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蜘蛛知多少 「蛛式會社」登錄中

當你看到蜘蛛,第一個反應是什麼?要是杜瑞爾,他會帶著無比好奇的心情,仔細地描述:「只有一粒豌豆那麼大,乍看之下,像是一顆會動的紅寶石,或是一滴血。…牠的頭胸部像黑絲絨,邊緣有鮮紅色的小斑點,頗粗壯的腿上,有白色的橫紋,彷彿穿了橫條褲,十分滑稽。不過最搶眼的地方,還是牠的肚子:那是最鮮豔的獵人紅,裡面有三個黑色的圓點,圓點周圍還有一圈白毛。那真是我見過最漂亮的一隻蜘蛛。」

「蛛式會社」 記錄與蜘蛛的每次相遇

1948113_824779184204520_67918285_n
被杜瑞爾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蜘蛛,叫做Eresus niger,中文名字為三列隆頭蛛。 來源/ Wikimedia Commons

杜瑞爾(Gerald Durrell)是位已逝的動物文學作家、保育人士,他在希臘的科孚島長大,成天與島上的蟲鳥魚獸為伍,以這些經歷寫成了「希臘三部曲」,被視為是最幽默、富有人情趣味的動物文學作品。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杜瑞爾生活在今日臺灣,當他看到蜘蛛,很有可能會打開電腦、登入臉書社團「蛛式會社」,先附上一張他拍的蜘蛛照片,然後開心地寫下他的心得。

「蛛式會社」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SpiderTw/) 是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成立的社群網站,從去年初成立至今,已經有兩千兩百位臉友,分享超過兩千五百筆以上有關蜘蛛的資料與照片。

台灣蜘蛛近千種 只有四百五十種有記錄

1975102_824780290871076_1056248157_n
羅英元碩士論文研究的是溪狡蛛,一種大型不結網的水棲蜘蛛。 提供/羅英元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羅英元說,全球已知的蜘蛛種類約四萬四千多種,台灣已記錄的蜘蛛只有四百五十種,根據過往調查,台灣的蜘蛛種類應該有近千種。也就是說,還有許多蜘蛛的種類、分布位置並未被完整調查過,只要一台相機、一本筆記本,就能當個蜘蛛鑑定家,有機會發現尚未被命名的蜘蛛。

羅英元說,民眾只要發現蜘蛛,拍照上傳到「蛛式會社」,並註明發現日期及地點,就是一筆珍貴的資料。這種收集資料的方法,類似近年來不少國家採用的「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研究法,科學知識與研究並非少數專家的事,民眾也能參與科學研究的過程,「歡迎大家在野外發現蜘蛛時,能拍照紀錄並上傳與大家分享,若不知道是什麼蜘蛛也沒關係,可以貼上來讓大家接受挑戰、嘗試鑑定。」

以民眾的力量 成立蜘蛛研究資料庫

今年三月,特生中心將以民眾上傳到「蛛式會社」的資料為基礎,設立一個專屬網站,提供更多民眾查詢與運用。羅英元說,網站將會以地圖形式呈現,使用者可選擇篩選條件,例如時間、地點、蜘蛛種類,接著網站就會呈現蜘蛛在台灣的地理分佈狀況。

羅英元說, 跟以往台灣的蜘蛛研究相比,過去一年的進展非常快:「去年一整年請民眾提供觀察資料,就收集到兩千五百筆資料,經過比對分析後,民眾共觀察到兩百種蜘蛛,範圍涵蓋全台灣,其中有一半是未知的種類,尤其是高山地區的蜘蛛,尚未命名的比例更高。」

這六、七年來,羅英元上山下海拍蜘蛛,發現蜘蛛的形態多變、色彩豐富,有的會偽裝成鳥糞、螞蟻,有的會結網織出英文字X、I的圖案,「我以前都不曉得蜘蛛這麼多樣,我越接觸越覺得好玩!」

1239371_824781877537584_777342383_n
某些種類蜘蛛編織「隱帶」的行為格外有趣。圖為二角塵蛛 (Cyclosa mulmeinensis),金蛛科。 提供/羅英元

兒時怕蜘蛛 長大成了蜘蛛達人

雖然被稱為特生中心的蜘蛛達人,不過羅英元說他小時候其實很怕蜘蛛的,是後來讀師大生命科學研究所時,因為撰寫論文,拜台灣蜘蛛研究專家陳世煌為師,並以溪狡蜘這種棲息在溪流邊的中大型蜘蛛為研究題目,才開始對蜘蛛越來越有感覺。

這幾年台灣的蜘蛛研究團隊到蘭嶼、金門,以及南投的能高越嶺等地做蜘蛛調查時,發現有一半以上的蜘蛛還沒有被命名、鑑定,羅英元說:「很多環境都被破壞,要更加快腳步調查,不然在發現這些蜘蛛前,牠們可能就因為環境破壞、棲地減少而消失了。」

目前台灣的蜘蛛研究還處於物種鑑定、分類調查的階段,因此關於蜘蛛的行為、分布位置甚至為人類所用的功能,都還有待深入研究。

1779979_824781527537619_1703766719_n
蜘蛛在陸域生態系中為物種及數量豐度極高的節肢動物捕食者。圖為赤條狡蛛(Dolomedes saganus),跑蛛科。 提供/羅英元

記錄蜘蛛多寡,了解生態變化

1796654_824782187537553_1210300145_n
蛛科蜘蛛在灌叢、草地等環境游獵捕食。圖為細紋貓蛛 (Oxyopes macilentus)。 提供/羅英元

羅英元說,蜘蛛可作為「生物防治」的方法,蜘蛛吃許多種類的蟲,同時也被許多種類的動物視為食物,因此蜘蛛的數量多寡便可視為一種生物指標,了解生態變化的情況。

羅英元所提的「生物防治」,就以稻田為例來說好了,在台灣的稻田中,至少已知有六十多種蜘蛛,其中以六點狼蛛(擬環紋豹蛛)、紅胸盤蛛(食蟲瘤胸蛛)這兩種最常見,而且也都以水稻害蟲黑尾葉蟬為獵物。

黑尾葉蟬會吸食水稻汁液,而且也會害水稻得各種病,不過台灣的稻田間之所以未傳出黑尾葉蟬大量肆虐的消息,根據專研水稻和果蟲樹害的朱耀沂教授的說法,「不致引起黑尾葉蟬大發生的原因不少,其中之一應是捕食黑尾葉蟬的蜘蛛。」

若想要觀察蜘蛛,羅英元建議說,「 蜘蛛不太移動,可以近近觀察很久,只要不用手去碰觸蜘蛛,基本上不會有什麼危險的。而且在地面、樹叢、葉面上都可能發現蜘蛛,只要你張大眼睛,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地方都有蜘蛛的身影。」

訪談的最後,我請教羅英元能否推薦關於蜘蛛的入門書,他不加思索回說:「我很推薦兩本,台大朱耀沂教授的《蜘蛛博物學》、師大陳世煌教授的《台灣常見蜘蛛圖鑑》。」

羅英元不虧是蜘蛛達人呀,有專業,更有熱情的感染力。訪談結束後,我也打開電腦,加入「蛛式會社」,期待下回遇到蜘蛛能好好觀察一番,為台灣的蜘蛛研究貢獻一筆資料。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