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到北橫,除了品嘗甜美多汁的水蜜桃,也可以漫步森林吸收芬多精,同時欣賞台灣根節蘭綻放白色淡雅的花朵!
桃園縣政府風景區管理所與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合作,由桃改場研發出台灣根節蘭組織培養技術,技轉給桃園縣風管所廣泛種植於縣轄的風景區,並提供花農生產販售,除了舒緩原生台灣根節蘭在野外的生存壓力,也讓花農面臨夏季草花供應青黃不接之際,仍能推出盆花滿足消費者需求。
為了讓國人認識北橫豐富美麗的森林生態資源,桃園縣風管所從今日起在復興鄉角板山行館舉辦「北橫根節蘭展─巨木與根節蘭的重逢」,由來自大溪舞木原木戲場的張光伯師傅運用來自北橫山中的漂流木,搭配桃園農改場以組織培養技術復育的根節蘭屬蘭花─台灣白鶴蘭,以庭園造景的方式呈現大溪特有的木藝文化與拉拉山豐富的生態資源。
桃園縣風管所長葉宗賦表示,漂流木原本為北橫拉拉山參天大樹,因颱風來襲遭到沖刷而下,其中珍貴樹種漂流木經標售後,剩下不具經濟價值的漂流木不是用做堆肥,就是當成薪材處理。而根節蘭廣泛生長於台灣原始森林林蔭下,因自然棲地改變及人為大量採集而逐漸消失。

漂流木與根節蘭在台灣原始森林休戚與共,卻同樣面臨劇烈氣候衝擊與人為開發的壓力。為了讓民眾體驗保育森林生物多樣性,才能永續滿足人們生活與精神層面所需,葉宗賦說,因此桃園縣風管所才思考在北橫沿線遊客聚集的角板山行館,透過木藝文化結合農業生物科技的復育成果,傳遞保育自然資源的重要訊息。
值得一提的是,桃園縣風管所近年積極與農委會桃園區農改場合作,由桃園區農改場研究利用組織培養技術繁殖台灣原生的根節蘭屬蘭花,一方面降低野生原生根節蘭面臨人為採集的生存壓力,另方面由桃園縣風管所透過技轉取得組織培養技術交由在地花農量產,提升台灣根節蘭的生產品質與擴大園藝應用性。
目前桃園區農改場率先發表應用組織培養繁殖台灣根節蘭屬的蘭花為「台灣白鶴蘭」。桃改場副研究員李淑真表示,白鶴蘭為台灣原生種蘭花,早期常見於海拔50到1,500公尺的山林,因為低海拔山區受到人為開發,以及白鶴蘭本身經常有發育未成熟的種子,加以在自然環境下需與蘭菌共生才能發芽的特性,所以自然族群數量少。

李淑真表示,白鶴蘭花形優美,一多多小白花依序排列在花梗上,蕊柱與唇瓣構成特殊的人偶造型,戴著由三片花萼與兩片花瓣排列成圓形草帽,就像成群白色小精靈在枝梢上跳舞嬉戲,美麗又特殊。由於白鶴蘭葉形佳、耐蔭且花期長,非常適合室內擺飾。
李淑真說,在國內園藝市場當中,白鶴蘭實生苗由於繁殖率只有2%左右,因此一株40-60公分長的的白鶴蘭盆花要價就要一、兩百元,而且品質參差不齊。透過組織培養技術採取分生苗的方式生產,繁殖率可大幅提升到30%以上,也大幅提升白鶴蘭應用做為切花品質,有助於提升產業競爭力。透過組織培養技術,李淑真預估白鶴蘭切花市場年產值可望短期內上看一億元。
桃改場長廖乾華說,自2003年起桃改場就積極針對台灣原生根節蘭物種進行種原蒐集、繁殖、栽培、育種及應用等,歷經多年研究,除了台灣白鶴蘭,另一種根節蘭「鶴頂蘭」也已建立組織培養人工大量繁殖方法,對於促進自然資源保育與觀賞園藝產業發展,均有助益。
桃園縣風管所長葉宗賦說,從去年開始風管所已經在大溪公會堂、角板山行館及後慈湖等地,栽種千餘株台灣原生白鶴蘭人工復育植株。由於白鶴蘭的花期介於每年6-8月,因此現在正是欣賞白鶴蘭的最佳季節,歡迎民眾到角板山行館參觀「北橫根節蘭展─巨木與根節蘭的重逢」,展期從今日至7月31日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