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佔領立院的反服貿運動即將告一段落,而火種早已散播各地。從學生佔領立院當天,親子共學團的成員就在立法院群賢樓前搭帳棚,一群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以繪本、短講方式吸引大小朋友更認識這項議題。全國各地的親子共學團,也熱烈討論反服貿運動,並把面向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消費習慣。
「嘴上反服貿、上網逛淘寶」的糾葛
在高雄經營一個親子共學團的領隊施婷文,便經歷了消費習慣的轉折。去年六月,她的共學團成立,共有十七戶家庭,每週固定兩天在公園等戶外場所聚會,學齡前的孩子們群眾玩耍,家長則聊聊教養問題。
去年冬天,施婷文的共學團裡,有位媽媽發起淘寶團購小孩冬衣,「我本來沒什麼興趣,但聽大家說同樣的東西在淘寶買硬是便宜很多,勤儉持家的我馬上淪陷,也跟著小買了幾件。」
最近反服貿運動引起全台關注,共學團也有不少討論,同時也有媽媽再次發起淘寶網小孩夏衣團購。施婷文這次不再「手滑」,「因為反服貿的關係,我閱讀大量文章,心裡很清楚自己的力場,便默默的不回應了。」
不但共學團領隊施婷文不手滑,好幾位媽媽成員也決定不跟團,最後連發起團購的媽媽也決定「停一下」,以「我們要買淘寶網的東西嗎?」為題,在共學團裡發起討論。

一起「停一下」的討論氛圍

共學團的媽媽們背景多元,資訊產業、書店行銷企劃、老師、醫生、外商公司員工、護士等。在共學團裡,他們在討論孩子教養議題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柔軟、輕鬆的討論氛圍,因此彼此都很有默契,願意先「停一下」,不急著下判斷,不忙著做下去,一起反觀、討論某個行為或觀念。
針對服貿與淘寶的討論,共學團在日常生活中、在網路上持續進行了好幾天。從淘寶團購的單一行為,延伸到消費與環境的關係、生產端與消費端的連結。
共學團成員秋瑾說:「包括服貿議題的討論,讓我的消費習慣有大轉變,像是轉了好幾圈,以前我習慣快速決定,方便就好,但現在我會關注食品有沒有標示產地,會在意廠商是否剝削勞工、污染環境,感覺自己消費習慣在變,每次在思考的過程,都會訝異自己的『停一下』,我很喜歡這樣的自己。不過我有時仍會忍不住『+1』,沒想太多就下手買了,內功還是要多修煉呀!」
消費習慣的轉變 大人要親身做給孩子看

共學團領隊施婷文說,他們團員除了討論孩子的教養議題,也很認真地看待「消費」這件事。去年他們團員一起加入主婦聯盟合作社,在採買時常把「在地、安全的食材」列為優先選項,其中一位昭吟媽媽說:「如果我們自己都不支持台灣小農,台灣農業怎麼辦? 購買在地友善環境的小農產品,就是表達最實在的愛與感謝啊!」
消費習慣的轉變,和教養一樣,大人必須親身示範。共學團以戶外活動為主,去年夏天,媽媽們一開始訂手搖飲料,但是後來有些討論,施婷文說:「大人自己喝飲料,卻不希望孩子喝,說不過去耶!我們大人也要練習不喝飲料呀!」
因此有的媽媽自備水壺,想買飲料時,也會互相提醒先「停一下」再做決定。有的媽媽則自己做飲料,大麥茶、決明子加紅糖,取代市售飲料。
一味禁止、反對 無法讓人真正轉變
施婷文認為,一味禁止或反對,往往無法讓人從內在真正轉變。因此他們在帶孩子時,雖然希望孩子少吃零食、含有色素的食品,但不會單方面下令禁止,而是在充分講解後,讓孩子做出吃或不吃的決定。
雖然面對的是學齡前的孩子,但共學團的家長們以「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為原則,和孩子一談再談。施婷文以「吃」為例,有時大人因為心理因素也想吃不健康的食物,飲食習慣要轉變,往往需要內在有所體悟、一次次練習才能有點成效,「面對孩子也一樣,與其一味禁止,不如陪孩子練習做決定,讓孩子在鬆鬆緊緊的心情間去體會。」
從消費行為出發,共學團的成員們在生活中的省思跟實踐有了轉變,甚至延伸到對公共議題的討論。例如這次的反服貿運動、今年三月的廢核遊行,共學團的成員都會討論「為什麼要關心這議題?要怎麼理解?可以怎麼做?」接著也會跟孩子討論,施婷文說:「雖然這些議題好像很遠、很大,但其實都是跟我們切身相關的公民議題,我們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點什麼改變吧。」

很多人也包括政府,其實私底下都沒在挺小農及良心的國產品,大家都是買了就走了,根本沒注意這麼多。
如果各位有去大賣場或是一般大超市逛逛,就會發現,最近這幾年出現很多奇怪的國外進口農產品與農作物。
那些進口農作物,如:紐西蘭栗子南瓜、英倫大西瓜、不知哪國的進口洋蔥、不知哪國的進口馬鈴薯、韓國甜椒、不知哪國的進口蔬菜類、以及最常見的阿根廷蒜頭等農作物及加工的農產品。
有點懷疑最近這陣子才出現各種奇怪進口國的農作物是否為對岸的東西,有辦法的人請去查查看,政府是否有大量進口大陸的農作物及農產品卻隱瞞不說。
而且這些進口農作物大量出現的時間,都是在臺灣國內同個種類的農作物要盛期的時機,才容易造成國內農作物的價格崩盤與銷售衰落!
但有多少人去大賣場與大超市購買農產品時,會特去看產地標籤嗎?應該都沒有吧。
多數人應該都是眼看為憑,只要哪個特別便宜就買哪個,只要東西漂亮就買哪個,只要廣告行銷說哪個好再貴也買,管它什麼奇怪產地,能吃就好,至於有沒有大量農藥及其他禁藥殘留的問題,都不是消費者會去考慮的重點。
大家嘴巴講說怕食安問題,但到頭來,在購買方面卻這麼不挑選食材,連最近廣告打很兇的各家便宜與昂貴的香精色素冰淇淋及多種化學添加物製造的雷x巧克力,大家都在努力搶購。
這種盲目的購買方式,活該害到消費者自己與家人健康,也間接害到國內的小農與良心產業的存活。
現在小農的生存空間被受壓抑,除了政府政策導向強力造成,還有更大的原因是全臺灣大多數消費者的不良消費行為所導致。
政府政策方面,多數農產與畜產政策的執行,不確定有沒有硬性操作的因素在內。
因為以前美牛要大量進關前,其實政府早已跟美國簽約,但可能怕國內反彈,竟然大量運用新聞推銷美牛的美味,卻一句話都不提瘦肉精的疑慮與狂牛症的可怕後遺症。
現在臺灣的豬肉量變少,只是實情也不知是真的變少還是有幕後黑手操控,政府就趁機開始進口豬肉。
以此推論,說不定政府不知在何時早就跟美國簽好了美豬協定,只是要找個好機會來抵消民意的反彈。
至於最近在考慮美牛牛雜的進口,說不定早已簽好約也立好法要進口。
所有政府放出消息要做怎樣的政策執行,都只是讓民眾知道而已,但不會讓民眾接觸到執行面,而且有更多的可能性是政府早已簽好要實行了。
一個國家真正有決策與執行能力的人,都不是人民。
政府只負責開放,但不負責把關!
政府講說會把關,都只是紙上談兵而已,只能靠民間媒體去偷襲跟蹤才爆發出來問題。
所以最後造成健康與財物受損的人,都是人民。
大家如果做不到挺良心事業與安全生產的小農,就別只是嘴上說說而已,要真正身體力行,才能讓國內的良心產業與農業,能永續生產,也讓大眾生命健康能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