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吃風土、袋著走,四國道之驛旅讀

自備環保袋(購物袋)去旅行對自己來說,已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市場、市集一定列入必要行程,因為認識一地的風土民情,走進當地人的市場看看他們吃什麼?用什麼?買什麼就對啦!對於一些偏鄉區的農產銷售流通現場到底如何,也期待有機會一窺究竟。四月的日本四國行因是開車環島,終於有機會走進城鄉交界的道之驛。

沒錯,是公路旁的休息站,也是像台灣高速公路的休息站,有方便大家休息的停車場、化妝室和名特產區。但也不是這麼簡單,日本的道之驛卻有著更強的地方感,除了硬體建物和賣場,其中所陳列販售的物件更是緊緊嵌入地方產業,有農林水產直賣所販售當地新鮮蔬果,有當地特色的食堂料理,還有政府民間共同協力的經營團隊,日本道之驛的鮮活真是百聞不如一見。雖已是秋風吹起,紀錄的手總是趕不及鐘面的指針和牆上的月曆,這依舊是篇姍姍來遲的日本買菜旅讀隨筆。

農市:用心裝滿地方味

IMG_2187

和日本本州、九州及北海道相較,四國的觀光業和知名名勝或許相對少,一些景點和景點連結也缺乏交通工具,租車便成為往偏鄉行去的選項之一。開車環島在公路休息站或加油站,買水、找廁所自然是不可少,為了尋訪更深山裡的廢校民宿「森之巢箱」,巧合路過「四万十十和」道之驛(位於四万十町的十和川口),當時真的只是為了稍作休息,完全沒想到一個休息站竟然有這麼多的驚喜。

是週六下午一點多,國道381號旁的「四万十十合」道之驛停車場的車輛並不多,但有二部小貨車載著伐木工具和一截截的樹木,看看車牌是當地的車子,又建物的前方屋簷懸掛著一排的鯉魚旗迎風搖曳著,穿越那歡迎的鯉魚旗走進屋簷下一看,放眼所及都是當地四万十出產的作物,包括:野菜、蘿蔔、番茄、四季豆、米、柳丁、乾香菇等各式農產加工,擺放在木製的陳列架或木盒裡,基本上同一農友的產品是放在同一木盒。

這類農產都是當地的物產,以透明塑膠袋包裝,有些農產貼有標籤說明是西土佐農業公社的生野菜,有些則是直接標示品名和農友名,價格和條碼也都一併顯示。部份農產品的陳列格也會插放栽種者的照片或加上幾句話,雖只是一張簡單的A4文宣,也散發著把生產者帶到消費者眼前的用心。蔬果之外,還有鮮花、編織籃,甚至是當地居民製作的木製生活品(木盒、砧板、按摩用具等)。觀察盒裡的農產已被買得差不多了,大概都剩一、兩包,這應該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直賣所。

IMG_2191
十和道之驛直賣所販售的當地農產和生活工藝品

 農食農泊:用食物和體驗記憶地方

IMG_2205
來自山裡的菇類產品真的很多

除了農林水產物直賣所,十和(とおわ)道之驛也設有食堂提供四季菜單,以十和地區農林水產為主要食材,把吃和地方緊密連結,訪客可以吃四万十川的天然香魚,來自溪流的鮮蝦和藻類,來自山林裡的菇茸,並且配合使用大量地方蔬菜。

此外,食堂就毗鄰四万十川,用餐當下就是好食好風土一併享用。食堂的營業時間是每天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每週三是休息日。時序來到秋日,可以看見網站上已更新為秋季菜單,強力放送栗子入菜還有好吃的香魚也來囉!

日本自1993年國土交通省訂定「『道之驛』整備綱要」,「道之驛」開始全面推廣。「道之驛」包含了基本設施,如:停車場、廁所、電話等;以及地區自主性建構的部份,如:餐廳、賣場、產物館、休閒空間、工坊與體驗農場等。所以,除了農飲食堂料理,他們也進一步發展農泊,由村民接待一組訪客,體驗當地農家生活,可以做味噌、做酒和品酒,這些可受理訪客住宿的農家訊息在道之驛裡的訊息服務中心均可取得。

十和道之驛也出租腳踏車,配合提供地圖路線和景點規劃,讓人從都市開車快速度的來,也有機會領略在鄉間小路踩著腳踏車吹風的慢。可以延長訪客在一地的停留,自然也就有助於與當地的互動、就地消費,地方產業經濟的振興是需要設計巧思環環相扣,讓鄉村居民可提供的生活提案,重新開啟都市消費者離土地太遠的貧乏生活。

13
圖片來源:十和道之驛http://shimanto-towa.jp/towa-dining/

農產通路又一章,實體店舖到網購

IMG_2208
各式米包裝

走進道之驛主建物裡,屋子裡的農產加工品居多並搭配精美的包裝設計,如果廊簷下的生鮮蔬果是穿樸實汗衫,屋內的農產可說是穿上現代感的設計服。因為沒有大水壩,四万十川以被稱為是日本最後的清流而著名,居民運用當地好水也發展不少地方特產,米、稻、紅茶、香魚、水產藻類等都在開發的行列。

以米為例,雖然都是以牛皮紙袋來包裝,但不同農家搭配不同的LOGO設計,自有不同趣味。米的包裝也在容量做出反差的設計,有家庭號5公斤,也有超迷你的60公克,縮小的米袋果真散發一股「卡哇伊」的討喜。除了袋裝米,驛站裡也有精米的設施,不同品種的糙米價格不同,消費者可依自己的喜好,看是要買糙米或再碾為白米。

四万十川因水質清澈,溪流中的水藻也為居民善加利用,不論是作為乾物的海苔,或是再經過佃煮的海苔醬,從陳列架上好多品牌並列推論,這應也是地方自豪的特產。還有還有,這裡因為有好水,所以好酒、好冰淇淋也是不可少,配合當地山區盛產的栗子、柚子和紅茶,他們特別推出,柚子味、栗子口味、紅茶口味的冰淇淋,很特別的是冰淇淋還可以吃到米粒喲。除了四万十附近的特產,十和道之驛也會擴大把四國其他區域的物產一併納入。

連上「四万十とおわ道之驛」的網站首頁,發現直逼眼簾的是,一顆超新鮮大栗子在畫面上滾動,網站除了介紹他們的市場、食堂、甚至有網購宅配服務,主要供應的產品大類包括:綠茶、地栗、紅茶、生薑、米、新聞紙袋、水產、禮品、道之驛人氣組合。

道之驛人氣組有六件組(日幣5000)、十三件組(日幣10000)、二十件組(日幣15000)的地物紀念禮品,而且網站上還會開放購買者使用後的心得分享,有消費者留言說「以質量內容來看,這是一套不錯的組合,也滿足繁忙無時間購物的需求。」原來道之驛不只是實體店舖販售,網購服務也是用心經營呢!

IMG_2214 IMG_2217

四万十川裡的海菜

袋著走,舊新聞紙袋傳遞一地風土

在十和道之驛逛了許久,終於來到結帳時刻,買了迷你包的米、柚子鹽、四万十紅茶,當然還要有馬上可食的冰淇淋。排隊等候結帳時也有一大發現,他們用的袋子是新聞紙做的提袋耶!店員會問你需不需要加購紙袋,二話不說當然是買一個做紀念囉!

四万十有豐富的林產,而新聞事業印刷和和森林也有極大關連性,「四万十十和道之驛」與「SHIMANTO NEWSPAPER BAG」合作,回收當地的舊報紙製成道之驛販售用的購物袋,一來揭示生態循環的概念,二來也把日本傳統的「摺紙」和「惜物」有了巧妙的連結。

高知設計師梅原真先生在2002年提出「這條河流域的物產,由當地舊新聞紙包裝販售出去」這想法,把包裝作為販售產品的一部份,也傳達此區環境保護的價值。梅原真的理念是,為守護日本的原始風景就必須重視農林漁業等一級產業,致力於協助這些產品銷售方法與設計。

2007年在剛開幕的『四万十十和』道之驛,將舊報紙紙袋作為收銀台販售的購物袋;2009年開始,舊新聞紙袋的再運用成為當地的另一特色,負責道之驛經營的四万十劇本(Shimanto Drama)股份有限公司持續開辦新聞紙袋培訓課程或工作坊,也邀請梅原先生來擔任創意紙袋評審。至今,這個新聞紙袋計畫仍持續發酵中,每幾年都可看見四万十持續辦理徵件和展覽,更多創意持續滾動中。

10625019_737067826347053_1348131704649968046_n11592_737067823013720_796665021321923675_n

那天在訊息中心拿取各式DM,一位地方婦人推著推車,推車上是一落落的新聞紙,也許那新聞紙就是正待回收做成新聞袋的原料呀!雖只是一個新聞紙袋,經由當地人的參與,很多人都有機會參與地方特色的形塑,這真是一種很人性的設計思維。

十和道之驛經營得很有活力,甚至暑假八月週末假日還應景舉辦夜市活動,讓村落裡的居民和外來遊客玩成一片。不論是挖掘在地資源或是結合外部創意,這一切的推手就是道之驛的經營團隊─四万十劇本(Shimanto Drama)股份有限公司。日本在公部門、私人企業以外,還有稱作第三部門的機構,由國家、地方公共團體和民間合資經營的企業,四万十劇本(Shimanto Drama)就屬這一類型,因為有當地民間力的參與,更能掌握在地脈動,開創在地經濟。

10384036_884340134932887_1579520675556294300_n
居民使用報紙做成袋子。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shimanto.newspaperbag

道之驛的再認識

旅行之後的再閱讀常有更多驚喜,在google鍵入關鍵詞「道之驛」,會發現「道之驛」已是台灣公部門近十年內的考察主題,網路上也可以找到官員們的考察報告,不論是農委會或是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均有。

其中農委會企劃科長胡忠一在2004年就曾寫過〈日本農業休閒旅遊與道之驛〉,胡忠一在文章中指出「『道之驛』是日本為因應WTO衝擊,活化地區社會所獨創的策略。『道之驛』誕生的原因為,在長程行車日增,女性及高齡駕駛者逐漸增加的情形下,為確保道路交通順暢,讓駕駛人員在一般道路亦能安心、自由停靠休息,由道路管理機關與鄉鎮公所或公益法人等,建構類似高速公路休息站的集中式可利用舒適休息空間。」

道之驛不僅提供道路利用者「休閒功能」,也提供道路利用者和地區居民「資訊傳遞功能」,更重要的是透過道路串起的道之驛,連結鄉鎮「活絡地區產業」。道之驛結合公部門由上而下的道路管理者的整體規劃開發,以及地方組織由下而上的創意與努力,透過公部門和民間共同協力,提供道路使用者舒適的休息與多元服務,也讓鄉鎮地方產業有一整合展現的平台。

IMG_2199
道之驛的廣告海報充滿有人情趣味

日本的道之驛從1993年全面推廣,至今已有一千多家立案,年營收接新台金幣120億元,《日經Business》更形容是超商、購物中心外的「第三流通」勢力。胡忠一的文章也提到,「道之驛」成為一套系統知識,2004年世界銀行、國際合作銀行及日本國土交通省共同於東京舉辦『道之驛』研討會。世界銀行更將操作「道之驛」的程序做成「農村興起」的指導手冊,作為指導亞非地區國家運用貸款的教材範本。

透過一個日本道之驛的實地參訪,試著多了解「道之驛」的發展脈絡,想起七、八月報章雜誌的一則新聞「改造全聯,徐重仁向日本道之驛借鏡」。全聯二代店與當地小農合作,主打「農家直採區」,提供雲嘉南當地農友銷售平台,販售生鮮品,預計生鮮要提高到超過30%。為了幫小農賣農產,對照一般通路抽成價格約30%多比率,全聯收7.5%作為管銷費用,並由小農自己訂價。

全聯二代店主要設在南部地區,後續發展會如何,企業是真心為台灣地方農業找出路設想,或僅是挪用概念,用以漂綠來增加好形象,這值得我們繼續看下去。

期盼城鄉生產消費往來,有尊重、有感謝

日本的道之驛在他們的城鄉之間像個光點,把人們吸引了,鄉村的人把物產送進來了,城裡的人安心把物產買走了,大家在此得到需求的滿足和交流的歡愉。

台灣有企業願意投入農業平台當然是好事,但公部門也不該忘卻自己的責任,而有心從農或回到地方深耕者也要找到自己的戰鬥位置,魅力的農鄉絕對是來自一群自信的住民參與者。台灣社會在轉變的過程中,許多在地動能是不斷蘊釀增長,不論是社區營造的地方培力、社區大學的終身學習、農民市集及返農運動等,諸多社會力是否有機會搭建或促成一個更好的平台,讓台灣的城鄉之間有更好的生產消費往來,彼此有尊重、有感謝。

延伸閱讀:

四万十十とおわ道之驛http://www.shimanto-towa.jp/

しまんと新聞ばっぐhttp://shimanto-shinbun-bag.jp/

胡忠一〈日本農業休閒旅遊與道之驛

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的「森の巢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