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作」畫藍圖 持續成長的綠屋頂之夢

位於氣氛祥和靜好的台北市民生社區,「小草作」怎麼看都是間文青咖啡廳:店內空間恰到好處的設計感、乾淨舒適的北歐風格座椅,還有一眼望去,讓人覺得好像走進電影「海鷗食堂」的開放式廚房,給人的印象,就是會吸引文青女性走進來待著的舒適小店。

然而讓許多上門的客人吃驚的是,小草作完全不販售咖啡,只提供用新鮮食材自製的餐點和飲料。最特別的是,店內供應的各式香草茶並非漂洋過海而來,而是來自台北市一棟大樓的綠屋頂,讓碳足跡大大減低。

父女一起照顧的屋頂綠花園

10635722_10152586646492420_7866931896103651719_n
小草作主人龔俞珊採收當日所需的香草(攝影/黃福惠)

現年30歲的小草作主人龔俞珊,畢業於金融系、曾在建築業工作,她有過業務、行政總監、老闆特助等經歷,第一印象予人的幹練氣質,與店內溫和放鬆的氣氛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聊起開店原由,她說:「就是職業病。因為我之前的工作內容很多是在負責組織,看到我爸在那個屋頂種了那麼多年的香草都沒有用,我就忍不住想要組織一下、好好運用。」

龔俞珊的父親出身嘉義農戶,雖然已在台北擔任法律顧問多年,還是沒有忘情於農事帶來的快樂,因此便在公司附近的大樓屋頂上,整理了一塊欣欣向榮的香草園,所種植的香草種類繁多,從迷迭香、羅勒、百里香、薄荷,到刺五加等等,甚至還自己造了簡易網室,在裡面試種苦瓜、木瓜與哈密瓜。

對這個位於頂樓的開心農場,龔父最自豪的就是他們採用自然農法,土都是自己養的。他指著放在不織布籃子裡的土,說裡面有他去中山北路一帶要到的咖啡渣、茶渣,還有果皮,目前看到的是已經發酵一年的狀態。他也會將菜葉以及掉落的香草葉片收集起來,製作堆肥。

這些香草都是盆植,最初從花市購得,在龔父的悉心照養下越長越茂密,剪枝移植後也越變越多盆,才看到目前綠屋頂的規模。

10408953_10152586646617420_4079089091699830988_n
小草作的香草來自龔爸爸在台北市內的綠屋頂(圖片提供/小草作)

屋頂種植可食用作物,增加大家照顧意願

「小草作」開始營運後,龔俞珊天天都到父親的綠屋頂報到,除了採摘當日店裡的香草用量,由於頂樓的蒸散作用強,植物也需要勤於澆水。

龔俞珊說:「這邊因為是爸爸的興趣,所以當初並沒有特別的規劃,像這裡澆水都還是要用自來水。我們打算在天母的另一棟大樓做第二個綠屋頂,在那裡就會設計雨水收集系統來灌溉植物。」龔俞珊表示,在天母的綠屋頂將會是開放的,他們的團隊想在那裡辦活動,把綠屋頂的好處和作法推廣給民眾。

「由於用覆土的方式做綠屋頂,可能有滲漏和建築負重的風險,我們還是會選擇用最方便,在推廣上也最容易的盆栽形式。」她說,綠屋頂的好處,除了增加城市裡的植被、減低都市熱島效應,接觸園藝也能讓人身心放鬆,是很好的體力活動,他們團隊就在構思與附近的啟智學校合作、帶小朋友到綠屋頂作園藝活動的可能性。

相對於種植景觀植物,龔俞珊認為可食用的植物如香草,是更適合綠屋頂的選項。她指出,現在有許多建設公司因為政策獎勵綠屋頂,會在建築頂樓弄一塊花花草草的景觀植物,等居民真正入住後,這些花花草草通常就移交給管委會,而這一片「綠屋頂」大多就在疏於照顧的情況下荒廢、死亡。

龔俞珊說:「如果綠屋頂種植可食用的植物,居民會有較明確的動機經常前往查看,採摘的時候還可以順便灌溉,如此一來也較有可能維持住綠屋頂。」就算是交給管委會,由於是可以食用的植物,大家也可以商議收成的分配,或是用販售所得來補充大樓的管理費用。

1609717_10152586647022420_298211990938359803_n10614370_10152586646747420_8343925932316140891_n
屋頂可以種植許多可食作物(攝影/黃福惠)

從屋頂現摘香草做飲料

「小草作」的香草來自龔父的綠屋頂,工作人員常常在清洗新鮮現摘的香草。小草作品牌經理劉力瑋指著點單上的一款「玫瑰天竺葵香草飲」說,這款香草茶會散發一種接近玫瑰花香的天然氣味,並不是真的使用玫瑰花,而且由於花類的食用香草在種植上通常用藥較多,店裡目前還是避免使用。

龔俞珊說,小草作店裡的員工都不是餐飲背景出身,但他們親自從大樓綠屋頂採摘自然農法的香草,自行前往紅茶和綠茶的產地勘查,每天到濱江市場選購帶土的本地蔬菜,研究食譜做出好吃的食物配方。他們希望能夠端出用料扎實餐飲,讓消費者感受到食材耕種者的用心。

10614339_10152586646857420_9213671813618070133_n10353638_10152586651997420_407998794221251907_n
(左)屋頂香草做的茶飲(圖片提供/小草作)(右)發展其他蔬食(攝影/黃福惠)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