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大眾除了對食品添加物毒素的了解與重視之外,對於貼身的衣著也漸漸發現其潛藏的毒物危機。 尤其近來【經皮毒】的觀念由日本漸漸風行至台灣,人們也開始重視從皮膚滲透的毒物為害並不亞於毒從口入呢!所以除了食品安全外,衣著的安全也是值得重視與探討的。
關於坊間衣服的潛在毒物危機,本文將就螢光劑、甲醛、偶氮染料(AZO Dye)與環境賀爾蒙(壬基酚)做簡單的探討。
一、螢光劑:變白增色但有致癌危機
螢光劑使用在衣服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產品變白、增色、更光鮮亮麗。 螢光增白劑因處理容易,且有很好的漂白效果,被大量用於紙、紗布、棉花、洗衣粉、白襯衫和內衣褲、T恤。 螢光劑可經皮膚病滲入人體或刺激性皮膚導致過敏,且因螢光劑可能致癌,又不易分解,會汙染下水道&地下水源,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歐、美、日都已全面禁止使用於嬰兒衣物。
要知道衣服是否含有螢光劑,可用紫外線燈或驗鈔筆來檢測。 把衣服放在螢光燈管照射之下,就會看的出有很明顯藍白磷光,透過紫外線的照射後,光線強度越強就表示螢光劑含量越高。 因紡織品在染色整理加工過程中,若添加螢光劑,會有增豔效果 ,讓外觀看起來較為亮麗。
一般來說,雪白色、純白色的紡織品大多數會添加螢光劑。 此外,請注意有的洗衣精也含有螢光劑的成分,所以挑選洗衣粉也很重要。 不然,洗衣過程不但沒將螢光劑洗掉,也會再「補充」螢光劑到衣服裡。
(左)兩件白T,上面的為環保漂白不含螢光劑就比下面那件白T顯得較不亮白甚至有點偏黃。
(右)在黑暗中螢光燈照射下,下面那件白T明顯有白藍色螢光,上面的就顯得黯淡無螢光反映。
二、甲醛(俗稱福馬林):會引起皮膚癢、痛,也是致癌物質
甲醛(俗稱福馬林) 也是常用於衣物的化學成分,可防霉、防縐,使衣物硬挺,但甲醛會引起皮膚癢、痛或是發紅,也會汙染環境,同時也已證實是致癌物質。目前我國衣物游離甲醛含量的國家標準是不得超過七十五ppm,所以選購衣物時請注意是否有股濃濃的刺鼻魚腥味或將衣服蓋在接近眼睛的位置,若含甲醛,會因受刺激而有想流淚的感覺。 不過因為甲醛具有揮發特性,經過數次洗滌,就可以將殘留於紡織品上的甲醛完全釋放。 實驗顯示,衣服洗過一次甲醛濃度可以降至原來的百分之五十,洗二次降至百分之四十,洗三次降至百分之二十五;但是螢光劑則需要水洗多次才有降低效果。
三、偶氮染料:有致癌危機
偶氮染料 被廣泛應用於紡織品、皮革製品等染色及印花。儘管偶氮染料有色譜範圍廣、色種齊全、牢度高等優點,但是部分有害偶氮染料經與人體代謝過程中釋放的成分混合並發生「偶氮基還原反應」後,可能會釋放出有致癌危險的芳族胺。歐盟已早於2002年全面禁止使用於紡織品等會與皮膚直接長期接觸的用品上。
台灣雖已規範國家標準偶氮含量不能超過30PPM,但是商檢局在五分埔抽檢到含致癌偶氮染料衣物的新聞仍時常見報。 不同於螢光劑或甲醛可藉由簡單的方法判別與經由水洗去除,一般消費者並無法藉由外觀分辨產品是否含偶氮染料(除非購買未染色的原胚布產品: 如有機棉)。
除了以上三種有致癌風險的化學毒物之外,最近關於衣服殘留的環境荷爾蒙問題也被環境保育團體揭露並曾短暫引起大眾的重視。
四、環境荷爾蒙:毒性強且有累積性,可能造成不孕
2012年底綠色和平組織從全球各地包括臺灣共29個地區,採購了141件衣服進行殘留檢測,結果有63%的樣品上都檢測出NPE(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NPE一旦進入自然環境,就會分解為毒性更強、並有持久與生物累積性的NP(壬基酚),壬基酚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且可以透過食物鏈累積,並逐級放大。 這都會對環境與生物健康造成極大風險,更可能會影響人體內分泌系統造成不孕、男性雌性化等問題。
雖然消費者可以經由水洗將衣服殘留的NPE洗掉,但是NPE仍會隨著廢水繼續存在於環境中,並透過食物鏈仍然威脅人類的健康。 更糟糕的問題是目前沒有任何法規限制有NPE殘留的產品銷售,也沒有任何何法規規定NPE的殘留標準。 人們何時才能免受有毒有害物質的威脅??這還需要眾人的力量一起努力!
衣物選購使用指南:
(1)衣服外觀特別白、亮麗,即可能含有過量的螢光劑。
(2)避免選購品牌不明、成分產地標示不清、或價格過於低廉的衣物。
(3)選用有認證的有機棉商品。
(4)可嘗試購買自然原胚無染色的衣服。
(5)新衣服買回家後應先下水洗淨再穿。
(6)使用環保洗衣劑,避免使用過度強調亮白效果的洗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