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愛妻為農場名 清心園買菜送越南文

以妻子的名字為農場取名,清心園有機農場的宋輝雲今年踏入有機栽種剛滿六年,原先以牛番茄、小黃瓜等瓜果類起家的他,今年進駐了水花園有機農夫市集,因應顧客的需求,農場開始多了秋葵、青花筍、油菜、黑葉白, 黃花芥藍、結頭菜等蔬菜,他還首次嘗試在這個季節裡,種上栗子南瓜,期待收成不負眾望。

逐步摸索種有機 越種越漂亮

1800452_10204328815688268_862278207452916618_n
清心園男主人宋輝雲(攝影/黃沛云)

從大溪的縱貫公路轉入農場的路上,幾個轉彎處都林立著一排排歐風建築,宋輝雲說,三、五年前這裡都是田地,剛開始有人興建這些豪宅時,每棟開價兩千萬,他都很懷疑是否有人買,沒想到現在即使有人願意一棟花上三千萬,都還不一定買得到。

清心園有機農場是宋輝雲的阿公留下來的祖田,以前這裡有一整片竹林做為防風,阿公在裡頭種植著水稻、茶樹等,小孩子寒假時都得來田裡幫忙砍竹子。從小,這片田就是土地公的管區,農場中有座高過人頭的水泥牆供奉著土地公。

宋輝雲說,在他阿公那個年代,這裡還只是幾塊小小的石頭堆疊,後來變成一座及膝的小小神桌,在他讀國小的時候,法師再將土地公安座在的今天的水泥建臺中,那一聲聲「噹啷!噹啷!噹啷」的聲響,他至今仍印象深刻。

宋輝雲起初只想種植小黃瓜、牛番茄等瓜果類,十多年前,他就搭建了五、六個捲揚溫室,如今一個溫室裡,種上了青花筍、小白菜、小松菜等十多種蔬菜,連他自己都感到意外。宋輝雲說,去市集擺攤,不可能只擺一、兩樣農產品,所以聽到不同顧客們的需求、建議蔬果,農場裡的作物種類也跟著豐富了起來。

無奈的是,去年的蘇力颱風掀毀了其中一個溫室的屋頂,沒想到種植在裡頭的蔬果,反而因為有小鳥等天敵進入,今年病蟲害變少了!此外,宋輝雲一個人種植了0.4公頃的各式蔬果,雜草常常無法除盡,今年的天氣特別熱,反倒因為有這些雜草覆蓋,作物沒有乾枯。

今年年初,宋輝雲下定決心,整間溫室只種植苦瓜,讓底下的土地休息了半年多,沒想到這一季的十字花科蔬菜一種,每顆都長得特別好,一顆小白菜都將近有半個人身。農場女主人阮清心笑說,有機蔬菜長太好,大家反而懷疑是不是真的有機,「菜種得太醜被蟲咬不行,種得太漂亮也不行」。

10387614_10204328811208156_5637354826496446823_n
女主人手上捧的小白菜碩大無比(攝影/黃沛云)

因旅行結緣 阮清心為農場帶來越南文化

15
阮清心會在臉書中文下方加註越南文(圖片擷取自清心園臉書)

從越南嫁到台灣的阮清心還記得,她當初認識宋輝雲那年才21歲,她從國小就開始學中文。在越南,家庭經濟不錯的女生都會學一些手藝,所以她會做衣服,從量身、打版、設計到完工都能一手包辦。當時宋輝雲到越南旅行,她則是當地的導遊、翻譯,緣份就這麼奇妙地湊合了他們倆。

整整三年多,宋輝雲都透過國際電話聯繫阮清心,直到阮清心24歲那年嫁來台灣。阮清心笑道,宋輝雲常說別人是透過仲介娶越南老婆,他光是電話費就可以娶3個越南新娘。

初認識宋輝雲時,阮清心原本不打算嫁到鄉下,但家裡的長輩看宋輝雲人很老實,雖然種田賺的錢不多,但好老公難找,她就這麼被說動了。剛嫁來台灣就面對13個人的大家庭,阮清心在越南沒下過廚,只好跟在婆婆身邊學煮飯,真的想吃越南菜時,就打電話回家問媽媽怎麼煮,她笑說,打電話的錢都不如再去買一道菜!

為了進修更高的學歷,阮清心邊在夜間部學校唸餐飲科,邊在移民署工作。家裡的兩個孩子都就讀國小,很喜歡看書,還邀請她到學校圖書館當志工媽媽。阮清心說,她每次看到小孩子抱著一疊書要借,都很開心,還會問他們:「借了這麼多書,有沒有看完?」她發現,科學類書籍是小朋友的最愛。此外,她小六的兒子特別喜歡科學、宇宙等故事,她還特地訂了一整套《地球公民365》雜誌,每月寄送一本。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阮清心說,雖然她剛開始也不喜歡務農,但現在都會幫忙摘菜、市集擺攤等,兒子還幫清心園有機農場建了個粉絲頁,給媽媽經營。阮清心不但常常在粉絲頁上分享當天新鮮現採的蔬菜,還會加上越南文翻譯。去年,阮清心開始嘗試接絲瓜水露,送給幫忙水花園市集的全國教師工會老師們。

阮清心說,她都憑自己的直覺研究,這次接的不好,下次再試試怎樣能更進步。宋輝雲本來覺得沒有機器設備做不起來,沒想到家裡的烘碗機其實就有加熱功能,還有紫外線殺菌。阮清心說,今年接的絲瓜水露,老師們的反應都不錯,讓她更有信心。

清心園有機農場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tan.farmer/timeline

1240233_218542354976492_301681752_n
清心園夫妻合照(圖片提供/清心園有機農場)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