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依糖度、大小分級?專家:糖尿病患者多 應鼓勵栽種美味低糖水果

水果是大自然產物,適用標準待商榷

IMG_8310-1000
蜜棗大小與印度棗有差異,不易適用相同標準(圖:蜜棗,圖片提供:Alittle)

農糧署近日訂出棗子、蓮霧、芭樂等15項水果的糖度、糖酸比、果重等標準,鼓勵產銷班或農會包裝禮盒時,分級販售並附上相關資訊,政策引發正反意見。

在高雄九如種有機蜜棗的青農張傑雄則有不同看法。「我從來不去測甜度,消費者每次問我甜不甜,我都會說無法保證每顆都甜,因為這就是大自然給的東西。」

許多外在環境都會影響棗子生長,而且自己種的是蜜棗,果實較小,不是大部份市面上改良過的印度棗,按照農委會資料,只有一半大小符合標準。

他說,有些水果摘下來可以放一段時間「後熟」,且為了運送,不能在九分熟時才摘,否則到消費者手上就壞了,這些水果若到盤商手中可能就因不符糖度標準備被退貨;而且若有農民為了達標,噴灑制酸劑、甜果劑,可能和農委會想推廣的理念背道而馳,雖然初一、十五或春節,棗子搶收的情況確實很嚴重,但政策要再多想想。

糖尿病患者多 應鼓勵好吃低糖水果

專研果樹的台大園藝系退休教授鄭正勇則批評,這個政策毫無必要,因為現在糖尿病患者多,反而要鼓勵好吃、少糖的水果,低糖低酸的水果,整體風味和高糖高酸差不多,日本的柑橘品種「清見」,甜度不高,但口感佳又多汁,照樣賣得很好。

「水果好不好吃不是農糧署可以決定的,」鄭正勇說,消費者吃到不好吃的水果,自然會用市場力量淘汰,若一定要建立標準,可以舉辦品評會,檢測獲獎水果的糖度、糖酸比、脆度、硬度、顏色等,不要一直執著在甜度。

經常向小農購買水果的諶淑婷認為,為外銷產品制定標準還說得過去,若國內市場也這麼做,可能加深民眾迷思,認為越甜、越大的才好,但像棗子有比較大的雪棗和較小的蜜棗,若以農委會標準,雪棗價錢一定最好,「水果並非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同樣是橘子,我買過酸酸甜甜的,也有很酸的,這是和不同農民買東西的樂趣,我們應該去欣賞不同水果的特性。」

IMG_6438
自然生長柳丁樹果實各有風貌(圖片提供/溪底遙學習農園)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