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基改彩色米開發獨步全球,育種家擔心影響稻米產業,10年堅持不上市

近年農政單位積極開發彩色米,日本甚至發現彩色米製成的米穀粉可以抗氧化,其實早在十年前,農試所就已經研發出全球獨一無二的非基改彩色米,甚至被引為台灣奇蹟,但當時主要研發人員、現任中興大學農藝系主任王強生,卻擔心量產後管控不足,重演日治時期紅米污染事件,忍痛將自己的心血結晶鎖在研究室。

十年過去,面對台灣近年來日益興起的彩色米風潮,他仍然不後悔當初決定,「科學家除了作研究,也要兼顧社會道義,在無法掌握流向前,我寧願犧牲個人成就。」

台灣首創非基改彩色米,成就獨步全世界

上月初,數百名反對基改作物的菲律賓農民,推倒當地基改黃金米試驗田圍籬,拔掉穗苗,引起支持基改的學者反彈。由於彩色米具有豐富的維生素、抗氧化功能,許多國家都投入大筆經費研究,但大多仍只能透過基因改造或後天染色;與此同時,台灣早就就憑著優良的水稻育種技術,在2003年領先全球,研發成功非基因改造彩色米。

當時領銜的農試所研究員王強生表示,台灣的彩色米是以台農67號為母本,再以「疊氮化鈉」元素化學誘變,歷經六年、12代以上改良,才研發出十多種彩色米,包括黑、紅、紫、黃、橘色等,具有維生素A、胡蘿蔔素、天然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保健功能。

正當彩色米被譽為台灣奇蹟對外公布,農試所辦公室電話響不停,盡是農民來電索取彩色米種子的探詢電話,官方也有意於隔年底推廣種植,王強生卻將一手催生出來的彩色米打入冷宮。

0608
彩色米與與彩色稻葉呈現不同顏色的彩色稻(本圖由農業試驗所提供)

「一株稻苗混入彩色米,就會影響整片田」

王強生
王強生犧牲個人成就(圖片來源:中興大學)

「一片田區22萬株稻苗,只要有一株混到彩色米,整片田可能就沒價值了。」王強生說,彩色米植株外表和一般稻子類似,就連自己都可能認不出來,得要打開稻穗才會發現,若混入一般稻田,農民得要花更多時間選別,農政單位或糧商可能還不願意收購;此外,有色米若和一般稻米雜交,可能產生突變種。台灣在日治時期到光復初期,曾發生紅米汙染稻田,花了十幾年、投入大量人力經費才去除汙染。

十年間,王強生離開農試所,到中興大學教育學子,當時的研究人員也已四散,但仍陸續有農民找上門,希望王強生提供彩色米種子,卻被他一一拒絕,因為他認為,即使以專區栽培、限制品種權,但稻米容易留種,一旦逸出根本無法管控,「科學家除了作研究,也要兼顧社會道義,現在台灣還沒有這個條件栽培,我寧願犧牲個人成就,也不要造成無可挽回的結果。」

其實彩色稻並非當時王強生主要研發項目,只是當時農政單位為了媒體話題,意外讓彩色稻曝光,至今王強生仍不後悔當初決定,只是個人成績事小,「對不起共同研究的同仁,這才是我最過意不去的。」雖然無奈,但近年種子檢查制度因經費裁減越來越鬆散,更讓他堅定自己的信念。

彰化紅米污染事件餘波盪漾,農民損失兩成收益

事實上,王強生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去年彰化就曾發生二期稻作遭紅米汙染,有些田區混雜紅米比率甚至到50%,農政單位和糧商拒收,收益損失兩成,農民也不知道紅米從何而來。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楊嘉凌推測,紅米應是從外國流入,近幾年台灣掀起五穀米風潮,可能有商人自國外引進有顏色的稻米栽種,不過仍要透過DNA比對才能確定源頭。

13

11
去年發生紅米污染事件(資料來源:台中農改場)

他表示,有色米為了生存下去,演化出幾項特色,一是容易掉粒,二是生長期短,一般稻子約120天,紅米卻只要100天,由於外觀相似,農民不易分辨,發現時種子早已四散;此外,紅米還具有休眠期,若農民沒有經過兩次翻耕,直接以一期掉落穀粒發芽種植,遭汙染機率大大增加。

對於有色米的栽培推廣,楊嘉凌也持保留態度,「雖然農政單位希望採專區封閉式種植,但稻米產業並非封閉市場。」他表示,專區雖有隔離,甚至可能有自己的碾米、加工器材,但卻很難自己買一台收割機,若收割機沒有清洗乾淨,彩色米種子殘留,逸出的風險就大大增高,「就怕變成入侵種植物,後續清除更麻煩。」

12
紅米污染種子掉落田間(資料來源:台中農改場)

無法可管,彩色稻開發仍要小心

雖然食用彩色米仍未推廣,但研究單位對彩色稻的熱情不減,去年農試所嘉義分所就仿效日本,研發具有彩色葉片、稻穗、芒穗的彩色稻,作為造景用途,預計今年二期稻收割後申請品種權。

針對彩色稻是否有汙染疑慮,農試所嘉義分所長楊宏仁表示,這款彩色稻食味、口感不好,目前僅止於觀賞;且其植株形體、葉片顏色都和一般稻米不同,農民應分辨得出來;此外,農政單位預計在彩色稻葉片枯黃、尚未結穗前就剷除,防止種子逸出,也會推廣專區契作,相信技轉廠商站在商業考量,應會有措施保護自己的品種權。

不過有業界人士指出,先前台灣曾研發出抗病性的基改木瓜,雖然法律明文禁止台灣栽培基改作物,但仍不小心逸散到民間,「如果在易發病地區,沒有搭設網室,種的木瓜又沒發病,就有可能是基改。」他認為,基改作物都有法律規定還是逸出,其他作物無法可管更要小心推廣。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