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出現首起犬隻感染狂犬病 學者:幼犬快去打疫苗

台灣今年7月出現狂犬病鼬獾確診病例,在相隔52年後,再度淪為狂犬病疫區;農委會防檢局昨天確診,繼鼬獾之後,台東縣海端鄉出現首起犬隻感染狂犬病:出生才一個半月的混種犬隻「小黑」,上月14日遭鼬獾咬傷,飼主將牠送台東縣動物防疫所隔離觀察,上周五食慾不佳,大前天出現癱軟症狀、隨即遭安樂死。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檢驗確診小黑感染狂犬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學者都表示,小黑在被咬後,隨即被隔離,咬傷小黑的鼬獾則遭小黑飼主打死,疫情應無疫情擴散之虞,民眾無須過度恐慌。指揮中心統計,截至前天,共確認124例鼬獾感染狂犬病、1例幼犬感染,案例發生地區仍為9縣市47鄉鎮。

533782_10152173306160830_1627492495_n (1)

病毒排出擴散與否尚待唾液檢驗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研究所所獸醫陳貞志表示,目前當務之急,是要確認小黑「唾液中是否可驗出狂犬病毒,若唾液中未檢出病毒,表示病毒尚未排出,較不具有傳染力。」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回應,目前初步僅以直接免疫螢光抗體染色法檢驗,「未來會進一步檢驗小黑的唾液,以確認是否為病毒排出期。」

台灣大學獸醫系教授費昌勇則在臉書公開表示,這起案例說明:如果狗媽媽未打疫苗,3個月齡以下的仔犬就得不到移形抗體的保護;這種情況的幼犬,要提早在六周齡就施打疫苗,民眾家中幼犬,若來自於未打疫苗的繁殖犬舍,建議飼主趕快帶幼狗去補打狂犬病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醫師羅一鈞解釋,狂犬病毒在幼犬身上,會移轉得比成犬快,小黑在大前天(8日)出現癱軟症狀,表示狂犬病毒,已經移轉到牠的神經系統,「按照狂犬病的感染時程,應是會先出現神經症狀,病毒才會排出到唾液中。」

防疫政策目標將病毒圍堵在山區

羅一鈞指出,被感染狂犬病動物咬抓傷的犬貓,不一定會馬上具有感染力,因此目前的處置措施,多是將疑似被咬抓傷的流浪犬貓,留置觀察十日,若十日內沒有出現感染狂犬病症狀,唾液也未驗出病毒,就可以停止接種疫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強調,目前在原住民山區、狂犬病陽型動物案例發生區的隻犬貓、獵犬等高風險地區,已有9成動物完成疫苗接種,相關單位致力將疫情圍堵在山區的政策目標,並未失敗。

陳貞志認為,在小黑染病過程中,因飼主處置得宜,沒有讓小黑再與其他動物或人類接觸,應無爆發大規模流行的危險。他指出,與鼬獾相比,狗與人的距離更近,自然更需要嚴加防範,但所有溫血動物,原本就都是狂犬病的可能感染對象,出現犬隻感染病例,在預料之中。

檢討開放式飼養與山區任由野放問題

中山大學生科系教授顏聖紘也認為,「不必以淪陷、擴散等概念,來理解這件事,」希望民眾與媒體冷靜以對。他表示,首例鼬獾感染狂犬病例出現後,遲早會有犬隻感染病例,台灣應趁此機會,檢討寵物開放式飼養、登記比例過低、在山區任意野放犬隻等議題。」

顏聖紘說,在歐美國家,飼主的責任感很強,不會讓寵物像如脫韁野馬般到處亂跑,也會遵守寵物登記、接種等防疫措施,爆發狂犬病的風險,便相對降低。

11

清潔隊員負責捕捉犬隻作法不周全

顏聖紘進一步指出,台灣除了五都有專業捕犬編制外,其他縣市都由清潔隊執行流浪貓狗收容工作,「清潔隊員有足夠的知識、設備與充裕的心力,來好好執行防疫政策嗎?」他以這次爆發犬隻疫情的台東縣為例,他認為將處理疫區動物的責任交給清潔隊,是不夠周全的作法。

顏聖紘說,部分動保團體,主張以愛心媽媽與結紮方式,試圖同時維護動物權利、也降低疫情散播風險,「這也許在都市地區有用,但在鄉村或淺山地區,愛心是無法到達的。」他主張,政府必須在首例犬隻感染狂犬病例出現後,正視相關動物政策的不足與缺失。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醒民眾,不要接觸、獵捕與飼養野生動物,不要棄養寵物而且要定期施打疫苗,如果發現動物行為異常,例如停止吃喝、不安、頻尿、畏光或出現攻擊性等,請儘速通報各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通報專線:0800761590)。

民眾如果遭動物抓咬傷,謹記4口訣:1記,保持冷靜記住動物特徵;2沖,大量清水、肥皂沖洗傷口並用優碘消毒;3送,儘速送醫評估是否打疫苗;4觀,儘可能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十日。

根據文獻記載,狂犬病毒在1947年由上海侵入台灣,醫師林宗義在台大醫院發現首起狂犬病病例,疫情在1951年、發生238例達到最高峰,衛生單位經撲殺、畜犬全面注射狂犬病疫苗,台灣最後一起人類感染狂犬病死亡病例發生在1958年,最後一起犬隻死亡病例發生於1959年,1960年起未曾再有病例出現,1961年宣告撲滅狂犬病、成為狂犬病非疫區。

延伸閱讀:

防治狂犬病 今天起核撥公費動物疫苗 寵物登記免費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