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今年邁入第二年,這次活動期間近千人參與,共記錄319種鳥類203617隻,並完整記錄25種台灣特有種鳥類,突破去年紀錄。台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何一先說:「一般人認為生物調查艱深,其實人人都可以參與,而且鳥類動態是反映環境良好與否的重要指標,」邀請全民一起參與冬季鳥類監測。
數鳥嘉年華是仿效北美持續百年傳統的「耶誕鳥類調查」,台灣從2009年開始,每年3到6月也有進行「台灣繁殖鳥類調查」,主要關心特有種、特有亞種與繁殖鳥。
不過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棲地生態組助理研究員林大利說,「台灣繁殖鳥類調查」到2013年愈趨穩定,於是,2013年底由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台北市野鳥學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及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共同舉辦,展開「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監測活動,將重心放在冬季鳥類的數量變化,包含候鳥。去年12月20日到今年1月11日共計23日,號召全國各地37個夥伴單位認領樣區來數鳥。
參與人數與鳥種紀錄增加,還發現迷鳥白鶴與菲律賓特有種呂宋鴨

今年度亮點除了記錄鳥種與參與人數大幅增加,監測人員還首度申請進入屏東台電核三廠樣區進行調查,以往該區封閉,但因鄰近龍鑾潭濕地區,監測人員發現鳥況不錯;龍鑾潭還監測到以往只在關渡發現一隻的菲律賓特有種呂宋鴨,林大利說,天候、季節等變化都會影響鳥類播遷擴散。
另外,調查也發現,金山有中國大陸列為保育類的白鶴亞成鳥。何一先說,以往白鶴不會南遷,但現在會來台灣渡冬,是在台灣本地原本不曾出現的「迷鳥」。
所有樣區中,以屏東縣野鳥學會負責的龍鑾潭樣區調查到106種鳥類居全國之冠,連續兩年衛冕鳥種數最多的樣區,今年更首度申請進入台電核三廠中了解在地的生態面貌。數量方面,布袋樣區是水鳥聚集的天堂,記錄鳥類14,531隻,同樣連續兩年突破所有樣區之紀錄。
這次監測過程中並沒有觀察到特定種類的鳥大量死亡,但媒體報導近乎絕種的山麻雀,去年跟今年都沒有監測到。何一先說,環境開發或該鳥類不再選擇居住台灣,都有可能影響觀察到的數量,「我們不希望任何一種鳥在台灣絕種,」第三年將會到資料庫畫樣區、加強調查。
另,台灣普遍常見的小水鴨十多年前在淡水河流域常有萬隻盛況,今年度大台北地區記錄共1125隻,雖然與去年625隻相比,數量有些微上升,「但跟十多年前比,下降了10%,」林大利推測,可能是因為小水鴨選擇到其他地方渡冬,或是台灣不再適合居住,其數量與遷徙動態仍值得關注。

未發現特定鳥種大量死亡,但監測能提升政府與民眾對環境的知覺
台灣今年冬季爆發禽流感,政府單位先前懷疑跟候鳥遷徙有關,但根據全國同步調查,並沒有發現野鳥大規模死亡現象。何一先說,透過公民參與監測,除了掌握全國整體情形,也能提升民眾對環境的知覺,並讓政府單位更早察覺環境警訊。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理事長林世忠說,雖然鳥類調查在美國已有百年歷史,但台灣今年才進行到第二年,顯見兩國之間對於鳥類監測和環境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差別,希望邀請中央與地方政府首長參與公民科學賞鳥活動,重視環境議題。
何一先也說,一年只做一次鳥類監測還看不太出環境動態變化,希望往後透過全民參與,夏季跟冬季都能各做一次調查,讓資料庫更加完善。而且調查資料經主辦單位匯集後,會公開放上環保署環境品質資料倉儲系統和美國eBird鳥類紀錄平台(http://ebird.org/content/ebird/),公開讓民眾查詢。
