頭可是痛了三天呢!另外,這個樣式的籃子,在竹材處理上面也比較繁複,要準備20人以上的竹編材料,對阿泉伯來說可是個不小的負擔呢!
考量參與竹編活動的學員,女性佔了近2/3,害怕大家的手指頭無法負荷,所以阿泉伯說,應該學六角形編法,比較「簡單」啦!
於是,竹編特派員土豆第二天繼續前往阿泉伯家,學習採六角形編法、據說比較簡單的竹籃子。看過阿泉伯以快速的手法完成第一個籃底之後,土豆當場呆在那裡:「這個……哪裡簡單了啊?」於是請阿泉伯再示範第二次,然後還要不斷提醒阿伯「等一下、等一下,剛剛那個是哪個放哪個壓哪個提起哪一個咧?」然後輪到土豆自己做的時候,一開頭的第一個六角形就編不出來了。於是,當天中午土豆帶著阿泉伯的至理名言「尚簡單ㄟ嘛尚困難!」以及30根「立篾」回到「裡山塾」繼續練習,卻再也編不出籃底了,感覺自己的腦袋瓜子像裝滿漿糊一樣不管用。
所謂「尚簡單ㄟ麻尚困難」,「簡單」的,是六角形編法使用大量的立篾,沒有篾青那麼堅韌,手指頭負擔較小,但是六角形編法需將竹篾以三個方向相互穿插交疊,複雜度比起十字編法要高出很多,所以「困難」的地方在於對編法的理解。竹編特派員的重大任務,就是將這些複雜的過程,轉化成可以理解的、有條理與順序的步驟,要不然來參加活動的學員恐怕都要陷在五里霧中嘍!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土豆不僅又前往阿泉伯處學習了三天,同事阿華田還找了她會藺草編織的媽媽也來學,希望可以更快地學會,並將其程序條理化。
幸好,五月中旬活動開始的前一天,對於編法,土豆總算有點把握了。事實上,第一梯次「里山竹編趣」活動過程中,隨著大夥兒的提問,我們對於編法也越來越清晰了呢!而學員們在活動過程中,不管是竹童玩還是非常挑戰的竹籃子,也都興致高昂!看著參與活動的學員在編織過程中不斷奮戰,差點連我們準備的點心都不吃了,最後每個人拿著自己編出來的籃子,雖然阿伯還是嚴格地說「這樣很醜」,但是大家還是很滿足,我們心想真是太棒了!
相較於今日便於取得的各種塑膠製品,竹籃等各式竹製用品雖然製作過程耗費時間,但是卻是最符合環保概念的日常用品,也符合「里山」可持續性生活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大家都可以在自己動手做的過程中找到樂趣。「裡山塾」未來一定會再辦理「里山竹編趣」活動,甚至開發更多與竹子有關的體驗研習,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