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黃豆復興 需消費者直購助力

近年台灣各地吹起黃豆復育號角,除了喜願共和國嘉義東石,就連高雄美濃都在睽違五十年後,由農會帶頭契作黃豆,不過本土黃豆生產成本高,價格高出進口黃豆1倍,有農民就表示,大型加工廠願意出的價格根本不敷生產成本;部分農民則主打小包裝原豆,搶攻家庭豆漿市場。美濃農會認為,本土黃豆必須強調非基改、新鮮,走食品等級,才能在低價豆製品市場中殺出血路。

國外「坐飛機播種」,台灣價格難競爭

medium_9632914660
國外黃豆大規模機械種植(網路圖片)

東石十甲有機農場主人蔡一宏,今年號召十多位農民,以無農藥化肥的栽培方式,加入大豆復育之路,不過20公頃農地還在等待志同道合的加工廠合作。這樣的情況也是許多農民的困境,由於本土黃豆成本,高出進口的基因改造黃豆1倍,近年來農委會雖鼓勵農民轉作黃豆,但市場接受度一直有待加強。

台灣每年進口230萬噸大豆中,九成是基因改造,隨著國際對基改議題的關注,以及休耕地活化每分地4500元轉作補貼,台灣大豆面積以倍數增長,台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員吳昭慧表示,2012年,台灣大豆種植面積約400公頃,去年爆增到800多公頃,今年則可望達到1500公頃。

但是台灣地狹人稠,氣候濕熱,不時傳出農民種植的黃豆因為一場大雨全軍覆沒,加上長期依賴進口,相關的機器設備還沒完全到位,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每公斤要30多元,而這樣的價格,比農委會統計的進口大豆到港價多出10元以上。

某黃豆農就反應,大廠用國外基改大豆行情衡量收購價,若扣掉政府補助,開出的價格比種植成本還要低,他自認栽種面積還可以,「我都這樣的話,其他小農怎麼辦?」

兼賣台灣和國外有機黃豆的名豐豆腐老闆黃孝誠表示,國外都採大規模機械化,「坐直升機播種」,台灣的篩選機可以放進工廠,國外的篩選機一台好幾層樓高,一個人就可以控制,人力成本低,台灣要拼價格,很難。

品質不夠整齊、產量不一,加工業者卻步

除了價格,黃孝誠直言,本土黃豆輸最慘的是穩定度,「業者不知道誰在種?種在哪裡?明年還是繼續種嗎?」相較於國外長期有計劃栽培,台灣多是個別小農,光是數量就很難滿足加工業需求,國外甚至可以將黃豆分成榨油、豆漿、豆干用品種,台灣分級、篩選的精細程度,都還遠低於國外。

苗栗穿龍豆腐坊標榜傳統鹽滷、本土黃豆,為了因應本土黃豆品質不一的問題,師傅會混合不同品種豆子,每天調配水、鹽滷比例。老闆陳淑慧說,台灣黃豆的品質沒差國外太多,而且更新鮮、非基因改造,但品質不夠整齊,自己家是手工小廠還可以調整,對大型業者確實會有困擾。

不過吳昭慧說,台灣本土黃豆的蛋白質和出漿率不比國外差,同樣等級的黃豆,國外的蛋白質約40%,台灣溼豆有38%,抽掉水分計算,蛋白質含量超過40%,而且更新鮮。

這就像是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在台南種植40公頃黃豆的蘇建鈞認為,台灣黃豆的品質整齊度、分級處理,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但因為栽種面積不夠大,業者收購價又低,農民不敢貿然投資上千萬的處理設備,雙方要互相磨合,農民必須提升自己的品質,業者也要知道非基改、新鮮的本土黃豆價值在哪裡,用價格支持。

食安危機,小包裝黃豆找新出路

image2
台灣本產大豆為「無基改作物」(攝影/大湯)

加工廠限制多,許多農民也開始思索其他選擇,近年不斷爆發的食安危機,意外打開黃豆直銷的新契機。

今年一月初,30幾位農民,在美濃撒下暌違五十年的黃豆種子,美濃農會因應休耕地活化,推出黃豆復耕計劃,希望調節稻米單一種植壓力,10公頃黃豆全由美濃農會以每公斤50元價格收購,比一期稻的收益好一點,未來將建立產銷履歷,推出家庭號小包裝,搶佔家庭豆漿市場。

美濃農會推廣股股長鍾雅倫表示,食安危機後,自己想為小孩打豆漿,卻不知道去哪裡買安全的豆子,許多民眾一定也有此需求;本土黃豆成本高,絕對競爭不過進口貨,因此更要打出品牌,訴求注重食安、健康的家庭,美濃近年主打白玉蘿蔔、澄蜜番茄,已經建立許多忠實客戶,看好小包裝黃豆的市場。

吳昭慧也說,最近越來越多民眾直接打電話到農改場問,有無販售小包裝的黃豆。比起進口黃豆一個月以上的船期,本土黃豆新鮮、採收後直接交貨,加上民眾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確實有直銷的潛力。

直接到消費者手上,「外貌」就變成決勝關鍵。蘇建鈞說,加工用的黃豆還可以有破碎粒、粉塵,但若要直銷,農民勢必得在分級、篩選下一番功夫,目前自家的直銷比例僅佔3%,必須建立品牌才能留住顧客。

本土黃豆復興,需要消費者推一把

1779901_786723178021929_337010197_n
日本的本土豆腐專區(攝影/林慧貞)

小包裝直銷可能是新出路,但是發展本土黃豆產業卻也不可能放棄加工端,該如何取得平衡?除了農民各自努力,業者和消費者必須先改變認知。

台灣對於黃豆的認知,長期建立在美國、巴西進口的基改豆,但在國外,這些基改豆大部份都拿去當飼料、榨油,很少人像台灣一樣直接做成加工品吃下肚,以基改豆作為評比台灣黃豆的價格,立基點就錯誤。

事實上,日本和台灣一樣是黃豆消費大國,名列全球第三大基改黃豆進口國,但人們直接食用的豆腐、豆漿、味噌等,大部份來自本土種植,或國外進口的非基改食品級黃豆;來到日本大型連鎖超市,寫著本土、國產大豆的產品,洋洋灑灑陳列在本土大豆製品專區。

「就連東南亞都不吃基改黃豆!」蘇建鈞說,去年到新加坡參訪時,赫然發現當地的豆製品都用非基改黃豆,「這本來就是應該的,而且早期根本沒有基改啊,但台灣業者長期習慣用基改豆,現在要他們改用非基改,反而回不去了。」

但政府將基改視為市場選擇,僅以媒合、鼓勵方式,為想用本土黃豆的加工業者和農民牽線,對此,許多農民覺得無可厚非,因為再怎麼補助、輔導,最終仍要回歸到市場接受度,蘇建鈞和黃孝誠都認為,關鍵在消費者態度,若民眾對基改食品、本土農業有更深的認識,知道其背後的價值,進而從消費影響生產,這波黃豆復興運動會走得更快。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