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擬樹醫制度,有執照才能修樹

人感冒了找醫生,動物受傷了有獸醫,但樹木生病了要找誰呢?農委會林試所2012年底成立樹木醫學中心,預計2016年建立「樹醫制度」,昨天先公佈過去一年成績,台灣樹木最大的殺手是褐根病,「加害者」卻是人類,去年1618件通報的案件,環境不良就佔了2成,大部份是土壤硬化、排水不良及修枝不當。

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玲說,香港政府已經規定,必須有樹醫執照才能承包公共工程樹木修剪,台灣未來將朝此前進,初估需要5千名樹醫。

台灣樹醫市場大,總量需5千名

10151976_831202876907292_785468591948492429_n (1)
林試所森林保護組組長吳孟玲認為,台灣需要5千名樹醫(攝影/林慧貞)

「正敦化南路上,林蔭大道第一排,面樹海永久景觀⋯⋯」,敦化南路被房仲業者形容為台北市最綠意盎然的街道,但人們享受著芬多精時,其實它們正發出SOS。

「樹木的根很廣,是它們樹冠寬的一倍!」台灣難得一見的樹醫李有田感嘆地說,台灣人對樹木的知識太淺薄,10棵樹可能只能叫出一棵名字,樹木的根系可以不斷延伸,用水泥封存會讓樹木無法呼吸,不健康的樹更間接影響到公共安全。

林試所統計,過去5年,褐根病高居樹病通報第一名,國內常見行道樹,幾乎都是褐根病的寄主,農委會林業試驗所2012年12月,成立台灣第一個官方「樹木醫學中心」,提供病蟲害診斷、健康診療、修剪養護,預計在2016年建立樹醫制度,和國內民間團體合作,每年培育1百名樹醫。

吳孟玲說,初步規劃先引進歐美樹藝師ISA系統,以及日本樹木醫及樹醫生,仿照ISO品質認證,由民間團體協助核發執照,初步估計台灣需要5千名樹醫師。

 「聽診器」連2D圖像,診斷樹木健康

歐美推行樹醫制度已有近百年歷史,日本也有十年以上,台灣卻僅有5位通過國外樹醫證照,吳孟玲就是其中之一。她說,樹醫師在國外是非常專業的職位,歐美和日本每年的通過率僅有2成,甚至要考5年以上,除了學會怎麼種樹、辨識病蟲害,還包括勞工安全,「修剪樹木時,樹醫都要喊clear、clear,確保底下沒有人員;有工作人員從樹上掉下來時,還要知道怎麼CPR急救。」

樹木不會說話,外表看起來健康但內心可能受創嚴重,因此林試所發展出,3D檢測模式,在樹木腰部插上8根「聽診器」,連接電腦圖像,樹醫只要用錘子輕輕敲打,樹木若中空音速傳遞會較慢,透過圖譜就能輕鬆得知樹木有沒有腐朽,若中空程度超過50%,就有危害之虞。

1538783_831199103574336_4599816437773376704_n (1)
利用「聽診器」,透過不同的傳播音速,就能知道樹木中空程度(攝影/林慧貞)

工程知識不夠,搬樹像移桌子

民眾雖然天天看樹,卻對樹很不了解,還經常傳達錯誤的觀念。吳孟玲說,很多媒體常報導強颱吹倒樹木,其實樹木可能平常就被摧殘,例如土壤空間不夠,樹木無法開展根系,「盤根」後就容易倒伏。此外,「板根」現象是因土壤硬化,樹木吸不到水分才會上浮。

李有田也表示,有些人認為移植樹木等於扼殺生命,但其實只要在移植6個月前斷根,讓樹木長出鬚根再搬,樹木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但最大的問題在於,很多人以為移樹像在搬桌子,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

樹木牽涉到公共安全,林試所所長黃裕星認為,台灣一定要盡快培養專業的樹醫師,未來若樹倒塌壓到人、車,民眾申請國賠,才能用專業判斷釐清責任。

擬仿照香港,有執照才能修樹

10171786_831203120240601_7631828186297019169_n
診斷樹木需要各式各樣工具(攝影/林慧貞)

國外的樹醫制度非常嚴格,除了上相關協會的課程,還必須具備2年以上實務經驗,或是大學相關科系,香港更要求承包政府修剪樹木工程的單位,必須擁有一定人數的樹醫執照,不過台灣長期漠視樹木,導致許多百年老樹命喪工程。

吳孟玲表示,國內各大學的植物病理相關科系,多半著重在農作物治療,林試所已經與台灣大學植醫學程合作「樹醫培訓課程」,也建立「樹木醫學服務網站」,民眾只要用手機拍下照片,線上填寫表格,就能立即診斷病蟲害。

林試所去年起和勞委會研擬,推廣丙級技術師執照,未來工程業者需有樹木技術師的相關執照。吳孟玲說,台灣雖沒有樹醫制度,但樹木醫學中心常教授相關課程,已有一千人次上過課,未來若建立樹醫師制度,會仿照香港制度,結合景觀公司、業者,要求必須有執照才能承包樹木工程。

由於面臨組織改造,林試所預計等農委會升級成農業部後,將樹醫制度歸給農業部底下的林業司,但李有田認為,林試所不該一直等農業部,否則可能過了一年都無法推進,應該自己跳出來當主管機關。

對此,黃裕星表示,根據立法院規定,組改必須在今年底完成,明年1月1日正式掛牌,應不至於拖太久。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